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077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围绕所述主体设置的齿形凸台、围绕所述主体内设置的多个隔热板和推动所述隔热板靠近所述主体的外撑装置;所述主体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一电加热管;所述齿形凸台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电加热管。解决了现有方案造成的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不均匀造成加工的同步带齿形质量差、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速度慢延长了加工时间和蒸汽加热后齿形热量散热快消耗的热量多造成能量的损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
本技术涉及加工模具,具体涉及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
技术介绍
一般的,同步带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部件,具有传动比准确,对轴作用力小,结构紧凑,耐磨性好等特点。同步带传动是由一根内周表面设有等间距齿形的环形带及具有相应吻合的轮所组成。同步带综合了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各自的优点。转动时,通过带齿与轮的齿槽相啮合来传递动力。同步带的齿形是很难加工的部分,现有方案是通过模具对同步带的齿形进行加工。传统的模具采用蒸汽进行加热,但是存在着齿形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变得至关重要。现有的方案,采用在模具内连通蒸汽,蒸汽的热量传递给齿形,方便对同步带进行加工。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不均匀,造成加工的同步带齿形质量差;(2)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速度慢,延长了加工时间;(3)蒸汽加热后齿形热量散热快,消耗的热量多,造成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不均匀造成加工的同步带齿形质量差、采用蒸汽对齿形进行加热齿形受热速度慢延长了加工时间和蒸汽加热后齿形热量散热快消耗的热量多造成能量的损失等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包括主体、围绕所述主体设置的齿形凸台、围绕所述主体内设置的多个隔热板和推动所述隔热板靠近所述主体的外撑装置;所述主体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一电加热管;所述齿形凸台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电加热管。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齿形凸台内靠近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道;所述第二电加热管置于所述安装通道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围绕所述主体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电加热管置于所述安装槽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安装槽为螺旋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隔热板靠近相邻隔热板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隔热板靠近相邻隔热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凸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隔热板为圆弧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撑装置包括内圈和围绕所述内圈设置的撑杆;所述撑杆靠近所述隔热板的一端设置有撑板;所述撑杆螺纹连接在所述内圈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体的底端设置有放置所述隔热板的底台;所述隔热板沿所述底台内移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采用电加热管对齿形凸台进行加热。采用隔热板对电加热管的热量进行保温。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带来了如下效果:(1)采用两个电加热管通电对齿形凸台进行加热,使得齿形凸台受热均匀,提高了同步带齿形的加工质量;(2)采用电加热管通电之后就可以完成加热,齿形受热时间快,缩短了受热时间;(3);(4)通过隔热板对电加热管的温度进行保温,防止热量的流失;(5)通过外撑装置向外支撑住隔热板,使隔热板更贴合主体,避免热量流失;(6)通过底台支撑住隔热板,避免隔热板滑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隔热板的俯视图。图中:1、主体;11、安装槽;12、底台;2、齿形凸台;21、安装通道;3、第一电加热管;4、隔热板;41、凹槽;42、凸台;5、外撑装置;51、内圈;52、撑杆;53、撑板;6、第二电加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隔热板的俯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图中X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右端。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包括主体1、围绕主体1设置的齿形凸台2、围绕主体1内设置的多个隔热板4和推动隔热板4靠近主体1的外撑装置5。主体1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一电加热管3。齿形凸台2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二电加热管6。优选的,主体1为圆柱形。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主体1为竖直安装。主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齿形凸台2。优选的,齿形凸台2为多个。齿形凸台2围绕主体1的外表面设置。通过对齿形凸台2进行加热,再通过齿形凸台2对同步带进行挤压。通过齿形凸台2可以方便对同步带进行齿形加工。齿形凸台2内靠近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道21。第二电加热管6置于安装通道21内。齿形凸台2的下表面开设有安装通道21。第二电加热管6从安装通道21的下端放置于安装通道21内。第二电加热管6的外表面贴合于安装通道21的内表面。第二电加热管6的下端连接电源。围绕主体1内开设有安装槽11。第一电加热管3置于安装槽11内。优选的,安装槽11为螺旋形。安装槽11开设于主体1的内表面。优选的,第一电加热管3为螺旋形。第一电加热管3的外表面贴合于安装槽11的内表面。第一电加热管3的下端连接电源。第一电加热管3通电后对主体1进行加热。主体1的热量传递给齿形凸台2。由于齿形凸台2凹凸不平,齿形凸台2的内端最先受热。齿形凸台2的凹陷部最先受热,齿形凸台2的凸起部最后受热。造成齿形凸台2内端与外端受热不均匀。第二电加热管6通电后对齿形凸台2进行加热。第二电加热管6对齿形凸台2的凸起部进行加热。使得齿形凸台2可以均匀受热。避免了齿形凸台2加热不完全。隔热板4靠近相邻隔热板的一端开设有凹槽41。隔热板4靠近相邻隔热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凸台42。优选的,隔热板4为圆弧板。优选的,隔热板4为多个。隔热板4安装在第一通孔内。隔热板4围绕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优选的,隔热板4为玻璃纤维棉板。隔热板4之间采用拼接的方式,相邻隔热板4之间采用凸台42嵌入凹槽41内的方式拼接。当隔热板4外扩时,凸台42沿凹槽41内移动。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放置隔热板4的底台12。隔热板4沿底台12内移动。底台12设置于主体1的下端。底台12围绕主体1内表面的下端设置。隔热板4的下端嵌入底台12内。隔热板4沿底台12内向外或向内移动。通过底台12可以支撑住隔热板4,可以防止隔热板4出现滑动。外撑装置5包括内圈51和围绕内圈51设置的撑杆52。撑杆52靠近隔热板4的一端设置有撑板53。撑杆52螺纹连接在内圈51上。外撑装置5设置于主体1内。优选的,撑杆52为多个。撑杆52围绕内圈51的外表面设置。撑杆52的内端与内圈51采用螺纹连接。撑杆52沿内圈51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撑杆52的外端设置有撑板53。撑板53顶住隔热板4的内表面。撑板53的外表面贴合隔热板4的内表面。外撑装置5需要外撑隔热板4时,撑杆52沿内圈51向外移动。撑杆52带动撑板53靠近隔热板4,撑板53向外撑住隔热板4,使得隔热板4的外表面贴合主体1的内表面。隔热板4可以密封住安装槽11.避免第一电加热管3和第二电加热管6热量的流失。圆弧板的设计使得隔热板4的外表面可以完全贴合主体1的内表面,有效避免热量的流失。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隔热板4为圆弧板,但不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围绕所述主体(1)设置的齿形凸台(2)、围绕所述主体(1)内设置的多个隔热板(4)和推动所述隔热板(4)靠近所述主体(1)的外撑装置(5);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一电加热管(3);所述齿形凸台(2)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电加热管(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围绕所述主体(1)设置的齿形凸台(2)、围绕所述主体(1)内设置的多个隔热板(4)和推动所述隔热板(4)靠近所述主体(1)的外撑装置(5);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第一电加热管(3);所述齿形凸台(2)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电加热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形凸台(2)内靠近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道(21);所述第二电加热管(6)置于所述安装通道(2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主体(1)内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第一电加热管(3)置于所述安装槽(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带热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双晓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