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887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提供了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包括隧道内衬、中隔墙和灌注桩;所述隧道内衬紧贴并固定在岩面内,设置在隧道底面上;所述灌注桩设置在所述隧道内衬的底部,所述隧道内衬包括由所述中隔墙分隔的多个内衬单元;每个所述内衬单元均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岩面内的初期支护和钢纤维混凝土二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通道隧道结构,通过在岩面内设置隧道内衬,利用灌注桩将隧道内衬固定,将隧道内衬由中隔墙分隔的多个由初期支护和钢纤维混凝土依次层叠的内衬单元,使得该隧道能提供多条通道,满足不同技术需求,同时减少施工周期,显著地改善多通道隧道的抗拉、抗弯、抗冲击及抗疲劳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
技术介绍
在铁路隧道领域,除部分普铁隧道采用了单洞双线的结构形式外,包括高铁在内的大多数铁路隧道,大多均是采用双洞单线的隧道结构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所受的活塞风比在明线运行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更大。倘若在双洞单线隧道内运行,两列相向而行的列车在会车时,其所产生的侧风会对车辆产生剧烈的侧向振动。而在高速运行时的会车所产生的强侧风,甚至会导致列车出轨以及人员伤亡。而且单洞双线隧道的截面又往往比较大,在施工上需要采用较大的盾构。相比用一个超大直径的盾构开挖单洞双线隧道,采用两个稍小的盾构开挖双洞单线隧道显然更可靠一些。因此,无论是从行车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性、施工便利性考虑,既有的轨道交通领域的隧道,都优先选择了双洞单线隧道的结构形式。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现有的隧道结构,尤其是多通道隧道依然存在抗拉、抗弯、抗冲击等方面的问题,且由于需要对多处同时施工,存在施工周期缓慢,隧道易相互影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隧道内衬、中隔墙和灌注桩;/n所述隧道内衬紧贴并固定在岩面内,设置在隧道底面上;所述灌注桩设置在所述隧道内衬的底部,所述隧道内衬包括由所述中隔墙分隔的多个内衬单元;每个所述内衬单元均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岩面内的初期支护和钢纤维混凝土二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通道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隧道内衬、中隔墙和灌注桩;
所述隧道内衬紧贴并固定在岩面内,设置在隧道底面上;所述灌注桩设置在所述隧道内衬的底部,所述隧道内衬包括由所述中隔墙分隔的多个内衬单元;每个所述内衬单元均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岩面内的初期支护和钢纤维混凝土二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衬单元包括:由所述中隔墙依次分隔的第一内衬单元、第二内衬单元、第三内衬单元和第四内衬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导洞;所述侧导洞设置在所述隧道内衬的两端,所述侧导洞与所述隧道内衬两端的所述内衬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纵梁;所述底纵梁设置在所述中隔墙和所述隧道底面之间,将所述中隔墙固定在所述隧道底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盼盼于恩亚颜龙邬毛志张华军谢昭宇许开军赵宵潘阳航王林黄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建科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