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包括圆环状的滑道(2),滑道(2)上部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布撑脚系统(3)和千斤顶(4),撑脚系统(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预埋板(5)、撑脚(6)、框架(7)和锥形小车(1),预埋板(5)底部与撑脚(6)顶部连接,撑脚(6)放置在框架(7)上,锥形小车(1)顶部框架设置在框架(7)底部凹槽内,锥形小车(1)底部滚子与滑道(2)相配合,锥形小车(1)可在滑道(2)上滚动,可在不转动梁体的状态下进行配重计算及配重,桥梁转体期间撑脚系统(3)始终带力旋转,上转盘的姿态始终固定,梁体姿态稳定,无需进行转体后的梁体姿态调节,节约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倾覆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属于桥梁施工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公路的建设,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跨越既有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大型桥梁。此类大型桥梁由于受施工环境及交通因素的制约,采用常规施工方法难度很大;通常采取转体法施工以能较好的避免对其他线路运输的影响。转体法施工,即在合适的位置先将半桥预制完成,然后以桥梁结构本身为转动体,使用一些设备,分别将两个半桥转体到桥位轴线位置合拢成桥。但是,在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其重心不能完全保证在旋转轴心,因此桥梁在转体的过程中其重心距离轴心会有一个偏心距,偏心距产生倾覆力矩。现有的转体施工防倾覆系统多采用撑脚加滑道的结构形式,撑脚与滑道有一定间隙,转体前一般使用位移突变法进行称重试验,根据称重结构进行配重,保证梁体的偏心距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该防倾覆系统,由于撑脚与滑道间隙的存在,桥梁落架后会产生倾斜,平转就位后还需进行高程方面的姿态调节,控制梁体线型;此外,使用位移突变法进行称重试验时,需使用外力破坏梁体的落架姿态,容易使梁体受到冲击荷载,对梁体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包括圆环状的滑道,所述的滑道上部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布撑脚系统和千斤顶。所述的撑脚系统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预埋板、撑脚、框架和锥形小车,所述的预埋板底部与撑脚顶部连接,所述的撑脚放置在框架上,所述的锥形小车顶部框架设置在框架底部凹槽内,锥形小车底部滚子与滑道相配合,锥形小车可在滑道上滚动。所述的锥形小车顶部框架与框架底部之间设置有橡胶垫。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千斤顶进行临时支撑,实时显示压力,根据该压力值进行重心计算后配重,可在不转动梁体的状态下进行配重计算及配重,不破坏梁体的初始状态,转体系统稳定。2、本专利技术为多支点带力的防倾覆系统,桥梁转体期间撑脚系统始终带力旋转,在转体过程中上转盘的姿态始终固定,梁体姿态稳定,无需进行转体后的梁体姿态调节,可节约工期、降低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撑脚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锥形小车1,滑道2,撑脚系统3,千斤顶4,预埋板5,撑脚6,框架7,橡胶垫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2,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用于在桥梁转体的过程中防止桥梁倾斜的系统,包括滑道2,所述的滑道2上部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布撑脚系统3和千斤顶4。千斤顶4具有自锁功能并可显示压力。参见图1至图2,所述的撑脚系统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预埋板5、撑脚6、框架7和锥形小车1,所述的预埋板5底部与撑脚6顶部连接,所述的撑脚6放置在框架7上,所述的锥形小车1顶部框架设置在框架7底部凹槽内。锥形小车1底部滚子与滑道2相配合,锥形小车1可在滑道2上滚动。锥形小车1的滚子具有一定锥度,滑道2为锥形小车的运动提供一个工作面,也为锥形结构,因此撑脚系统3可绕球铰中心进行转动而不会出现滑动。参见图1至图2,所述的锥形小车1顶部框架与框架7底部之间设置有橡胶垫8;橡胶垫8具有弹性,在防倾覆力传递给锥形小车1前可将该力均匀化,保证锥形小车1及滑道2均匀受力。参见图1至图2,本防倾覆系统一般与转体球铰一起配套使用,完成整个桥梁的转体工作;同时,本防倾覆系统在被转体桥梁浇筑的过程中起支撑作用,可以保证桥梁浇筑的顺利完成。参见图1至图2,落架前,千斤顶4起临时支撑作用,在上转盘及梁体施工过程中提供防倾覆力矩,保证转体前的稳定性;且千斤顶4具有自锁功能,当油路出现问题时仍可提供防倾覆力矩,时刻保证落架前上转盘的稳定。梁体落架后千斤顶4可显示其所受压力的大小,根据各个千斤顶4压力的数值计算梁体的初始重心位置,再进行相关配重计算后对梁体进行配重,最终保证转体系统的重心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参见图1至图2,撑脚系统3的安装在配重完成后进行,撑脚系统3最后安装,撑脚系统3安装完成后进行转体系统的力学体系转换:千斤顶4缓慢卸压,将防倾覆系统所需的防倾覆力由千斤顶4转移到撑脚系统3上,完成力学体系转换,转换完成后拆除千斤顶4。转体过程中,撑脚系统4的锥形小车1在滑道2上滚动,始终与滑道接触,撑脚系统3始终带力旋转,上转盘的姿态始终固定,从而不会发生绕球铰中心的竖向转动,保持梁体姿态稳定。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上述结构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包括圆环状的滑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道(2)上部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布撑脚系统(3)和千斤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包括圆环状的滑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道(2)上部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布撑脚系统(3)和千斤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桥梁转体施工用防倾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脚系统(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预埋板(5)、撑脚(6)、框架(7)和锥形小车(1),所述的预埋板(5)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旭,王良,靳飞,王福华,李理,周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海润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