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37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包括油箱、散热风道、管板以及管束;所述油箱包括回油油箱以及吸油油箱,所述散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与所述吸油油箱之间,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管板,所述管束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中,所述管板与所述管束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的回油油箱和吸油油箱通过中间的散热风道分开,使回油油箱和吸油油箱的液压油隔离开来能充分散热降温;回油油箱的液压油通过散热风道的管束流到吸油油箱,液压油能通过管束的表面与空气接触实现快速降温。工作时油温散热快、传热效率高、且结构紧凑,结构设计优化,占地面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
本技术涉及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
技术介绍
液压油箱在液压系统中是一个关键设备,其功能是储存液压系统所需的足够液压油,散发液压油中的热量和分离液压油中气泡及过滤铁屑等污物。现有液压系统应用中,液压油箱出现主要问题就是液压油的温升。液压油温度过高的主要危害有几个方面:降低系统工作效率、影响液压系统操作性能、润滑性能下降、降低液压油使用寿命、加速管路密封件老化和密封性能降低等。目前,液压油箱的散热方式通常是采用在油箱内部用隔板把回油和吸油区隔开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但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这种散热方式的散热能力不够,不能满足系统散热要求,会造成液压油温度升高,从而导致液压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且在回油时受到的冲击力,液压油会造成气泡,气泡要经过上升到油箱顶部的油位面才消除,这样消除气泡的速度慢容易被吸油管带到液压系统内,造成一定的液压系统隐患。授权公告号为CN20760963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的液压油箱,该液压油箱内包含循环冷却管,通过冷却管中流动的冷却液起到液压油散热降温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液压油温随着周围温度升高、系统各种压力损失产生的能量转换及工作时间加长等原因,造成液压油散热效率降低而油温上升,从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用于解决现有液压油箱散热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包括油箱、散热风道、管板以及管束;r>所述油箱包括回油油箱以及吸油油箱,所述散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与所述吸油油箱之间,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管板,所述管束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中,所述管板与所述管束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管板包括回油油箱侧管板以及吸油油箱侧管板,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内侧,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设置于所述吸油油箱内侧,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与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之间通过所述管束一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还包括液压油冷却器,所述液压油冷却器设置于所述油箱中部的顶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油油箱包括回油过滤器、检修盖板以及第一空气滤清器,所述回油过滤器、所述检修盖板、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的顶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还包括回油管,所述回油管包括第一回油管以及第二回油管,所述第一回油管一端与外部的液压系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冷却器输入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油管一端与所述液压油冷却器输出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油过滤器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吸油油箱包括第二空气滤清器、吸油过滤器以及吸油管,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吸油油箱的顶板上,所述吸油过滤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吸油油箱的一侧,所述吸油管一端与所述吸油过滤器相连通,另一端与外部的液压系统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的外侧分别设有油位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的底板分别设有排污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散热风道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管束包括两根以上冷却油管,所述两根以上冷却油管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与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之间。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将整体式液压油箱分为三部分,回油油箱和吸油油箱通过中间的散热风道分开,使回油油箱和吸油油箱的液压油隔离开来,能充分散热降温;回油油箱的液压油通过散热风道中的管束流到吸油油箱,液压油能通过管束的表面与空气接触实现快速降温。在整体式液压油箱的吸油箱和回油箱通过列管式管束排列连接方式,可以消除液压油箱内的液压油产生的气泡。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在工作时油温散热快、传热效率高、提高工作效率,且结构紧凑,结构设计优化,占地面积小。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的主视图;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A-A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回油油箱,11、回油过滤器,12、检修盖板,13、第一空气滤清器,14、回油油箱侧管板,2、吸油油箱,21、第二空气滤清器,22、吸油管,23、吸油过滤器,24、吸油油箱侧管板,3、散热风道,31、管束,4、液压油冷却器,5、第一回油管,6、第二回油管,7、油位计,8、排污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根或两根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应用于在以液压油作为驱动介质的大型工程机械上,例如应用于液压排水泵车、车载液压泵站、挖掘机、混凝土输送泵、打桩机、挖沟机、旋挖钻机、压路机等等。如图1所示,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包括油箱、散热风道3、管板以及管束31。所述油箱包括回油油箱1以及吸油油箱2,所述散热风道3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1与所述吸油油箱2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回油油箱1,其用于储存或添加液压油、回收液压系统的液压油;第二部分是在油箱中部设置有散热风道3,其用于冷却油箱的液压油;第三部分是吸油油箱2,提供液压系统工作的液压油。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回油油箱1、所述吸油油箱2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管板,所述管束31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3中,所述管板与所述管束31相连接。具体的,所述管板包括回油油箱侧管板14以及吸油油箱侧管板24,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14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1内侧,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24设置于所述吸油油箱2内侧,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14与所述吸油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散热风道、管板以及管束;/n所述油箱包括回油油箱以及吸油油箱,所述散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与所述吸油油箱之间,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管板,所述管束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中,所述管板与所述管束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散热风道、管板以及管束;
所述油箱包括回油油箱以及吸油油箱,所述散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与所述吸油油箱之间,所述回油油箱、所述吸油油箱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管板,所述管束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中,所述管板与所述管束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包括回油油箱侧管板以及吸油油箱侧管板,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内侧,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设置于所述吸油油箱内侧,所述回油油箱侧管板与所述吸油油箱侧管板之间通过所述管束一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还包括液压油冷却器,所述液压油冷却器设置于所述油箱中部的顶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油箱包括回油过滤器、检修盖板以及第一空气滤清器,所述回油过滤器、所述检修盖板、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回油油箱的顶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列管式风冷液压油箱还包括回油管,所述回油管包括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远利阙彬元林炳长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