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8875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包括隧道、平导和斜井,隧道和平导之间通过横通道连通,斜井中设置斜井中隔板,斜井中隔板将斜井隔离形成第一风渠和第二风渠,第一风渠连通平导,第二风渠连通隧道,第一风渠用于进风,第二风渠用于出风。运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新鲜空气形成的新鲜风能够通过第一风渠进入平导,然后由平导通过横通道进入隧道,此过程平导中的污空气被带入隧道,连同隧道中的污空气一起由第二风渠排出,实现新鲜风与污风的分离,形成巷道式通风,通风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保证隧道内正常开挖作业,不影响隧道施工效率;该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通风
,特别是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
技术介绍
在隧道施工时,隧道中的空气流动速度较慢,同时还有爆破等施工引起的粉尘、烟雾等污染物浓度较高。因此,合理的通风方法是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保证,高原地区长大铁路隧道施工通风问题尤为突。目前,常见的隧道通风方式有管道独头式通风、巷道式通风。管道独头式通风是指利用安装风机和风管,将新鲜空气送到开挖工作面或将污染物从开挖面抽出的通风方式,具体的分为压入式、抽出式和混合式,由于受漏风和风阻的影响,管道独头式通风在隧道工区超过一定长度后,将不能满足隧道内要求的通风效果;巷道式通风是指利用隧道本身和辅助坑道组成进风和出风两个系统互相配合而达到通风目的,能够充分利用辅助坑道进行施工通风,大大缩短独头通风的距离,提高通风效果。长大铁路隧道由于工期要求与独头施工通风长度的要求,通常需要通过修建辅助坑道来开辟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该辅助坑道工区也需要在施工期进行通风。当斜井工区较长时,通常需要分离进风与排风通道保证通风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修建分离的主斜井和副斜井,分别用于送风和排风,形成巷道式通风。但由于修建主、副斜井的成本较高,一些隧道工程在只修建一座斜井的情况下,采用中隔板风道式通风,用混凝土板将斜井分为封闭的两个部分,上部用来引进新鲜风,下部用于运输和排出污风。如图1-2所示,采用常见的中隔板风道式通风时,由于隧道正洞处未进行新鲜风与污风的隔离分流,隧道正洞工区通常仍是独头式通风模式。当隧道开挖面与斜井之间的距离较大时,这种通风方式就不能满足要求,隧道内施工环境难以保证。因此,需要在采用风渠式通风的前提下提高隧道通风的效率,采用有效地通风措施保证掌子面空气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包括隧道、平导和斜井,所述隧道和所述平导之间通过横通道连通,所述斜井中设置斜井中隔板,所述斜井中隔板将所述斜井隔离形成第一风渠和第二风渠,所述第一风渠连通所述平导,所述第二风渠连通所述隧道,所述第一风渠用于进风,所述第二风渠用于出风。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新鲜空气形成的新鲜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风渠进入所述平导,然后由所述平导通过所述横通道进入所述隧道,此过程所述平导中的污空气被带入所述隧道,连同所述隧道中的污空气一起由所述第二风渠排出,实现新鲜风与污风的分离,形成巷道式通风,通风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保证所述隧道内正常开挖作业,不影响所述隧道施工效率;该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优选地,所述平导中设有与其截面适配的风门,所述风门位于所述横通道与所述第一风渠之间,所述第一风渠或者所述平导中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向所述隧道的工作面送风和用于向所述平导的工作面送风。采用这种结构设置,新鲜风能够直接送至所述工作面,所述平导的污风被所述风门阻挡只能进入所述隧道并由所述第二风渠排出。进一步优选地,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还包括风管,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风管入口,所述风管穿过所述风门,所述风管的一个出口位于所述平导的所述工作面,所述风管的另一个出口位于所述隧道的所述工作面。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隧道和所述平导之间设有通风道,所述平导内设有通风过道,所述通风过道连通所述第二风渠和所述通风道,所述通风过道一端的周缘对齐所述第二风渠端部周缘,所述通风过道另一端的周缘对齐所述通风道端部周缘。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渠位于所述斜井上侧,所述第二风渠位于所述斜井下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通风过道包括位于两侧的隔墙和连接于所述隔墙顶部的导洞中隔板。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通风过道为混凝土构件,能够有效解决普通中隔板通风阻力大、漏风量大的问题。