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用于跨临界CO*制冷循环的微通道板翅式内部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27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的微通道板翅式内部换热器,该内部换热器主体采用板束体结构,板束体至少有两层沟槽板及层间隔板焊接而成,其层数优选为3的倍数,其中上下两层为亚临界侧沟槽板,中间一层为超临界侧沟槽板,所述的沟槽板上开有水力直径小于3mm的沟槽。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微通道管式结构相比,换热器主体采用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体结构,各层沟槽板分开加工好后再焊接成一个整体,有效降低了加工难度,其加工工艺简单、方便。与套管式结构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流体通道内的换热系数是套管式结构的2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制冷、热泵装置使用的内部换热器,用于以跨临界CO2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在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使用的内部换热器中,换热一侧为压力达10MPa以上的超临界CO2流体,另一侧为压力4MPa左右的亚临界CO2过热蒸气。跨临界CO2制冷系统采用内部换热器,使压缩机进口亚临界状态的CO2蒸气过热,节流前超临界状态的CO2过冷,因而能明显提高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系统效率,增加制冷系统的制冷量。流体机械2000年(28卷第5期)《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应用研究进展(二)一部件设计改进》一文提到国外使用的内部换热器,采用套管式结构(见图1),超临界侧/亚临界侧的传热面积密度β分别为667/969,属于紧凑式换热器的范畴,但是两侧的换热系数均因未采用强化手段而不高。Man-Hoe Kim等在《Fundamental process and system design issues in CO2vapor compression systems》,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04,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的微通道板翅式内部换热器,含有超临界流体进口导管(7),超临界流体出口导管(8),亚临界流体进口导管(9),亚临界流体出口导管(6),换热器主体,以及换热器主体与上述导管之间的过渡封头,其特征在于:换热器主体采用板束体结构(2),所述的板束体至少有两层沟槽板(10)及层间隔板(11)焊接而成,其中每层沟槽板内流有亚临界流体或者超临界流体,所述的沟槽板上开有水力直径小于3mm的沟槽(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强李建明姜培学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三川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