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486 阅读:4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管壁内制有多条螺纹,其特征是内螺纹由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构成,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彼此间隔排列。这种结构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在管径和齿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厚螺纹齿形状参数与薄螺纹齿形状参数不相同,使螺纹管内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扰流效应,其热交换效率是普通内螺纹管的1.2~2.5倍。另外,这种厚、薄螺纹齿相间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相比,其每米铜管重量可降低5g以上,这样可以节约客户的原材料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螺纹传热管。技术背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都把内螺纹铜管作为提高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的 重要手段,同时还可减少热交换器的体积。目前,在热交换器上使用的传热管大 多是等齿高内螺纹铜管,如中国专利CN2641571Y就公开了这样一种内螺纹铜管, 其内螺纹齿顶角相等,比如,50°或53° 。这种结构的内螺纹形状单一,造成 环流效应和扰流效应较差,致使热交换效率不高。众所周知,介质是在传热管内不断吸收周围的热量汽化而进行制冷的,计算 其制冷量的公式是Q = KXFXAT (Q为制冷量,K为传热管材质导热率,F为 传热面积,AT为传热温差),由计算公式可知,制冷量大小与传热管的材质特 性、管内结构以及内表面积成线性关系。当传热管材质特性一定,即热导率不变 时,提高传热管制冷量(即其热交换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增大传热管内表面积, 并采用减少层流、增加紊流的管内结构。 '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增大传热管内表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效 率的内螺纹传热管。本技术的设计方案是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管壁内制有多条螺纹, 其特征是内螺纹由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构成,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彼此间隔排 列。本技术中厚螺纹齿齿顶角C(2为30° 90° ,薄螺纹齿齿顶角C(1为15° 80° ;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齿顶角角度差为10° 60° ;厚、薄螺纹齿间 的间距相等;螺纹齿高度H为O. 1 0.35ram;螺纹管内各型面之间均以圆弧曲面 过渡连接;该圆弧曲面的半径R为0.05 0.06mm;齿形螺旋线与螺纹管轴线方 向的夹角(3为15° 40°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这种结构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在管径和齿 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厚螺纹齿形状参数与薄螺纹齿形状参数不相同,使螺纹管内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扰流效应,其热交换效率是普通内螺纹管的1.2 2.5倍。 另外,这种厚、薄螺纹齿相间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相比,其每米铜管重量 可降低5g以上,这样可以节约客户的原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横截剖面图。图2为图1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局部管内表面展开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 2,内螺纹传热管,管壁1外圆周表面是光滑表面,其内圆周表 面制有多条等高螺纹齿。该内螺纹由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构成,厚、薄螺纹 齿2、 3的齿顶角不同,厚螺纹齿2的齿顶角0(2为30° 90° ,薄螺纹齿3的 齿顶角C(i为15。 80° 。当然,厚、薄螺纹齿2、 3也可以这样区别,即厚螺 纹齿2底部宽度大于螺距的一半,薄螺纹齿3底部宽度小于螺距的一半。薄螺纹 齿3与厚螺纹齿2齿顶角角度差为10° 60° ,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彼此 间隔排列,即以"厚螺纹齿一薄螺纹齿一厚螺纹齿一薄螺纹齿一厚螺纹齿"的形 式排列,厚、薄螺纹齿2、 3高度H为0. 1 0.35mm。螺纹管内各型面之间均以 圆弧曲面过渡,薄螺纹齿3顶部与其侧壁以半径为R1的圆弧曲面过渡连接,薄 螺纹齿3根部与管壁1的连接处是半径为R2的圆弧曲面,且Rl,、 R2的大小由薄 螺纹齿3的齿顶角ai大小所决定;厚螺纹齿2顶部与其侧壁以半径为R3的圆弧 曲面过渡连接,厚螺纹齿2根部与管壁1的连接处是半径为R4的圆弧曲面,同 样地,厚螺纹齿2的齿顶角C(2大小决定R3、 R4的大小,这些圆弧曲面的半径R 为0. 05 0. 06mm。参看图3,齿形螺旋线与螺纹管轴线方向的夹角为螺旋升角, 该螺旋升角P为15° 40° ,本实施例中螺旋的方向为右旋,当然也可以设计 成左旋。综上所述,这种结构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在管径和齿数相同的情况 下,由于厚螺纹齿形状参数与薄螺纹齿形状参数不相同,使螺纹管内表面积增大, 提高了扰流效应,其热交换效率是普通内螺纹管的1.2 2.5倍。另外,这种厚、 薄螺纹齿相间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相比,其每米铜管重量可降低5g以上, 这样可以节约客户的原材料成本。权利要求1、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管壁内制有多条螺纹,其特征是内螺纹由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构成,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彼此间隔排列。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厚螺纹齿(2)的 齿顶角(X2为30。 90° ,薄螺纹齿(3)的齿顶角a!为15。 8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薄螺纹齿(3)与 厚螺纹齿(2)齿顶角角度差为10° 6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厚、薄螺纹齿间 距相等,厚螺纹齿(2)底部宽度大于螺距的一半,薄螺纹齿(3)底部宽度小于 螺距的一半。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螺纹齿高度H为 0.1 0.35腿。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螺纹管内各型面 之间均以圆弧曲面过渡连接。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圆弧曲面的半径R 为0.05 0.06mm。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特征是齿形螺旋线与螺 纹管轴线方向的夹角(3为15° 40° 。专利摘要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管壁内制有多条螺纹,其特征是内螺纹由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构成,厚螺纹齿和薄螺纹齿彼此间隔排列。这种结构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在管径和齿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厚螺纹齿形状参数与薄螺纹齿形状参数不相同,使螺纹管内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扰流效应,其热交换效率是普通内螺纹管的1.2~2.5倍。另外,这种厚、薄螺纹齿相间的内螺纹管与普通内螺纹管相比,其每米铜管重量可降低5g以上,这样可以节约客户的原材料成本。文档编号F28F1/40GK201122072SQ20072011355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1日专利技术者丁国安, 刘绪军, 王志刚, 陈国其 申请人:宁波金田铜管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薄厚齿内螺纹传热管,其管壁内制有多条螺纹,其特征是内螺纹由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构成,厚螺纹齿(2)和薄螺纹齿(3)彼此间隔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刚丁国安刘绪军陈国其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田铜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