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加热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723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红外加热锅具,属于厨房烹饪器具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具使用红外炉加热时存在的加热不均匀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锅体底壁外侧的热量导向结构,使锅体底部中心区域未被及时吸收的热量沿着迂回的热流通道向锅体底部边缘流动,有效改善了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的问题,也能使多余的热量尽可能地被锅体底部其它区域吸收利用,提升锅具底部加热均匀性,锅具更适于红外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加热锅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烹饪器具领域,尤其涉及红外加热锅具。
技术介绍
红外炉工作时通过内置的发热盘(远红外光发射装置)向外发射远红外光线,利用远红外光线的穿透能力和共振特点,使其穿透红外炉面板至锅具底部,并与锅底产生共振,实现对锅具的加热,相比传统电磁炉具有安全环保、不挑锅具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红外炉加热锅具时,锅底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存在较大温差,热量集中于锅底中心区域易造成糊底,并且还容易导致锅具和面板变形,甚至烧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红外加热锅具,针对红外加热的特点,提升锅具底部加热均匀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设置所述热流通道。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多条隔离筋,相邻隔离筋之间形成所述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沿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形成所述导流槽。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导流筋与所述隔离筋之间或者所述导流筋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导流槽的流通口,多个流通口在径向方向上错位设置。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多条隔离筋的底面和所述多条导流筋的底面平齐。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为平底。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设有与外侧的导流槽相通的散热口。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散热口的宽度为8mm~20mm。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散热口分布在所述锅体底面边缘。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导流槽的深度为0.5mm~3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加热锅具进行烹饪时,锅体底部中心区域未被及时吸收的热量沿着迂回的热流通道向锅体底部边缘流动,有效改善了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的问题,避免锅体底部中心区域和红外炉面板对应区域温度过高造成锅具、炉具的变形和烧裂问题;热量在沿着热流通道向外释放的过程中,不断被锅体底部其余区域吸收,减小锅体底部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的温差,提升锅体底部的加热均匀性;设计成迂回结构的热流通道,使得导流槽内的热量被缓慢释放,进而使热量更充分地被锅体底部吸收利用,减少了热量损失,这与现有的聚能锅有很大不同,热流通道并不是在直线方向上延伸集中,而是具有曲折变化的路径,以延长热流扩散路径,延缓热量散失速度。本技术不仅解决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问题,也能使多余的热量尽可能地被锅体底部其它区域吸收利用,避免热量过快散失而降低热效率,更适于红外加热。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设置所述热流通道。通过分区(扇形导热区)使锅体底部热量由中心向边缘均匀、有序地扩散,促使热量均匀分配,以进一步提升锅体底壁的加热均匀性。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壁外侧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多条隔离筋,相邻隔离筋之间形成所述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沿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形成所述导流槽。隔离筋的设置将相邻扇形导热区隔开,每个扇形导热区内的热量都是沿各自的热流通道流动,相邻扇形导热区之间不存在热量混合,以保证热量按照设定的路径扩散;另外,隔离筋和导流筋的设置还起到增强锅体底壁强度的作用,使得锅体底壁不容易变形,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多条隔离筋的底面和所述多条导流筋的底面平齐。使锅具能平稳放置于台面或者加热设备上;在使用红外炉进行加热时,多条隔离筋与多条导流筋共同支撑于红外炉面板上,面板热量直接传递至隔离筋和导流筋,不仅提升热效率,也有助于改善红外炉面板热量集中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壁外侧设有与外侧的导流槽相通的散热口。散热口的设置使得外侧导流槽内的多余热量能够向外排出,这样就能很好地维持整个热流通道内热量由内向外的流动性,进一步改善热量集中现象。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口分布在所述锅体底面边缘。从散热口排出的热量能被锅体底壁和侧壁的过渡部位吸收利用,增加锅体受热面积,加热均匀性更好。本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红外加热锅具的锅体底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红外炉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红外加热锅具放置于红外炉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00锅体、110扇形导热区、120圆弧过渡部位;200红外炉、210高温区、220低温区、230面板;300导流筋、310导流槽、320流通口、330散热口;400隔离筋。【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的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本技术优化了锅体底壁外侧的热量导向结构,使锅体底部中心区域未被及时吸收的热量沿着迂回的热流通道向锅体底部边缘流动,有效改善了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的问题,也能使多余的热量尽可能地被锅体底部其它区域吸收利用,提升锅具底部加热均匀性,锅具更适于红外加热。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设置所述热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加热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壁外侧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多条隔离筋,相邻隔离筋之间形成所述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沿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形成所述导流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加热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筋与所述隔离筋之间或者所述导流筋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导流槽的流通口,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高朝岗徐磊阳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