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126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主要由振动盘、直震器、输出导轨和顶料机构组成的上料机构和翻转冷却机构;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固定安装在机械臂上,所述机械手抓取被顶料机构顶出的螺母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所述输出导轨连通振动盘和顶料机构,所述直震器位于振动盘和顶料机构之间,且设置在输出导轨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紧凑,相对于人工埋入工作效率更高,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螺母埋入,而且能够实现自动取出冷却,最终实现高速高效的完成埋入包胶与防变形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
技术介绍
螺母埋入是将螺母镶入式的包胶。在现场时工人要将螺母一颗颗的放入加工件对应位置的孔内,每个加工件需要放入数颗,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在产品出模后容易变形,需要人工压住,冷却后定型,此过程也是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置主要由振动盘、直震器、输出导轨和顶料机构组成的上料机构和翻转冷却机构;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固定安装在机械臂上,所述机械手抓取被顶料机构顶出的螺母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所述输出导轨连通振动盘和顶料机构,所述直震器位于振动盘和顶料机构之间,且设置在输出导轨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顶料机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接料板,所述接料板上开设用于接料的凹槽,且凹槽底部为通孔,所述凹槽与输出导轨连通,所述接料板的底部固定设置顶料气缸,所述顶料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若干个顶杆,所述顶杆位于凹槽正下方,且可贯穿通孔将螺母顶起。进一步的,所述翻转冷却机构包括一对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之间设置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旋转气缸,所述转轴上设置横梁和一对用于托住物料的托架,所述横梁上设置用于夹住物料的平行气爪,所述轴承座的侧面固定设置转压气缸和一对用于放置物料的支撑板,所述转压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压板。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手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方设置若干个气爪,且每个气爪上设置用于夹取螺母的抱片,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方设置若干个推料气缸,且每个推料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顶针,所述顶针贯穿安装板且与抱片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侧面纵向设置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置若干个吸盘。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合理紧凑,相对于人工埋入工作效率更高,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螺母埋入,而且能够实现自动取出冷却,最终实现高速高效的完成埋入包胶与防变形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翻转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工作台、2振动盘、3直震器、4输出导轨、5顶料机构、51支撑柱、52接料板、53凹槽、54顶料气缸、55顶板、56顶杆、6翻转冷却机构、61轴承座、62转轴、63旋转气缸、64横梁、65托架、66平行气爪、67转压气缸、68支撑板、69压板、7机械手、71第一安装板、72气爪、73抱片、74推料气缸、75顶针、76第二安装板、77气缸、78固定架、79吸盘、8螺母、9物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看图1,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设置主要由振动盘2、直震器3、输出导轨4和顶料机构5组成的上料机构和翻转冷却机构6;还包括机械手7,机械手7固定安装在机械臂上,机械手7抓取被顶料机构顶出的螺母8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9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6;输出导轨4连通振动盘2和顶料机构5,直震器3位于振动盘2和顶料机构5之间,且设置在输出导轨4的下端。具体的,螺母8通过振动盘2、直震器3和输出导轨4运送至顶料机构5,然后螺母在顶料机构5中进行待位,等待信号通知,再由机械手7抓取被顶料机构5顶出的螺母8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9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6。参看图2,顶料机构5包括支撑柱51,支撑柱51的上端固定设置接料板52,接料板52上开设用于接料的凹槽53,且凹槽底部为通孔(图中未示),凹槽53与输出导轨4连通,接料板52的底部固定设置顶料气缸54,顶料气缸54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顶板55,顶板55上设置若干个顶杆56,顶杆56位于凹槽53正下方,且可贯穿通孔将螺母顶起。具体的,为了确保顶杆56能够准确的将螺母顶出,可以在已经排列在凹槽53中的螺母正下方设置顶杆56,此时只要螺母排列在凹槽53中,即可准确的顶出,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只设置一个顶杆,且该顶杆位于凹槽53的最前端,方便进行定位。参看图3,翻转冷却机构6包括一对轴承座61,轴承座61之间设置转轴62,转轴62的一端固定设置旋转气缸63,转轴62上设置横梁64和一对用于托住物料的托架65,横梁64上设置用于夹住物料的平行气爪66,轴承座的侧面固定设置转压气缸67和一对用于放置物料的支撑板68,转压气缸67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压板69。具体的,机械手7将物料9取出后,放在托架65上,并通过平行气爪66张开夹住物料9,旋转气缸63进行旋转,把物料9翻转,物料9在经过旋转后,放入支撑板68上,再启动转压气缸67,通过将压板69下压把物料9压住使它不会在冷却中变形,在冷却一定时间后,转压气缸67旋转出来,机械手7再将物料9取出,放入流水线。参看图4,机械手7包括第一安装板71,第一安装板71的下方设置若干个气爪72,且每个气爪72上设置用于夹取螺母的抱片73,第一安装板71的上方设置若干个推料气缸74,且每个推料气缸74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顶针75,顶针75贯穿安装板71且与抱片73一一对应,第一安装板71的侧面纵向设置第二安装板76,第二安装板76上固定设置气缸77,气缸77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固定架78,固定架78上设置若干个吸盘79。具体的,螺母被顶料机构5顶出后,抱片73通过气爪72对螺母进行夹取,然后在机械臂的作用下移至注塑机的模具处,并带入模具中,对准相对应的位置,推料气缸74启动,将螺母8推入模具中,注塑机再进行包胶,注塑机包完胶后,由侧面的气缸77和吸盘79将物料9从取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首先螺母8通过振动盘2、直震器3和输出导轨4运送至顶料机构5,然后螺母在顶料机构5中进行待位,然后螺母被顶料气缸54和顶杆56顶出后,抱片73通过气爪72对螺母进行夹取(一次可夹取多个螺母),然后在机械臂的作用下移至注塑机的模具处,并带入模具中,对准相对应的位置,推料气缸74启动,将螺母8推入模具中,注塑机再进行包胶,注塑机包完胶后,由侧面的气缸77和吸盘79将物料9从取出,且通过机械臂运送至翻转冷却机构,并放在托架65上,并通过平行气爪66张开夹住物料9,旋转气缸63进行旋转,把物料9翻转,物料9在经过旋转后,放入支撑板68上,再启动转压气缸67,通过将压板69下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置主要由振动盘、直震器、输出导轨和顶料机构组成的上料机构和翻转冷却机构;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固定安装在机械臂上,所述机械手抓取被顶料机构顶出的螺母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所述输出导轨连通振动盘和顶料机构,所述直震器位于振动盘和顶料机构之间,且设置在输出导轨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置主要由振动盘、直震器、输出导轨和顶料机构组成的上料机构和翻转冷却机构;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固定安装在机械臂上,所述机械手抓取被顶料机构顶出的螺母并输送至注塑机上,然后再将包浆完成的物料输送至翻转冷却机构;所述输出导轨连通振动盘和顶料机构,所述直震器位于振动盘和顶料机构之间,且设置在输出导轨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螺母的自动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机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接料板,所述接料板上开设用于接料的凹槽,且凹槽底部为通孔,所述凹槽与输出导轨连通,所述接料板的底部固定设置顶料气缸,所述顶料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若干个顶杆,所述顶杆位于凹槽正下方,且可贯穿通孔将螺母顶起。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相涛金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凌腾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