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942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所述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上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一PPS过滤层、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及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下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二PPS过滤层、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其中,所述含氟防酸处理层为所述基材层浸渍含氟防酸剂形成的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使玻璃纤维机织布抵抗浓硫酸、浓盐酸、氢氟酸等强酸物质的腐蚀,还能够保证玻璃纤维机织布的刚性强度和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滤料
,具体涉及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化工、电力、钢铁、冶金、垃圾焚烧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电力行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工业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玻璃纤维过滤材料因具有强度高、尺寸稳定、耐高温及过滤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玻璃纤维也有明显的缺点,即纤维易脆、不耐折、不耐磨、遇酸容易被腐蚀,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玻璃纤维过滤材料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玻璃纤维过机织布制成后,通常还要使用表面处理剂处理,以此来提高玻璃纤维过机织布的整体性能和延长过机织布的使用寿命。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针对于烟气成分复杂、温度高、腐蚀性大的工况环境,大部分玻璃纤维过机织布只能抵抗一般浓度酸碱的腐蚀,而不能抵抗浓硫酸、浓盐酸、氢氟酸等强酸物质的腐蚀,存在着耐强酸腐蚀性差和适用范围窄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于烟气成分复杂、温度高、腐蚀性大的工况环境,提供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不仅能使玻璃纤维机织布抵抗浓硫酸、浓盐酸、氢氟酸等强酸物质的腐蚀,还能够保证玻璃纤维机织布的刚性强度和过滤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所述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上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一PPS过滤层、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及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下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二PPS过滤层、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其中,所述含氟防酸处理层均为所述基材层浸渍含氟防酸剂形成的膜层,所述PPS过滤层均为由聚苯硫醚纤维编制而成的网状纤维层,所述基材层为ECR玻璃纤维经纱与ECR玻璃纤维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膨体布层;所述PPS过滤层的厚度均为1.5~1.7μm;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12~15μm,平均孔径为0.5~2.5μm;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8~11μm,平均孔径为2.5~3.5μm。优选地,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12μm,平均孔径为0.6μm;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8μm,平均孔径为2.2μm。优选地,所述PPS过滤层的厚度为1.5μm。优选地,所述含氟防酸剂包括含氟织物整理剂、柔软剂、无机颜料、氟碳表面活性剂、防酸粘结剂及软化水。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经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ECR玻璃纤维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ECR玻璃纤维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PTFE纤维的含量控制在56wt%~60wt%。优选地,所述ECR玻璃纤维的规格为120tex~270tex。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每平方米克重为350~850g,厚度为0.2~10mm。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每平方米克重为620g,厚度为0.6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选用无氟无硼的ECR无碱玻璃纤维制备过滤基布,与现有普通玻璃纤维过滤相比,具有优异的耐酸性、耐水性、耐应力腐蚀性以及短期抗碱性,在受力情况下,耐腐蚀优势更明显;本技术将基材层经过高防酸浸渍液浸渍,在织物表面和织物深层交联成具有高防酸性能、高透气性能的含氟防酸处理层,能围绕纤维表面形成分子屏障,可防止水及各种腐蚀物的渗透,同普通滤料相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挡酸性物质向玻璃纤维丝束间渗透,避免酸性物质破坏纤维的结构,与ECR玻璃纤维材料配合,就使得最终制得的ECR玻璃纤维机织布能够抵抗浓硫酸、浓盐酸、氢氟酸等强酸物质的腐蚀。进一步,通过在含氟防酸处理层表面设有网状PPS过滤层,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过滤性能,提高其工作效率;通过在外表面设有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能抵抗多种高腐蚀性物质侵蚀,还可以提高除尘效果,除尘效率高,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2.第一PPS过滤层;3.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4.基材层;5.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6.第二PPS过滤层;7.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所述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4,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4上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1、第一PPS过滤层2、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3,及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4下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7、第二PPS过滤层6、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5,其中,所述含氟防酸处理层均为所述基材层4浸渍含氟防酸剂形成的膜层。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1的厚度为12μm,平均孔径为0.5μm;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7的厚度为8μm,平均孔径为2.5μm。所述含氟防酸剂包括含氟织物整理剂、柔软剂、无机颜料、氟碳表面活性剂、防酸粘结剂及软化水。其中,所述的含氟防酸剂为含氟织物整理剂为含氟烷基化合物(聚合物),主要成分是全氟烷基化合物(全氟烷基取代胺类、季胺盐类、磷酸酯类等)。例如,采用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开发的AG-480含氟防酸整理剂。所述防酸粘结剂为聚氨酯类粘结剂,所述柔软剂为耐高温型有机硅柔软剂,所述的无机颜料为市售的常规无机颜料,所述氟碳表面活性剂为市售的常规氟碳表面活性剂。所述基材层4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基材层4的经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ECR玻璃纤维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ECR玻璃纤维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所述基材层4的PTFE纤维的含量控制在60wt%。所述ECR玻璃纤维的规格为120tex。所述基材层的每平方米克重为620g,厚度为0.6mm。所述PPS过滤层均为聚苯硫醚纤维编制而成的网状纤维层,厚度为1.5μm。聚苯硫醚纤维,polyphenylenesulfidefibre,由聚苯硫醚树脂(PPS)采用常规的熔融纺丝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上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一PPS过滤层、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及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下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二PPS过滤层、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其中,所述含氟防酸处理层均为所述基材层浸渍含氟防酸剂形成的膜层,所述PPS过滤层均为由聚苯硫醚纤维编制而成的网状纤维层,所述基材层为ECR玻璃纤维经纱与ECR玻璃纤维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膨体布层;/n所述PPS过滤层的厚度均为1.5~1.7μm;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12~15μm,平均孔径为0.5~2.5μm;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8~11μm,平均孔径为2.5~3.5μ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上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一PPS过滤层、第一含氟防酸处理层,及依次贴合在所述基材层下方的由外向内的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第二PPS过滤层、第二含氟防酸处理层,其中,所述含氟防酸处理层均为所述基材层浸渍含氟防酸剂形成的膜层,所述PPS过滤层均为由聚苯硫醚纤维编制而成的网状纤维层,所述基材层为ECR玻璃纤维经纱与ECR玻璃纤维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膨体布层;
所述PPS过滤层的厚度均为1.5~1.7μm;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12~15μm,平均孔径为0.5~2.5μm;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8~11μm,平均孔径为2.5~3.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防酸处理的机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微孔膜的厚度为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至臻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