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管道支撑板的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110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管道支撑装置以支撑热交换器中紧密排列的管道。该装置有一相对于管道横向设置的支撑板。该支撑板上形成有众多的孔,管道插入该孔中,该孔支撑管道并阻止其横向移动。该孔可以有各种形状以在该孔的边缘表面与管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间隙。该间隙增强了形成在管道上的冷凝物的流动,并导致该冷凝物流向热交换器的底部,而不移动并聚集到该支撑板上。该孔还阻止管道的横向移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特别地涉及用于支撑热交换器诸管道的支撑板。用于热交换器中密堆积的管道的支撑板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支撑板在例如授权给Urabe的日本专利文献JP-P HEI 429779中加以显示,通常,该Urabe热交换器设计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这样,管道显著地受汽车和冷却回路中致冷液体的流动的震动影响。这种震动可引起管道移位、弯曲、断裂或其他方面带来的损坏。对管道的损坏反过来可引起相邻管道间的间隔不均匀,以及穿过管道的气流变得不均匀。这可能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率的降低,另外,热交换器的气阻(air resistance)也可能增加。由于这些问题可将热交换器配备管道支撑系统以防止管道的横向移动。参看Urabe的附图说明图1,用于支撑密堆积的热传输管道15的一管道支撑板32相应于热交换器中的热传输管道15明显地横向设置。管道支撑板32具有多个孔33,这些孔接受多个热传输管15。孔33为圆形,其直径各自等于或略大于热传输管道15,以支撑热传递管道15,防止其横向移动。再参看图2,每个孔34包括从其边缘伸展出来的多个凸起部份34a。该凸起部份34a与热传递管道15的外表面接触,以便防止热传递管道15的横向移动。在孔34的边缘与热传递管道15之间造有一较小的间隙44。通常,气流中含有蒸气状态的水气。明显地,当气流通过热传输管道时,蒸汽被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温度的降低,将蒸气变为冷凝态,该冷凝水可以形成并附着在热传输管道的外表面上。在该Urabe热交换器中,如果热传输管15的外表面与图1所示的孔33的内缘接触,则形成在热传输管道15的外表面上的冷凝水可以移动并收集到管道支撑板32上。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板32上锈迹的扩散),这是不合需要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孔33的直径可以扩大。然而,如果孔33的直径扩大到避免与管道15接触,则对管道15的支撑可能极大地降低。可选取另一种形式(如图2所示),可用凸起34a在热传输管道15的外表面与孔34的边缘之间造成一间隙44。然而,这种所选择的解决方法可能出现已讨论过的类似问题。例如,如果间隙44太小,冷凝水沿着管道15的表面流过板32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由此,冷凝水可能移动并聚集在板32上。如果凸起34a伸长以扩大间隙44,凸起34a的强度可能变弱,并且凸起34a可能更容易损坏。还存在其他的问题,例如,聚集在支撑板32上的冷凝水可能被气流带到热交换器10的外面。由此,使用在汽车中的这样一种热交换器的邻近区域中的发动机部件会遇到腐蚀或生锈之类的问题。另外,由于板32和管道15上的冷凝水干挠了通过管道15的气流,因此热交换器10的气阻可能增加。由于这些和其他问题,该热交换器在持续使用期间,不能保持高的热交换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通过防止冷凝水在该热交换器的管道支撑板上的聚集,使该热交换器在持续使用期间保持高的热交换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所具有的热传输管道,不容易受汽车(该热交换器用于其上)或热交换器中的致冷剂的流动的震动所损坏。相应地,提供一种管道支撑装置以支撑热交换器中的管道。可以有冷凝水在管道的外表面上形成。该管道支撑装置具有相应于管道横向设置的一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孔。管道从孔中穿过,从而阻止管道的横向移动。该管道支撑装置还有防止冷凝水从管道移动到该支撑板上的器件。该防止冷凝水移动到支撑板上的器件可包括在每一管道与限定相应于该管道的孔的外周边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至少一个间隙。