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32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它由内管、外管及内翅片、堵头等组成,内翅片不但有多个大小圆弧状折叠,还在轴向冲制有若干个波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换热速度快,效果好。(*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气体与液体热交换的金属换热管。传统的换热管翅片设置在金属管外壁,其缺点是体积较大,安装时冷却器壳体上必须开一大矩形孔外翅片换热管才能置人机内,影响壳体强度,换热效果较差。改进后的内辐射芯换热管是在金属管内压人用铜材或铝材轧制的辐型管芯,管内流气体,管外流液体,但这一结构的换热管换热面积增大有限,翅化比(翅片管总内表面积/光管内表面积)仅为2-3,而且气体只能直通,不会弯折,换热效果提高不明显。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翅化比高,换热速度快,效果好,体积小,使用方便的金属内翅片换热管。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在外管1内设有内管3,外管1和内管3之间有翅片2,内管3的端部有堵头4。本技术的翅片2由多个连续大小园弧状折叠组成。翅片2在轴向冲压有浪波形突起。由于本技术的翅片设置在外管与内管之间,翅片不但有多个大小园弧状折叠,且在轴向冲在若干个波浪,当换热流体在两管层的翅片间流动时,能使流体不断改变方向,弯折前进,呈低雷诺数流动,以增强混合和扰动,有效提高气流的对流换热系统,故换热速度快,效果好。又由于本技术使用时气流走管程,液流走壳程,占间空间小,可避免冷却器壳体开大矩形孔,提高壳体强度和换热效果。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附图3为图2的S向视图。附图4为图3的P-P剖面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外管1可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制作,内管3用抗腐蚀性能好的海军黄铜制作。外管1和内管3之间的翅片2为紫铜带经冲压弯折成形,是形成扩展面积的主要零件。参见附图2、4,翅片2由多个连续大小园弧状折叠组成。从附图3可见翅片2的轴向冲制有若于个波浪形突起,使管程内的气流不断改变方向,弯折前进,以提高换热效率。内管3作为翅片2的支撑,保证翅片2与外管1紧密接触。堵头4钎焊在内管3的端部,以防止气流换热时短路。本技术使用时气流弯折前进,在管内流动沿程会有一定摩擦损耗,即产生一定压力损失,设计时可加大外管管径或压力,以将损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权利要求1.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其特征为外管1内设有内管3,外管1和内管3之间有翅片2,内管3的端部有堵头4。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其特征为所说的翅片2由多个连续大小园弧状折叠组成。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其特征为翅片2在轴向冲制有波浪形突起。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它由内管、外管及内翅片、堵头等组成,内翅片不但有多个大小圆弧状折叠,还在轴向冲制有若干个波浪。本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换热速度快,效果好。文档编号F28F1/40GK2347133SQ98242440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20日专利技术者朱惠元, 张培清 申请人:无锡市灵通机械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翅片高效换热管,其特征为外管1内设有内管3,外管1和内管3之间有翅片2,内管3的端部有堵头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惠元张培清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灵通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