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371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延长移位器机构的寿命的车床。车床1具备主轴(32)、固持部件(60)、动力传递部(TR1)、移位器(10)、爪部件(20)及驱动部(DR1)。在包含主轴中心线(AX0)的纵剖面中,移位器(10)的外周面(11)与第一缘部(接触端(21))接触的范围(R1)中的移位器(10)的外周面(11)及第一缘部(21)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使得相对于移位器(10)以固定速度向主轴中心线方向(Z轴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距离(L)的第一缘部(21)的在径向(D4)上的加速度(a)在正的范围内连续且在负的范围内连续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用以开闭工件的固持部件的移位器机构的车床。
技术介绍
作为工作机械,已知有具有用以开闭工件的固持部件的移位器机构的车床。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素材固持装置具备:作动部件,通过向筒状本体的轴线方向移动而使夹具的固持部进行开闭动作;线性马达,通过推力使作动部件向轴线方向移动;及推力传递装置,使线性马达的推力增大并传递到作动部件。所述推力传递装置具备:直动部件,通过线性马达的驱动向轴线方向移动;及杆部件,与直动部件的轴线方向移动连动而绕支轴回转,并且通过杠杆的作用将推力传递到作动部件。所述杆部件具有扣合到直动部件的第1端及扣合到作动部件的第2端。所述直动部件的扣合面依杆部件的第1端远离筒状本体的轴线的顺序,具有相对于直动部件的内周面成约25°角度的第4区域、相对于内周面成约10°角度的第3区域、相对于内周面成约5°角度的第2区域、及相对于内周面大致平行的第1区域。[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37082号公报(尤其是段落0031)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所述直动部件的扣合面的角度阶段性改变,所以在扣合面的角度改变的部位,杆部件的回转加速度骤变。如果着眼于与筒状本体的轴线正交的径向,那么在所述径向上,在扣合面的角度改变的部位,杆部件第1端的加速度骤变。尤其,在直动部件朝杆部件的第1端从轴线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首先约25°角度的第4区域与杆部件的第1端接触。因此,在径向上,杆部件的第1端的加速度突然变大。当杆部件的第1端的加速度骤变时,相应地,固持工件时会产生较大冲击,而对直动部件与杆部件间施加较大的表面压力。所述表面压力较大的部分,杆部件及直动部件(移位器机构)磨耗或损耗,导致移位器机构的寿命变短。另外,如上所述的问题存在于各种车床中。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能够延长移位器机构的寿命的车床。[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车床具有如下形态,即,其包含:主轴,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固持部件,安装在所述主轴,具有固持工件的关闭状态及释放所述工件的打开状态;动力传递部,具有与所述固持部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在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部,通过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固持部件开闭;移位器,能够在所述主轴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爪部件,具有与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第一缘部、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缘部,能够朝使从所述主轴中心线到所述第一缘部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倾动;及驱动部,通过使所述移位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爪部件倾动而使所述动力传递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且将与所述主轴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在包含所述主轴中心线的纵剖面中,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缘部接触的范围中的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缘部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使得相对于所述移位器以固定速度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距离的所述第一缘部的在所述径向上的加速度在正的范围内连续且在负的范围内连续的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车床具有如下形态,即其包含:主轴,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固持部件,安装在所述主轴,具有固持工件的关闭状态与释放所述工件的打开状态;动力传递部,具有与所述固持部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在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部,通过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固持部件开闭;移位器,能够在所述主轴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爪部件,具有与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第一缘部、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缘部,能够朝使从所述主轴中心线到所述第一缘部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倾动;及驱动部,通过使所述移位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爪部件倾动而使所述动力传递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且在包含所述主轴中心线的纵剖面中,在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缘部接触的范围之中,所述移位器会在使所述第一缘部从所述主轴中心线离开的方向上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的前半部分中的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的形状,为从沿着所述主轴中心线的方向开始的曲线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延长移位器机构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表示车床的构成例的图。图2是表示主轴台的例子的纵剖视图。图3A是将位于前进位置的移位器与爪部件抽出并示意性例示的立体图,图3B是将位于后退位置的移位器与爪部件抽出并示意性例示的立体图。图4A是将位于前进位置的移位器与爪部件抽出并示意性例示的前视图,图4B是将位于后退位置的移位器与爪部件抽出并示意性例示的前视图。图5A是示意性表示与移位器的移动距离相对的爪部件的第一缘部在径向上的位置的例子的图,图5B是示意性表示与移位器的移动距离相对的爪部件的第一缘部在径向上的速度的例子的图,图5C是示意性表示与移位器的移动距离相对的的爪部件的第一缘部在径向上的加速度的例子的图。