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包括:第一绝缘板、绝缘壳、第二绝缘板和四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每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滑套、顶针、弹簧、第一螺柱组件、编织线和第二螺柱组件。本申请很好的解决了大型侧面充电装置工作时,充电头的导电接触面与受电装置的导电接触面不平行的问题,及接触的弹性缓冲问题,从而保证侧面充电装置快速稳定的实现充电功能。实现充电功能。实现充电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顶针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充电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柔性顶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热潮,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交流慢充与直流快充两种方式;多功能直流充电过程中,大巴等车辆受电排接受固定充电站充电装置提供的电力输送,为自身储能设备提供电能储存;由于车辆停放区域受充电站位置限制,车身侧面难以与侧面充电装置实现绝对平行,存在车辆受电触板与侧面充电装置触板平面不平行接触,接触面积大小不稳定,甚至无接触现象,进而影响电流输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包括:第一绝缘板(100)、绝缘壳(200)、第二绝缘板(300)和四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
[0006]每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滑套(401)、顶针(402)、弹簧(403)、第一螺柱组件(404)、编织线(405)和第二螺柱组件(406);
[0007]所述绝缘壳(200)的下方固定安装所述第一绝缘板(100);所述绝缘壳(200)内开设柱形腔(201);所述柱形腔(201)的顶部设置所述弹簧(403);所述顶针(402)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0)的下方,所述顶针(402)的顶端穿过所述弹簧(403)后,延伸到所述绝缘壳(200)的上方;所述顶针(402)的下部外面套设所述滑套(401);
[0008]所述绝缘壳(200)的上方设置所述第二绝缘板(300);
[0009]所述编织线(405)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螺柱组件(404)与所述顶针(402)的顶端电性连接;所述编织线(40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螺柱组件(406),与所述第二绝缘板(300)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顶针(402)的中心外周固定挡环(407);所述挡环(407)上方的顶针区域套设所述弹簧(403);所述挡环(407)下方的顶针区域套设所述滑套(401)。
[0011]优选的,所述编织线(405)包括编织线本体(4051)、第一端头(4052)和第二端头(4053);所述编织线本体(4051)的一端电性安装所述第一端头(4052);所述编织线本体(4051)的另一端电性安装所述第二端头(4053);
[0012]所述第一端头(4052)和所述第二端头(4053)均为导电材料。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头(4052)和所述顶针(402)的顶面接触后,采用所述第一螺柱组件(404)连接固定;
[0014]所述第二端头(4053)通过所述第二螺柱组件(406)固定到所述第二绝缘板(300)。
[0015]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大型侧面充电装置工作时,充电头的导电接触面与受电装置的导电接触面不平行的问题,及接触的弹性缓冲问题,从而保证侧面充电装置快速稳定的实现充电功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在一种角度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在另一种角度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的主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的剖面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顶针装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侧向充电装置与车辆受电装置直流充电导电排搭接面积大小不稳定问题,提供一种侧向充电装置的导电顶针伸缩调节机构。
[0025]参考图1
‑
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包括:第一绝缘板100、绝缘壳200、第二绝缘板300和四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
[0026]每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滑套401、顶针402、弹簧403、第一螺柱组件404、编织线405和第二螺柱组件406;
[0027]绝缘壳200的下方固定安装第一绝缘板100;绝缘壳200内开设柱形腔201;柱形腔201的顶部设置弹簧403;顶针402的底端位于第一绝缘板100的下方,顶针402的顶端穿过弹簧403后,延伸到绝缘壳200的上方;顶针402的下部外面套设滑套401;具体的,顶针402的中心外周固定挡环407;挡环407上方的顶针区域套设弹簧403;挡环407下方的顶针区域套设滑套401。
[0028]绝缘壳200的上方设置第二绝缘板300;
[0029]编织线405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柱组件404与顶针402的顶端电性连接;编织线40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柱组件406,与第二绝缘板300固定连接。
[0030]具体的,编织线405包括编织线本体4051、第一端头4052和第二端头4053;编织线本体4051的一端电性安装第一端头4052;编织线本体4051的另一端电性安装第二端头4053;
[0031]第一端头4052和第二端头4053均为导电材料,例如,为铜材料。
[0032]第一端头4052和顶针402的顶面接触后,采用第一螺柱组件404连接固定;
[0033]第二端头4053通过第二螺柱组件406固定到第二绝缘板300。
[0034]其中:
[0035]第一绝缘板100和第二绝缘板300起到绝缘支撑作用,顶针402及滑套401可以在第一绝缘板100和绝缘壳200中伸缩调节,其中,滑套401起到顶针402移动时的润滑作用,弹簧
403提供顶针复位所需作用力,编织线405可以实现导电、柔性缓冲及卸载EV线缆过大弯曲力。
[0036]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其原理为:
[0037]第一绝缘板100和绝缘壳200包裹住滑套401、顶针402和弹簧403;第一绝缘板100和绝缘壳200通过螺钉组件A连接固定,同时,第一绝缘板100固定在侧面充电装置上,顶针402和滑套401在外力作用下可压缩弹簧产生位移,从而实现顶针伸缩功能;
[0038]另外:第二绝缘板300与第一螺柱组件404将编织线405的第二端头4053固定,编织线405的第一端头4052与顶针402通过第一螺柱组件404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一绝缘板100、绝缘壳200、第二绝缘板300均固定在侧面充电装置上,并不能发生相对位移。
[0039]本技术中,顶针402和编织线405的第一端头4052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顶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板(100)、绝缘壳(200)、第二绝缘板(300)和四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每组柔性顶针伸缩单元(40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滑套(401)、顶针(402)、弹簧(403)、第一螺柱组件(404)、编织线(405)和第二螺柱组件(406);所述绝缘壳(200)的下方固定安装所述第一绝缘板(100);所述绝缘壳(200)内开设柱形腔(201);所述柱形腔(201)的顶部设置所述弹簧(403);所述顶针(402)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0)的下方,所述顶针(402)的顶端穿过所述弹簧(403)后,延伸到所述绝缘壳(200)的上方;所述顶针(402)的下部外面套设所述滑套(401);所述绝缘壳(200)的上方设置所述第二绝缘板(300);所述编织线(405)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螺柱组件(404)与所述顶针(402)的顶端电性连接;所述编织线(40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螺柱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栋,张实丹,刘玉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