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556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1
一种致动器,包括致动部、压电单元、传导单元及调节部。致动部包括第一致动区、第二致动区及位于两致动区之间的至少一个连结段。压电单元包括第一信号区及第二信号区,第一信号区及第二信号区设置于同一平面之间且具有隔离部,该压电单元设置于致动部的第一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传导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压电单元的第一信号区电性链接于传导单元的第一电极,压电单元的第二信号区电性链接于传导单元的第二电极。调节部、压电单元以及传导单元均位于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动器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致动器,特别是指一种通过调节部设计使致动器整体组成结构具一致性平整度。
技术介绍
压电泵是一种新型的流体驱动器,其无需附加驱动电机,仅通过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便能使压电振子产生变形,再依据前述变形产生泵腔的容积变化以实现流体输出,或者通过压电振子产生波动来传输流体,因此压电泵已逐渐取代传统泵而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生医、航太、汽车以及石化等产业。一般来说,压电泵是由压电单元以及泵体所组成,其中当通电至压电单元时,压电单元会在电场作用下径向压缩,并于其内部产生拉应力而弯曲变形。当压电单元正向弯曲时,泵体的腔室(以下称泵腔)的容积便会增大,使得泵腔内的压力减小,以令流体自入口流入泵腔。另一方面,当压电单元向反向弯曲时,泵腔的容积减小,使得泵腔内的压力增大,以令泵腔内的流体被挤压而自出口排出。目前,用来供电至压电单元的信号传导层通常为立体结构,且外加于泵体外部,整体体积较大且较容易受损,当使用正负电极分开焊接制程,对于焊点可靠度不一致性,常影响压电泵质量及效能表现,另,位于泵体外部的焊点突出物,易与外物接触,导致泵体功能异常及异音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出一种致动器,主要是于承载部、压电单元与传导单元之间设置调节部,通过泵体内部平面式电性连接,使致动器整体外观结构具高度平整性,不仅克服以往焊接制程可靠度降低的问题,更通过内部平面式电性连接技术,达到致动器外观表面平整化及体积微型化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致动器,包括致动部、压电单元、传导单元及调节部。致动部具有第一致动区、第二致动区及位于第一致动区及第二致动区之间的至少一个连结段。压电单元具有第一信号区以及第二信号区,第一信号区以及第二信号区设置于同一平面之间,且第一信号区及第二信号区之间设置隔离部,压电单元设置于致动部的第一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传导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压电单元的第一信号区电性链接于传导单元的第一电极,压电单元的第二信号区电性链接于传导单元的第二电极。调节部、压电单元以及传导单元均位于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表面。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致动器更包括承载部,该承载部与压电单元位于同一平面,且承载部及压电单元均位于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承载部设置于致动部的第二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传导单元更包括绝缘层、传导部及基材,该传导单元是由绝缘层、传导部及基材堆叠组成。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部具导电特性。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部是用于控制致动器整体组成结构平整度。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材通过调节部控制,使基材具有第一平整表面。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压电单元、传导单元、调节部及承载部均位于致动部同一侧方向。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在本技术的第二、第四实施例中,上述的致动器更包括穿孔片,穿孔片配置于致动部的第一致动区相对应位置处。在本技术的第二、第四实施例中,上述的压电单元包括第一通道,穿孔片是贯穿于第一通道。在本技术的第二、第四实施例中,上述的传导单元包括对应于穿孔片的第二通道,穿孔片是贯穿于第二通道后固定至致动部的第一致动区。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所提出的致动器,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致动器将压电单元、传导单元及调节部统一配置于致动部同一侧方向,降低致动器整体结构高度。配合调节部控制致动器各组成元件结构平整度,进而使基材具有平整表面,提高及稳定致动器的工作效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致动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的致动器的另一视角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1的致动器的A-A线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一个局部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依照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致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图6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6的致动器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依照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致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11是图9的致动器的剖面示意图。图12是依照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致动器的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00、100a、100b、100c:致动器140:传导单元110:致动部141:第一电极112:第一致动区141a:第一传导区114:第二致动区142:第二通道116:连结段143:第二电极120:承载部143b:第二传导区130:压电单元144:绝缘层131:第一通道145:传导部132:第一面146:基材133:隔离部146a:平整表面134:第一信号区150:调节部136:第二面160:穿孔片138:第二信号区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致动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致动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的致动器的另一视角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1的致动器的A-A线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一个局部的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致动器100包括致动部110、压电单元130、承载部120、调节部150及传导单元140。下面对致动器100进行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压电单元130设置于致动部110的第一致动区112的相对应位置处,压电单元130具有互相对应的第一面132与第二面136(请参阅图3),并同时将第一信号区134以及第二信号区138均设置于第二面136,亦即第一信号区134以及第二信号区138均位于第二面136的同一平面之间,该第一信号区134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致动部,该致动部具有第一致动区、第二致动区及位于该第一致动区及该第二致动区之间的至少一个连结段;/n压电单元,该压电单元具有第一信号区以及第二信号区,该第一信号区以及该第二信号区设置于同一平面之间,且该第一信号区及该第二信号区之间设置隔离部,该压电单元设置于该致动部的该第一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n传导单元,该传导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该压电单元的该第一信号区电性链接于该传导单元的该第一电极,该压电单元的该第二信号区电性链接于该传导单元的该第二电极;及/n调节部,该压电单元、该传导单元以及该调节部均位于该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致动部,该致动部具有第一致动区、第二致动区及位于该第一致动区及该第二致动区之间的至少一个连结段;
压电单元,该压电单元具有第一信号区以及第二信号区,该第一信号区以及该第二信号区设置于同一平面之间,且该第一信号区及该第二信号区之间设置隔离部,该压电单元设置于该致动部的该第一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
传导单元,该传导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该压电单元的该第一信号区电性链接于该传导单元的该第一电极,该压电单元的该第二信号区电性链接于该传导单元的该第二电极;及
调节部,该压电单元、该传导单元以及该调节部均位于该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承载部,该承载部与该压电单元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压电单元及该承载部均位于该致动部的同一侧方向,该承载部设置于该致动部的该第二致动区的相对应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传导单元更包括:
绝缘层、传导部及基材,该传导单元是由该绝缘层、该传导部及该基材堆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宗翰王薪椉
申请(专利权)人:科际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