图6A是示意性表示图2的A1位置处的主轴台的横剖面的例子的剖视图,图6B是示意性表示爪部件的外观例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性表示图2的A1位置处的主轴台的横剖面的另一例子的剖视图。图8是示意性例示移位器的外周面及爪部件的第一缘部的要部的图。图9是表示与移位器的移动距离相对的爪部件的第一缘部在径向上的加速度的另一例子的图。图10是示意性例示比较例中移位器的外周面及爪部件的第一缘部的要部的图。图11是示意性例示比较例中与移位器的移动距离相对的爪部件的第一缘部在径向上的加速度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当然,以下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特征并非必须为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法。(1)本专利技术所含的技术概要:首先,参照图1~11所示的例子,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含的技术概要。另外,本案的图是示意性表示例子的图,有时所述图中所示的各方向的放大率有所不同,有时各图不一致。当然,本技术的各要素不限于符号所示的具体例。另外,本案中,数值范围“Min~Max”意指最小值Min以上且最大值Max以下。[形态1]本技术的一形态的车床1具备主轴32、固持部件60、动力传递部TR1、移位器10、爪部件20及驱动部DR1。所述主轴32能够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所述固持部件60安装在所述主轴32,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及释放所述工件W0的打开状态。所述动力传递部TR1具有与所述固持部件6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例如倒锥部63a)、及在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例如Z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63a)为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部(例如后端面65b),通过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Z轴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固持部件60开闭。所述移位器10能够在所述主轴32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Z轴方向)移动。所述爪部件20具有与所述移位器10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床,其具备:/n主轴,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n固持部件,安装在所述主轴,具有固持工件的关闭状态及释放所述工件的打开状态;/n动力传递部,具有与所述固持部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在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部,且通过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固持部件开闭;/n移位器,能够在所述主轴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n爪部件,具有与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第一缘部、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缘部,能够朝使从所述主轴中心线到所述第一缘部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倾动;及/n驱动部,通过使所述移位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爪部件倾动而使所述动力传递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且/n将与所述主轴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n在包含所述主轴中心线的纵剖面中,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缘部接触的范围内的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缘部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使得相对于所述移位器以固定速度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距离的所述第一缘部的在所述径向上的加速度在正的范围内连续且在负的范围内连续的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16 JP 2018-0048011.一种车床,其具备:
主轴,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
固持部件,安装在所述主轴,具有固持工件的关闭状态及释放所述工件的打开状态;
动力传递部,具有与所述固持部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在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部,且通过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固持部件开闭;
移位器,能够在所述主轴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
爪部件,具有与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第一缘部、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缘部,能够朝使从所述主轴中心线到所述第一缘部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倾动;及
驱动部,通过使所述移位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爪部件倾动而使所述动力传递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且
将与所述主轴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
在包含所述主轴中心线的纵剖面中,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缘部接触的范围内的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缘部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使得相对于所述移位器以固定速度向所述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距离的所述第一缘部的在所述径向上的加速度在正的范围内连续且在负的范围内连续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床,其中所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缘部中的与所述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面在与所述主轴中心线正交的横剖面中,以所述主轴中心线为中心以所述移位器的外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来则夫
申请(专利权)人:星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