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231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用作机动车辆空调冷凝器和各种机动车辆油的油冷却器的整体式热交换器。油冷却器(1)和冷凝器(2)上下叠置组装成一个组件。其中每一个都具有两个平行布置并隔开的管状集流管(10、20)和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11、21),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端部与该集流管(10、20)相连。相邻的油冷却器(1)和冷凝器(2)具有相互靠近布置的并通过连接件(3)相连的端部。每个连接件(3)的两个相对侧设有相应的凹入部分(30、31),以供集流管(10、20)的两个相对端部装配在其中,该集流管的端部装配在相应的凹入部分(30、31)中并与连接件(3)相连。整体式热交换器适于避免分别在油冷却器(1)和冷凝器(2)内流动的流体混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体式热交换器,其包括多个热交换部分,每个热交换部分具有两个平行布置并相互间隔开的管状集流管和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与这两个集流管相连,热交换部分沿集流管的纵向进行布置并组装成一个组件。这里所用的术语“铝”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技术介绍
车辆例如机动车辆中装有各种热交换器。为了在机动车辆中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乘坐空间,必须增大客舱空间,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限制用于安装热交换器或类似部件的空间。为此,就需要减小热交换器的尺寸和重量,同时也需要简化将热交换器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工艺。为满足这些需要,人们提出了一种整体式的热交换器,例如,其包括组装成一个组件的机动车辆空调冷凝器和油冷却器(例如,参见JP,U No.6-4218和JP,A No.9-152296)。油冷却器用于对发动机、动力转向装置、自动变速装置或类似装置中所用的油进行冷却。JP,U No.6-4218中公开的整体式热交换器包括两个平行布置并相互间隔开的管状集流管、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和隔板,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与集流管相连,隔板设置在每个集流管中,用于将集流管的内部分隔成一个冷凝器集流管部分和一个油冷却器集流管部分。隔板经位于集流管周壁上的插入孔插入到集流管中,并钎焊到集流管上。但是,如果整体式热交换管在隔板和集流管之间具有带缺陷的钎焊接头,就会导致油冷却器中的油与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相混合而影响包括冷凝器在内的热交换循环的性能,或者冷凝器中的制冷剂与油冷却器中的油相混合而对使用油的装置的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JP,A No.9-152296中公开的整体式热交换器包括两个平行布置并相互间隔开的管状集流管、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和两个隔板,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与相应的集流管相连,两个隔板相互间隔,设置在每个集流管中并钎焊到集流管上,用于将集流管的内部分隔成一个冷凝器集流管部分和一个油冷却器集流管部分。每个集流管的周壁与两个隔板之间的空间相对应的部分上设有一个监测孔,用于将泄漏并流经隔板的流体由此排泄到集流管外。如果该整体式热交换器在隔板和集流管之间具有带缺陷的钎焊接头,从油冷却器泄漏出的油或从冷凝器泄漏出的制冷剂就会通过监测孔从所述空间中排出,但该结构并不能完全避免油与冷凝器的制冷剂相混合或制冷剂与油冷却器的油相混合。因此,也存在着与JP,U No.6-4218所公开的整体式热交换器相同的问题。而且,水会通过监测孔进入集流管,并因此而可能使集流管易受到腐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整体式热交换器,其中可避免流经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部分的流体相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整体式热交换器,它包括多个热交换部分,每个热交换部分具有两个平行布置并相互间隔开的管状集流管和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与这两个集流管相连,所述热交换部分沿所述集流管的纵向进行布置并组装成一个组件,这对相邻的热交换部分的两个集流管具有相互靠近布置并通过一连接件相连的端部,所述连接件的两个相对侧设有相应的凹入部分,以供集流管的所述端部安装配合在其中,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安装配合在相应的凹入部分中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相邻热交换部分的两个集流管的相邻的端部安装配合在连接件相应的凹入部分中并与连接件相连,因此,即使在集流管和连接件之间存在带缺陷的接头,也可避免在相邻热交换部分中流动的不同种类的流体相互混合。这就使包括任意一个热交换部分在内的热交换循环的性能免受影响,或者使采用在热交换部分内流动的流体的装置的性能免受影响。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中,所述连接件的每一个相互对置的凹入部分具有一个周壁,所述周壁在不与所述热交换管发生干涉的位置上设有一个较高的部分,该较高部分到所述凹入部分的底面的高度大于其它部分到所述凹入部分底面的高度。