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91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包括下模单元和上模单元;上模单元包括上模座、凹模和楔形柱;下模单元包括下模座、进料导向座、凸模和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下料固定座、左螺旋弹簧、右螺旋弹簧、限位板和顶出爪。优点为:实现铜排连续上料、折弯和下料,提高不低于120%的加工效率,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上料下料作业,减少手动作业动作;模具连续下料折弯,保证产品一致性,提高产品加工精度。

Continuous blanking and bend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下料折弯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弯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
技术介绍
采用传统的铜排折弯模具进行铜排折弯时,主要方式为:操作工手工向折弯模具的对应位置上料;然后,折弯模具将铜排折弯;然后,操作工手工取下折弯后的铜排;如此实现对一个铜排的折弯过程。再对下一个铜排进行相同的处理。上述铜排折弯工艺具有以下不足:(1)需要操作工手工动作下料,无法实现连续折弯工艺,既费时又费力,具有铜排折弯效率低的问题;特别是生产规模较大时,效率低成为了制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2)另外,操作工手工动作下料,还具有模具压伤手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包括下模单元(100)和上模单元(200);所述上模单元(200)包括上模座(201)、凹模(202)和楔形柱(203);所述上模座(201)的底面,固定安装所述凹模(202)和所述楔形柱(203);并且,所述楔形柱(2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后面;所述下模单元(100)包括下模座(101)、进料导向座(102)、凸模(103)和顶出机构(104);所述下模座(101)的顶面固定安装所述进料导向座(102),所述进料导向座(102)的顶面开设供铜排进料的进料槽(1021);所述进料槽(1021)的出口位置,固定安装所述凸模(103),并且,所述凸模(1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正下方;在所述凸模(103)的后面安装所述顶出机构(104);所述顶出机构(104)包括下料固定座(1041)、左螺旋弹簧(1042)、右螺旋弹簧(1043)、限位板(1044)和顶出爪(1045);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固定安装于所述凸模(103)的后面;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开设左滑槽(1046)和右滑槽(1047);所述左滑槽(1046)内安装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所述右滑槽(1047)内安装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所述限位板(1044)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的背面,并且,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末端均固定到所述限位板(1044);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安装所述顶出爪(1045);所述顶出爪(1045)包括一体成形的顶出卡座(10451)、位于所述顶出卡座(10451)左右两端的左顶出爪体(10452)和右顶出爪体(10453);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背面与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前面设计斜面(10454),所述斜面(10454)与所述凸模(103)的后面相抵,所述楔形柱(203)向下运动时,作用于所述斜面(10454),使所述顶出机构(104)整体向后运动而远离所述凸模(103);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两侧各设置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当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顶出后向前运动,并与所述凸模(103)的顶面相接触,并且,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分别位于所述凸模(103)凸起的两侧。优选的,所述上模单元(200)还包括上垫板(204)和上夹板(205);所述上模座(201)的底面安装所述上垫板(204);所述上垫板(204)的底面安装所述上夹板(205)。优选的,所述上模单元(200)还包括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包括托料板(206)、弹簧(207)和内导柱(208);所述上夹板(205)的下方设置所述托料板(206);所述上夹板(205)和所述托料板(206)之间连接所述弹簧(207);所述托料板(206)的底面安装所述内导柱(208);所述内导柱(208)与开设于所述进料导向座(102)的导向孔(1022)相适配。优选的,所述下模单元(100)还包括下垫板(105);所述下模座(101)的顶面安装所述下垫板(105)。优选的,所述下模单元(100)还包括定位块(106);所述定位块(106)固定安装于所述凸模(103)的侧面,并位于铜排进料方向的前面。本技术提供的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具有以下优点:(2)实现铜排连续上料、折弯和下料,提高不低于120%的加工效率,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上料下料作业,减少手动作业动作;(3)模具连续下料折弯,保证产品一致性,提高产品加工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连续下料折弯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下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凸模和顶出机构的装配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凸模和顶出机构中部分部件的装配位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下料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制备得到的铜排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参考图1,包括下模单元100和上模单元200。