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922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涉及流体传动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构建的新型内部缓冲结构实现了液压作动筒在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功能,能够解决传统内部缓冲结构难以实现作动筒初始端缓冲的问题;与作动筒外部缓冲方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传动
,涉及液压系统中往复直线运动的执行元件,具体涉及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
技术介绍
液压作动筒是液压系统中重要的往复运动类执行元件,其作动性能对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当液压作动筒的运动速度较快或负载惯量较大时,容易在作动筒工作行程的初始端或末端产生冲击。其中,在工作行程初始端的冲击主要通过作动筒活塞杆作用于负载,导致负载瞬间受到一个较大的冲击载荷,从而产生振动和噪声,甚至运动失稳。在工作行程末端的冲击,主要是因作动筒的活塞刚性撞击筒底而产生,再通过筒壁传递至外负载,产生较大的冲击振动和噪声,进而影响运动件的工作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紧固件松动,损坏液压作动筒及相关设备,缩短其使用寿命。目前,液压作动筒多采用阶梯圆柱、圆锥台阶和短笛孔等结构型式通过油液动态可变节流来实现缓冲,属于内部缓冲方式,即在缓冲行程中,将排油腔的一部分油液封闭或阻隔,使液体只能从节流缝隙中挤出,使排油口液体产生适当的反压力,阻碍活塞的运动。然而,上述缓冲结构型式多设置在作动筒行程的末端,目的是解决作动筒行程末端的缓冲、冲击振动问题,但很难解决液压作动筒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问题。所以针对液压作动筒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问题,目前多是通过外部缓冲的方式,即在液压系统中增设节流阀、溢流阀或蓄能器等元器件来实现缓冲。上述外部缓冲方式虽然灵活可调,但会占据较大的安装空间,使液压系统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液压系统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因此,构建新型的内部缓冲型式,以实现作动筒在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功能,对于弥补现有液压作动筒的缓冲缺陷、简化液压系统结构、降低系统装机成本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通过构建新型内部缓冲结构实现液压作动筒在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功能,一方面解决传统内部缓冲结构难以实现作动筒初始端缓冲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其与作动筒外部缓冲方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包括筒体1、筒底2、活塞4、缓冲活塞7、导向套9、静密封10、锁紧套11、防尘圈13、活塞杆14、锁紧螺母15和杆头16;其中,所述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筒体1中靠近第一油口a的一侧安装筒底2,筒体1中靠近第二油口b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安装导向套9和锁紧套11;活塞4位于筒体1内部,活塞4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活塞4的内部为盲孔状结构,活塞4的底面与筒体1内壁面、筒底2端面形成无杆腔c,活塞4的顶面即盲孔开口端面与筒体1内壁面、导向套9端面形成有杆腔d;缓冲活塞7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内部为阶梯孔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阶梯孔直径较大的一端伸入活塞4的内部,并与活塞4的内壁面连接紧固;活塞杆14为阶梯轴结构,其中直径较大的部分位于缓冲活塞7的内部并沿轴向开有数个阻尼通孔g,活塞杆14直径较大一端的底面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活塞4盲孔底面形成无杆缓冲腔e,活塞杆14阶梯轴的轴肩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形成有杆缓冲腔f,活塞杆14直径较小的一端依次穿过缓冲活塞7的内孔、导向套9的内孔和锁紧套11的内孔从筒体1的端面伸出,并与杆头16通过螺纹连接,并且通过锁紧螺母15连接紧固;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活塞杆14直径较小部分的外缘与缓冲活塞7内孔之间为隙配合,由此形成环形阻尼缝隙h;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第一油口a与无杆腔c相互沟通,第二油口b与有杆腔d相互沟通,有杆腔d与有杆缓冲腔f通过环形阻尼缝隙h连通,有杆缓冲腔f与无杆缓冲腔e通过阻尼通孔g连通。优选地,所述导向套9的一端外缘伸入筒体1内部并通过静密封10与筒体1内壁面密封,导向套9的另一端的端面由锁紧套11压紧,锁紧套11再通过螺纹与筒体1连接紧固。优选地,所述活塞4外缘与筒体1内壁面通过第一支撑环5、第一动密封6分别实现支撑与动密封。优选地,所述活塞杆14外缘与导向套9的内孔通过第二支撑环8、第二动密封12、防尘圈13分别实现支撑、动密封,所述活塞杆14外缘与导向套9的内孔之间还设有防尘圈13。优选地,所述筒体1与筒底2之间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方式实现连接紧固,并安装密封装置。优选地,所述缓冲活塞7与活塞4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实现连接紧固。优选地,所述阻尼通孔g的数量为2-4个。优选地,所述筒底2内部安装第一轴承3。