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风门滑动连接于所述平导内。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风机为射流风机。优选地,所述斜井连接于所述平导长度方向的中部。优选地,所述斜井的截面上部呈扇形,下部呈矩形。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运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新鲜空气形成的新鲜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风渠进入所述平导,然后由所述平导通过所述横通道进入所述隧道,此过程所述平导中的污空气被带入所述隧道,连同所述隧道中的污空气一起由所述第二风渠排出,实现新鲜风与污风的分离,形成巷道式通风,通风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保证所述隧道内正常开挖作业,不影响所述隧道施工效率;该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2、运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新鲜风能够直接送至所述工作面,所述平导的污风被所述风门阻挡只能进入所述隧道并由所述第二风渠排出;3、运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所述通风过道为混凝土构件,能够有效解决普通中隔板通风阻力大、漏风量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中隔板风道式铁路隧道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斜井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斜井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通风示意图。图中标记:1-隧道,2-平导,3-斜井,4-横通道,5-工作面,6-通风道,7-风机,8-风管,9-风门,10-隔墙,11-导洞中隔板,12-斜井中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3-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包括隧道1、平导2和斜井3。所述隧道1和所述平导2之间通过横通道4连通,如图4所示,所述斜井3的截面上部呈扇形,下部呈矩形,所述斜井3中设置斜井中隔板12,所述斜井中隔板12将所述斜井3隔离形成第一风渠和第二风渠,所述第一风渠位于所述斜井3上侧,所述第二风渠位于所述斜井3下侧。所述斜井3连接于所述平导2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风渠连通所述平导2,所述第二风渠连通所述隧道1,所述第一风渠用于进风,所述第二风渠用于出风;所述隧道1和所述平导2之间设有通风道6,所述平导2内设有通风过道,所述通风过道连通所述第二风渠和所述通风道6,所述通风过道一端的周缘对齐所述第二风渠端部周缘,所述通风过道另一端的周缘对齐所述通风道6端部周缘;具体地,所述通风过道包括位于两侧的隔墙10和连接于所述隔墙10顶部的导洞中隔板11,所述通风过道为模板浇筑的混凝土构件,能够有效解决普通中隔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包括隧道(1)、平导(2)和斜井(3),所述隧道(1)和所述平导(2)之间通过横通道(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斜井(3)中设置斜井中隔板(12),所述斜井中隔板(12)将所述斜井(3)隔离形成第一风渠和第二风渠,所述第一风渠连通所述平导(2),所述第二风渠连通所述隧道(1),所述第一风渠用于进风,所述第二风渠用于出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包括隧道(1)、平导(2)和斜井(3),所述隧道(1)和所述平导(2)之间通过横通道(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斜井(3)中设置斜井中隔板(12),所述斜井中隔板(12)将所述斜井(3)隔离形成第一风渠和第二风渠,所述第一风渠连通所述平导(2),所述第二风渠连通所述隧道(1),所述第一风渠用于进风,所述第二风渠用于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2)中设有与其截面适配的风门(9),所述风门(9)位于所述横通道(4)与所述第一风渠之间,所述第一风渠或者所述平导(2)中设有风机(7),所述风机(7)用于向所述隧道(1)的工作面(5)送风和用于向所述平导(2)的工作面(5)送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隔板风道式铁路双洞隧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管(8),所述风机(7)连接所述风管(8)入口,所述风管(8)穿过所述风门(9),所述风管(8)的一个出口位于所述平导(2)的所述工作面(5),所述风管(8)的另一个出口位于所述隧道(1)的所述工作面(5)。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林汪辉武黎旭曹彧匡亮陶伟明郑长青杨翔朱勇方钱宝孙其清周路军粟威黄华陈思宇唐思聪肖辉王闯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