下面对下模单元100和上模单元200分别详细介绍:(一)上模单元200上模单元200包括上模座201、凹模202和楔形柱203;上模座201的底面,固定安装凹模202和楔形柱203;并且,楔形柱203位于凹模202的后面;上模单元200还包括上垫板204和上夹板205;上模座201的底面固定安装上垫板204;上垫板204的底面安装上夹板205。上模单元200还包括导向单元;导向单元包括托料板206、弹簧207和内导柱208;上夹板205的下方设置托料板206;上夹板205和托料板206之间连接弹簧207;弹簧207可采用重载矩形螺旋弹簧。托料板206的底面安装内导柱208;内导柱208与开设于进料导向座102的导向孔1022相适配。导向单元的主要作用为:当上模单元200向下朝下模单元100运动时,一方面,使内导柱208插入到导向孔1022中,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上模单元200的凹模202和下模单元100的凸模103无法完全对准。另一方面,通过弹簧207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凹模202和凸模103碰撞过于猛烈。(二)下模单元100下模单元100包括下模座101、进料导向座102、凸模103和顶出机构104;下模座101的顶面固定安装进料导向座102,进料导向座102的顶面开设供铜排进料的进料槽1021;进料槽1021的出口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单元(100)和上模单元(200);/n所述上模单元(200)包括上模座(201)、凹模(202)和楔形柱(203);所述上模座(201)的底面,固定安装所述凹模(202)和所述楔形柱(203);并且,所述楔形柱(2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后面;/n所述下模单元(100)包括下模座(101)、进料导向座(102)、凸模(103)和顶出机构(104);所述下模座(101)的顶面固定安装所述进料导向座(102),所述进料导向座(102)的顶面开设供铜排进料的进料槽(1021);所述进料槽(1021)的出口位置,固定安装所述凸模(103),并且,所述凸模(1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正下方;在所述凸模(103)的后面安装所述顶出机构(104);/n所述顶出机构(104)包括下料固定座(1041)、左螺旋弹簧(1042)、右螺旋弹簧(1043)、限位板(1044)和顶出爪(1045);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固定安装于所述凸模(103)的后面;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开设左滑槽(1046)和右滑槽(1047);所述左滑槽(1046)内安装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所述右滑槽(1047)内安装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所述限位板(1044)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的背面,并且,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末端均固定到所述限位板(1044);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安装所述顶出爪(1045);所述顶出爪(1045)包括一体成形的顶出卡座(10451)、位于所述顶出卡座(10451)左右两端的左顶出爪体(10452)和右顶出爪体(10453);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背面与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前面设计斜面(10454),所述斜面(10454)与所述凸模(103)的后面相抵,所述楔形柱(203)向下运动时,作用于所述斜面(10454),使所述顶出机构(104)整体向后运动而远离所述凸模(103);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两侧各设置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当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顶出后向前运动,并与所述凸模(103)的顶面相接触,并且,所述左顶出爪体(10452)和所述右顶出爪体(10453),分别位于所述凸模(103)凸起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下料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单元(100)和上模单元(200);
所述上模单元(200)包括上模座(201)、凹模(202)和楔形柱(203);所述上模座(201)的底面,固定安装所述凹模(202)和所述楔形柱(203);并且,所述楔形柱(2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后面;
所述下模单元(100)包括下模座(101)、进料导向座(102)、凸模(103)和顶出机构(104);所述下模座(101)的顶面固定安装所述进料导向座(102),所述进料导向座(102)的顶面开设供铜排进料的进料槽(1021);所述进料槽(1021)的出口位置,固定安装所述凸模(103),并且,所述凸模(103)位于所述凹模(202)的正下方;在所述凸模(103)的后面安装所述顶出机构(104);
所述顶出机构(104)包括下料固定座(1041)、左螺旋弹簧(1042)、右螺旋弹簧(1043)、限位板(1044)和顶出爪(1045);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固定安装于所述凸模(103)的后面;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开设左滑槽(1046)和右滑槽(1047);所述左滑槽(1046)内安装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所述右滑槽(1047)内安装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所述限位板(1044)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料固定座(1041)的背面,并且,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末端均固定到所述限位板(1044);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安装所述顶出爪(1045);所述顶出爪(1045)包括一体成形的顶出卡座(10451)、位于所述顶出卡座(10451)左右两端的左顶出爪体(10452)和右顶出爪体(10453);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背面与所述左螺旋弹簧(1042)和所述右螺旋弹簧(1043)的首端固定;所述顶出卡座(10451)的前面设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实丹韩永军张娥松蒲和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