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16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第一JS防水涂料层、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一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第二JS防水涂料层、第二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二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针对于目前玻纤机织单涂层材料的应用有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时具备较好的耐磨、防水、耐折叠断裂性能的玻纤涂层机织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滤料
,具体涉及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化工、电力、钢铁、冶金、垃圾焚烧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在钢铁、冶金、水泥、电力、化工、制药等行业使用的玻纤机织过滤材料主要有玻纤机织覆膜过滤布和玻纤机织单涂层材料。涂层面料是一种经特殊工艺处理的面料。就是利用溶剂或水将所需要的涂层胶粒等溶解成流涎状,再以一种方式(圆网,刮刀或者滚筒)均匀的涂在布料上,然后再经过烘箱内温度的固着,使在面料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覆盖胶料,从而达到防水,防风,透气等功能。但玻璃纤维过滤材料具有拉伸强度高、弹性系数高、吸收冲击能量大、吸水性小、耐高温、耐腐蚀性强和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的同时,存在硬而脆的钢性特点,会导致玻纤及其复合滤料存在耐折性和耐磨性差的缺陷,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其损坏,一旦有尖锐物品将其表面涂层刮划,会造成无法修复的磨损。另外,玻璃纤维材料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其不防水,雨天吸水后,自重增加,而且短期内水分难以挥发,潮湿的部分容易造成腐蚀。因此,玻纤机织单涂层材料的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制备出同时具备较好的耐磨、防水、耐折叠断裂性能的防水玻纤涂层机织布,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来说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于目前玻纤机织单涂层材料的应用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同时具备较好的耐磨、防水、耐折叠断裂性能的玻纤涂层机织布。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第一JS防水涂料层、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一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第二JS防水涂料层、第二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二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和第二硅烷耦合剂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0.07mm;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和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0.07mm;所述第一PVC涂层和所述第二PVC涂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0.07mm;所述第一PVC耐磨层和第二PVC耐磨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8-0.13mm;所述第二PVC耐磨层由扁状的PVC耐磨条交替叠压编织。优选地,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和所述第二硅烷耦合剂层的厚度为0.06mm。优选地,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和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的厚度均为0.06mm。优选地,所述的第一PVC涂层和所述第二PVC涂层的厚度均为0.08mm。优选地,所述第一PVC耐磨层和第二PVC耐磨层的厚度均为0.12mm。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经纱为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PTFE纤维的含量控制在56wt%~60wt%。优选地,所述超细玻纤的规格为136tex~272tex。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每平方米克重为350~550g,厚度为0.2~0.4mm。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每平方米克重为720g,厚度为0.3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PVC涂层一和PVC涂层二、PVC涂层三和PVC涂层四使涂层面料具备不易断裂的性能;通过设置阻燃层一和阻燃层二使涂层面料具备不易燃烧的性能;通过设置JS防水涂料层一和JS防水涂料层二使涂层面料具备不易进水、渗水的性能。经测试,本专利技术的高耐磨玻璃纤维布具有较高硬度,反映了其耐磨性好。弯曲度和抗冲击强度理想,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拒水性能分值高,说明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PVC耐磨层的叠压结构图;其中,21-第一PVC涂层;31.-第一JS防水涂料层;41-第一硅烷耦合剂层;51-第一PVC耐磨层;1-基材层;22-第二PVC涂层;32-第二JS防水涂料层;42-第二硅烷耦合剂层;52-第二PVC耐磨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1,所述基材层1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21、第一JS防水涂料层31、第一硅烷耦合剂层41及第一PVC耐磨层51,所述基材层1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22、第二JS防水涂料层32、第二硅烷耦合剂层42及第二PVC耐磨层52;所述基材层1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41和第二硅烷耦合剂层42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mm;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31和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31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mm;所述第一PVC涂层21和所述第二PVC涂层22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7mm;所述第一PVC耐磨层51和第二PVC耐磨层52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13mm;所述第二PVC耐磨层52由扁状的PVC耐磨条交替叠压编织。所述基材层1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基材层1的经纱为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制成。所述基材层1的PTFE纤维的含量控制在60wt%。所述超细玻纤的规格为136tex。所述基材层1的每平方米克重为720g,厚度为0.2mm。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1,所述基材层1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21、第一JS防水涂料层31、第一硅烷耦合剂层41及第一PVC耐磨层51,所述基材层1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22、第二JS防水涂料层32、第二硅烷耦合剂层42及第二PVC耐磨层52;所述基材层1为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的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41和第二硅烷耦合剂层42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5mm;所述第一JS防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第一JS防水涂料层、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一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第二JS防水涂料层、第二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二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为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所述经纱为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所述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所述超细玻纤的规格为136tex~272tex;/n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和第二硅烷耦合剂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6mm;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和所述第一JS防水涂料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6mm;所述第一PVC涂层和所述第二PVC涂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08mm;所述第一PVC耐磨层和第二PVC耐磨层的厚度密度相等,且均为0.12mm;所述第二PVC耐磨层由扁状的PVC耐磨条交替叠压编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纤涂层机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涂层机织布为层状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PVC涂层、第一JS防水涂料层、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一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二PVC涂层、第二JS防水涂料层、第二硅烷耦合剂层及第二PVC耐磨层;所述基材层为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所述玻纤和PTFE纤维混纺膨体布层由经纱与纬纱交织组成;所述经纱为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所述纬纱为经过膨体加工的超细玻纤与PTFE纤维混纺纱,所述超细玻纤的规格为136tex~272tex;
所述第一硅烷耦合剂层和第二硅烷耦合剂层的厚度密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至臻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