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96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具有:纵梁,其横截面为槽型,纵梁的槽底为腹面;支撑支架,连接并穿过纵梁的腹面;摆臂支座本体,其为阶梯轴形,支座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二轴轴径大于第一轴;第一轴连接并穿过纵梁的腹面,第一轴与第二轴交界处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第二轴连接并穿过支撑支架;摆臂支座本体上设有轴向的通孔;衬套,与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配合。衬套与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过盈配合,可以快速定位,受力均匀,重量轻,定位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
技术介绍
采用板簧悬架的轻型货车,板簧一端穿于固定支座的销轴上,工作时板簧绕固定端销轴旋转;板簧另一端通过销轴与左右摆臂固定,销轴与摆臂固定连接且无相对运动,板簧相对于销轴可自由转动;摆臂的另一端穿过固定在板簧摆臂支座上的销轴,板簧摆臂支座固定于车架上,销轴与摆臂固定连接且无相对运动,销轴可在板簧摆臂支座孔内自由旋转。板簧在工作时弧高会增大或减小,板簧弦长随之减小或增大,通过摆臂的旋转运动吸收弦长变化,板簧摆臂支座的结构和位置要能保证摆臂的正常运动。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后簧摆臂支架大多位于纵梁腹面外侧,为悬臂结构,受力大,结构复杂,重量重;也有一端以纵梁腹面为支撑,另一端加辅助支撑的,其相对于纵梁腹面的外漏长度需要专门的工装在制造时加以保证,制造成本高,制造用时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定位,受力均匀,重量轻,定位准确的汽车板簧摆臂支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具有:纵梁,其横截面为槽型,纵梁的槽底为腹面;支撑支架,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摆臂支座本体,其为阶梯轴形,所述支座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交界处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所述第二轴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支架;所述摆臂支座本体上设有轴向的通孔;衬套,与所述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配合。所述衬套与所述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轴的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孔径。所述支撑支架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三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轴的轴径小于所述第一孔的孔径0.2~0.5mm;所述第二轴的轴径小于所述第三孔的孔径0.2~0.5mm。所述支撑支架为“几”字形,支撑支架的底部与所述纵梁的腹面贴合。所述支撑支架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左右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焊接,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三孔焊接。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以纵梁腹面为支撑,后簧摆臂支架为台阶轴状结构,台阶轴可以快速定位,另一端以从车架腹面为支撑的支架为支撑,受力均匀,重量轻,定位准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汽车板簧摆臂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纵梁,11、第一孔,2、支撑支架,21、第二孔,22、第三孔,3、摆臂支座本体,31、第一轴,32、第二轴,4、衬套,5、铆钉。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参见图1-2,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具有:纵梁,其横截面为槽型,纵梁的槽底为腹面;支撑支架,连接并穿过纵梁的腹面;摆臂支座本体,其为阶梯轴形,支座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二轴轴径大于第一轴;第一轴连接并穿过纵梁的腹面,第一轴与第二轴交界处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第二轴连接并穿过支撑支架;摆臂支座本体上设有轴向的通孔;衬套,与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配合。衬套与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过盈配合。纵梁上设有第一孔,第一轴与第一孔间隙配合,第二轴的轴径大于第一孔的孔径。支撑支架上设有第三孔,第二轴与第三孔间隙配合。第一轴的轴径小于第一孔的孔径0.2~0.5mm;第二轴的轴径小于第三孔的孔径0.2~0.5mm。支撑支架为“几”字形,支撑支架的底部与纵梁的腹面贴合。支撑支架设有第三孔,第三孔与左右纵梁连接。第一轴与第一孔焊接,第二轴与第三孔焊接。槽型结构纵梁为支撑主体,竖直Z面称为腹面,垂直于腹面的上、下平面称为上翼面及下翼面,纵梁腹面设置一个圆孔用于后簧摆臂支座细端穿过,纵梁腹面孔径大于后簧摆臂支座细端孔小于粗端孔,后簧摆臂支座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用于后簧摆臂支座的快速定位。支撑支架为辅助支撑,其结构为沿Z向延伸的几字形结构,上下端与纵梁上下翼面距离相等,支撑支架一端与腹面贴合并设置四个孔,纵梁腹面设置对应孔,通过铆钉将支撑支架与纵梁结为XY方向的封闭结构,支撑支架在设置与腹面安装后簧摆臂支座孔同心的孔用于支撑后簧摆臂支座的另一端。后簧摆臂支座两端均伸出纵梁翼面适宜长度,用于为板簧摆臂提供无阻碍的运动空间,后簧摆臂支座与腹面及支撑支架连接孔处均采用焊接成为一体。用于承接由板簧传递的力。后簧摆臂支座3为内通孔外台阶轴结构,第一轴31径大于第二轴32径。衬套4为内通孔轴结构,孔壁设置油道用于润滑油的通过和储存,为板簧销轴旋转提供润滑,衬套4的外径与后簧摆臂支座3的内径为过盈配合,衬套4径向长度小于后簧摆臂支座3径向长度以1mm为好且两边距离均等。纵梁1为槽型结构,Z向面称为腹面,垂直于腹面的上下平面分别称为上翼面和下翼面,纵梁在该段为左右对称结构,其对称中心为车辆沿前进方向的对称中心,纵梁1槽口朝向对称面。腹面设置第一孔11,第一孔11的直径大于第二轴32径0.2~0.5mm,第一孔11周边适宜布置4个安装孔。支撑支架2为沿Z向拉伸的几字形结构,支撑支架2主平面设置第三孔22及第二孔21,第三孔22的直径大于第一轴31径0.2~0.5mm,主平面沿X向两端分别有一个对称的垂直平面,在该垂直平面的末端分别有平行于主平面且伸展于垂直平面外侧的平面,伸展平面各设置两个孔且与第一孔11周边适宜布置4个安装孔匹配。第三孔22直径与第一孔11直径相对于其配合轴外径差值相等。支撑支架2一端与纵梁1贴合形成沿XY方向的封闭平面,第一孔11与第三孔22同轴,支撑支架2与纵梁1用铆钉5连为整体。后簧摆臂支座3的第二轴32穿过第三孔22及第一孔11且其轴向台阶紧贴于纵梁1腹面上,实现后簧摆臂支座3的快速定位,第三孔22及第一孔11与后簧摆臂支座3的结合处采用圆周焊结合为一个整体。后簧摆臂支座3轴向两端外漏纵梁1的翼面外侧及支撑支架2的外侧,外漏长度以等长为宜,满足板簧摆臂的旋转无障碍运动。第二孔21用于连接左右纵梁,用于承接板簧传递的扭力。采用上述的结构后,以纵梁腹面为支撑,后簧摆臂支架为台阶轴状结构,台阶轴可以快速定位,另一端以从车架腹面为支撑的支架为支撑,受力均匀,重量轻,定位准确。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其特征在于,具有:/n纵梁,其横截面为槽型,纵梁的槽底为腹面;/n支撑支架,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n摆臂支座本体,其为阶梯轴形,所述支座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交界处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所述第二轴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支架;所述摆臂支座本体上设有轴向的通孔;/n衬套,与所述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其特征在于,具有:
纵梁,其横截面为槽型,纵梁的槽底为腹面;
支撑支架,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
摆臂支座本体,其为阶梯轴形,所述支座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连接并穿过所述纵梁的腹面,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交界处台阶面与纵梁腹面贴合,所述第二轴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支架;所述摆臂支座本体上设有轴向的通孔;
衬套,与所述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与所述摆臂支座本体的通孔过盈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板簧摆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轴的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孔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民鑫刘明明孙祥清周东峰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