该间隙可以在相对于穿过管道的气流而言的管道的下游一侧的附近形成。上述的孔可以有多种状态。例如,可以使用实质为菱形、泪滴状、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孔。结合着这些或其他基本形状,可将孔的周边表面的一部份加以弯曲,以使上述的周边表面的一部份只少在一确定曲线的接触面上与相应的管道接触。用长条或弓形的接触来支撑管道比点接触支撑具有技术的优越性。可选择地,孔的基本形状可以提供三点或更多点的接触以支撑相应的管道。这种布置具有提供点接触的技术上的优越性,而不需要从孔的边缘表面上伸长出的诸凸起部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优点是冷凝物可以沿管道的外表面移动并穿过该间隙,而不会移动到支撑板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形成与先有技术中使用的间隙相比相对大的间隙来达到。此优点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将间隙设置在与穿过管道的气流相应的管道的下游一侧来达到。从而气流能够推动冷凝物到管道的下游一侧,在那里,重力可导致冷凝物顺管道流下并穿过间隙。当在一典型的热交换器中使用时,这些特征促进冷凝物流向热交换器的底部。因此,冷凝物不被气流带出热交换器。这能使热交换器的近邻部份的锈蚀最小(如汽车的发动机部份)。另外,支撑板能更牢固地支撑热传递管道,从而防止管道的损坏。此外,由于气流在没有冷凝物的阻力的情形下平滑地穿过热传递管,热交换器的气阻减到最小。这使热交换器的效率最大。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得到。图1是相应于先有技术的一部份截面图。图2是相应于先有技术的一部份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4是图3中所示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热交换器沿图4的5-5线的部份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图4的热交换器的部份截面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图4的热交换器的部份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图4的热交换器的部份截面图。参看图3和4,热交换器10包括一上槽11和一下槽12。一热交换器的核心13置于上槽11与下槽12之间。该热交换器的核心13包括众多分开设置并实质上相互平行的热传递管道15。如图3所示,上槽11可以通过上隔板11a划分为四个室,包括第一上部室18,第二上部室19,第三上部室20及第四上部室21。室18、19、20、21最好具有相同的容量。下槽12可以通过下隔板12a划分为两个室,包括第一下部室22和第二下部室23。上隔板11a上最好具有众多的孔11b,连通第二上部室19和第三上部室20,以便允许液体在室19和室20之间交换。第一上部室18和第四上部室21分别配备有输入管16和输出管17。输入管16和输出管17最好将热交换器10连接到汽车空调系统(未显示)的其余部份。热交换器的核心13包括众多的热传递管道,每一管道的第一端连接到上槽11,第二端连接到下槽12。第一侧板30的第一端连接到上槽11,第二端连接到下槽12。类似地,第二侧板31的第一端连接到上槽11,第二端连接到下槽12。支撑板32置于核心13中,位于上槽11和下槽12之间,其第一端最好与第一侧板30相连,第二端最好与第二侧板31相连。支撑板32最好实际与上下槽11和12平行。支撑板32具有众多的孔32a。热传递管道15穿过孔32a,从而得到支撑,以使得管道15的横向移动被阻止。在操作中,一热交换器媒质(未显示)通过输入管16导入第一上部室18中。该媒质通过一根或多根管道15向下流动,到达下槽12的第一下部室22。从这里,该媒质通过管道15流回第二上部室19。然后,该媒质通过上隔板11a的孔11b流入上部室20,并通过一根或多根管道15向下流入第二下部室23。接着,媒质沿管道15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支撑置于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根管道的管道支撑装置,其中该至少一根管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冷凝物,所述管道支撑装置包括:相对于该至少一根管道横向置于该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孔,该至少一个孔由边缘的表面限定 ,该至少一根管道插入该至少一个孔中,从而该至少一根管道的横向移动被阻止;以及形成在该至少一个孔上的阻挡器件,用于防止该至少一根管道上的冷凝物移动到所述支撑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叶朋广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