优选地,所述杆头16内部安装第二轴承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包括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构建出作动筒新型内部缓冲结构,通过嵌套式活塞、细长阻尼孔口和环形阻尼缝隙的有机配合,巧妙地将无杆腔内部油液引入缓冲活塞内部,使活塞与活塞杆产生相对运动和可变阻尼,实现了液压作动筒在工作行程初始端的缓冲功能,能够解决传统内部缓冲结构难以实现作动筒初始端缓冲的问题;(2)与作动筒外部缓冲方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压作动筒主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活塞杆伸出始端起缓冲作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活塞杆伸出过程中缓冲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活塞杆伸出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活塞杆缩回始端起缓冲作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活塞杆缩回过程中缓冲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筒体,2-筒底,3-第一轴承,4-活塞,5-第一支撑环,6-第一动密封,7-缓冲活塞,8-第二支撑环,9-导向套,10-静密封,11-锁紧套,12-第二动密封,13-防尘圈,14-活塞杆,15-锁紧螺母,16-杆头,17-第二轴承,a-第一油口,b-第二油口,c-无杆腔,d-有杆腔,e-无杆缓冲腔,f-有杆缓冲腔,g-阻尼通孔,h-环形阻尼缝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系统中往复直线运动的执行元件,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工作行程初始端实现缓冲功能的液压作动筒,即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如图1至图6所示,该液压作动筒主要包括筒体1、筒底2、活塞4、缓冲活塞7、导向套9、静密封10、锁紧套11、防尘圈13、活塞杆14、锁紧螺母15、杆头16以及不同规格的轴承、支撑环和动密封等,其中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筒体1中靠近第一油口a的一侧安装筒底2,筒体1中靠近第二油口b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安装导向套9和锁紧套11;活塞4位于筒体1内部,活塞4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活塞4的内部为盲孔状结构,活塞4的底面与筒体1内壁面、筒底2端面形成无杆腔c,活塞4的顶面即盲孔开口端面与筒体1内壁面、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底(2)、活塞(4)、缓冲活塞(7)、导向套(9)、静密封(10)、锁紧套(11)、防尘圈(13)、活塞杆(14)、锁紧螺母(15)和杆头(16);/n其中,所述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筒体(1)中靠近第一油口(a)的一侧安装筒底(2),筒体(1)中靠近第二油口(b)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安装导向套(9)和锁紧套(11);活塞(4)位于筒体(1)内部,活塞(4)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活塞(4)的内部为盲孔状结构,活塞(4)的底面与筒体(1)内壁面、筒底(2)端面形成无杆腔(c),活塞(4)的顶面即盲孔开口端面与筒体(1)内壁面、导向套(9)端面形成有杆腔(d);缓冲活塞(7)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内部为阶梯孔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阶梯孔直径较大的一端伸入活塞(4)的内部,并与活塞(4)的内壁面连接紧固;活塞杆(14)为阶梯轴结构,其中直径较大的部分位于缓冲活塞(7)的内部并沿轴向开有数个阻尼通孔(g),活塞杆(14)直径较大一端的底面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活塞(4)盲孔底面形成无杆缓冲腔(e),活塞杆(14)阶梯轴的轴肩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形成有杆缓冲腔(f),活塞杆(14)直径较小的一端依次穿过缓冲活塞(7)的内孔、导向套(9)的内孔和锁紧套(11)的内孔从筒体(1)的端面伸出,并与杆头(16)通过螺纹连接,并且通过锁紧螺母(15)连接紧固;/n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活塞杆(14)直径较小部分的外缘与缓冲活塞(7)内孔之间为隙配合,由此形成环形阻尼缝隙(h);/n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第一油口(a)与无杆腔(c)相互沟通,第二油口(b)与有杆腔(d)相互沟通,有杆腔(d)与有杆缓冲腔(f)通过环形阻尼缝隙(h)连通,有杆缓冲腔(f)与无杆缓冲腔(e)通过阻尼通孔(g)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底(2)、活塞(4)、缓冲活塞(7)、导向套(9)、静密封(10)、锁紧套(11)、防尘圈(13)、活塞杆(14)、锁紧螺母(15)和杆头(16);
其中,所述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筒体(1)中靠近第一油口(a)的一侧安装筒底(2),筒体(1)中靠近第二油口(b)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安装导向套(9)和锁紧套(11);活塞(4)位于筒体(1)内部,活塞(4)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活塞(4)的内部为盲孔状结构,活塞(4)的底面与筒体(1)内壁面、筒底(2)端面形成无杆腔(c),活塞(4)的顶面即盲孔开口端面与筒体(1)内壁面、导向套(9)端面形成有杆腔(d);缓冲活塞(7)的外缘为圆柱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内部为阶梯孔状结构,缓冲活塞(7)的阶梯孔直径较大的一端伸入活塞(4)的内部,并与活塞(4)的内壁面连接紧固;活塞杆(14)为阶梯轴结构,其中直径较大的部分位于缓冲活塞(7)的内部并沿轴向开有数个阻尼通孔(g),活塞杆(14)直径较大一端的底面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活塞(4)盲孔底面形成无杆缓冲腔(e),活塞杆(14)阶梯轴的轴肩与缓冲活塞(7)内壁面形成有杆缓冲腔(f),活塞杆(14)直径较小的一端依次穿过缓冲活塞(7)的内孔、导向套(9)的内孔和锁紧套(11)的内孔从筒体(1)的端面伸出,并与杆头(16)通过螺纹连接,并且通过锁紧螺母(15)连接紧固;
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活塞杆(14)直径较小部分的外缘与缓冲活塞(7)内孔之间为隙配合,由此形成环形阻尼缝隙(h);
所述的行程始端缓冲的液压作动筒中,第一油口(a)与无杆腔(c)相互沟通,第二油口(b)与有杆腔(d)相互沟通,有杆腔(d)与有杆缓冲腔(f)通过环形阻尼缝隙(h)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华张鑫曹秀荣李春萍王飞李大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