在此情况下,在将两个集流管与连接件相连时,该较高部分可防止集流管掉落下来。每个凹入部分的周壁在其布置有热交换管的一侧可具有较低的高度。这可避免热交换部分的每个相邻的热交换管与连接件发生干涉。因此,在不降低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就可组装成该整体式热交换器。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中,所述连接件凹入部分的周壁的所述较高部分到所述凹入部分底面的高度至少是10mm。因此,在将两个集流管与连接件相连时,可更有效地防止集流管掉落下来。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中,所述连接件凹入部分的周壁的较低部分到所述凹入部分底面的高度至少是5mm。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在相邻热交换部分内流动的不同流体相互混合。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所述连接件凹入部分的周壁的所述较高部分具有两个相对的边缘,它们关于经过所述凹入部分的中心线并沿所述热交换管纵向延伸的一个水平平面对称布置,所述凹入部分的中心线和这两个相对边缘相连的直线之间形成180度的角。因此,在将两个集流管与连接件相连时,可避免集流管掉落下来。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所述连接件凹入部分的周壁的所述较高部分具有两个相对的边缘,它们关于经过所述凹入部分中心线并沿所述热交换管纵向延伸的水平平面对称布置,所述凹入部分的中心线和这两个相对边缘相连的直线之间形成120度的角。因此,在将两个集流管与连接件相连时,可更有效地避免集流管掉落下来。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中,所述连接件的相互对置的凹入部分的尺寸不同,相邻热交换部分的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尺寸不同。因此可使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得到优化,使热交换部分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性能。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所述连接件的相互对置的凹入部分的中心线相互不在一条直线上,且相邻热交换部分的所述集流管的中心线相互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部分可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或相对于热交换管的纵向相互偏移设置。这就确保了在安装整体式热交换器的车辆或工业设备中可有效地利用空间。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所述连接件的每个凹入部分在其内圆周表面上设有凸起,且每个集流管的周壁在其端部设有供该凸起配合装入的切口。因此,在将集流管与连接件相连时,集流管可相对于连接件准确地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式热交换器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每对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空气经过空间内设有翅片,且在位于相邻热交换部分的、其相应端部位置直接与所述连接件相邻的两个热交换管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的两个热交换管并与其间隔开,在所述隔板和所述的两个热交换管中的每一个之间设有翅片。在此情况下,可有效地利用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部分之间的空间进行热交换。通过适当地调整隔板的厚度和数目,在位于其中一个热交换部分的连接件侧端的热交换管和位于另一个热交换部分的连接件侧端的热交换管之间的空间可被分成至少两个空间,且该空间与每个热交换部分的相邻热交换管之间的空间相等。这就可能将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翅片用作可设置在隔板和端部热交换管之间空间内的翅片,从而不需要再制备另一种特殊用途的翅片。在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部分其中之一的连接件侧端处的热交换管内流动的流体的热量和在另一个热交换部分的连接件侧端处的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另一流体的热量可通过位于隔板和端部热交换管之间相应空间内的翅片得以耗散。这就降低了这两个热交换部分中的每一个受其它热交换部分的热量影响的可能性。在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体式热交换器,它包括多个热交换部分,每个热交换部分具有两个平行布置并相互间隔开的管状集流管和多个平行的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与这两个集流管相连,所述热交换部分沿所述集流管的纵向进行布置并组装成一个组件,这对相邻 的热交换部分的两个集流管具有相互靠近布置并通过一连接件相连的端部,所述连接件的两个相对侧设有相应的凹入部分,以供集流管的所述端部安装配合在其中,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安装配合在相应的凹入部分中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间中秀明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