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617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钢子午线轿车轮胎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侧部和配置在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一对胎圈部之间铺设有1‑2层胎体层,且胎体层位于胎圈部的胎圈芯周围,胎体层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胎圈部的各胎圈芯的外周侧配置有填充胶条,胎面部的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胎侧部的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配置有截面为特殊结构加强层。使得行驶车辆在漏气失压状况下,司机可以正常操作方向盘,让车辆继续慢行驶,有目的地停止在路边,防止出现泄气停止不前或者出现操控不了造成撞击现象,具备了一定的操控性也不降低轮胎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钢子午线轿车轮胎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轮胎的类型,主要有普通类型的轮胎和缺气保用轮胎。普通类型的轿车轮胎虽然具有一定的舒适性,但是安全性有待提高。普通轮胎一旦漏气,车辆就不能继续前行,而且司机不好掌控方向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而缺气保用轮胎虽然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但是轮胎使用过程中舒适性较差,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的轿车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侧部和配置在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铺设有1-2层胎体层,且所述胎体层位于胎圈部的胎圈芯周围,所述胎体层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所述胎圈部的各胎圈芯的外周侧配置有填充胶条,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所述胎侧部的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配置有截面为特殊结构加强层。利用该加强层来加强胎侧部位与位于两侧的胎肩部及胎圈部来提高这部分的载荷支撑能力,保证车辆在失压状况下具备一定的操控性。作为优化,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位置上部距离最宽带束层端部15mm~25mm,可以改善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乘坐舒适度,并且抑制失压过程中行驶时胎圈部的弯曲,能够减低与轮辋凸缘抵接的辋缓冲橡胶层的应变。作为优化,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在胎体层靠外侧且在轮胎截面高度SH的15%~75%的范围中敷贴加强层,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宽度大于等于轮胎截面高度的45%。作为优化,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最大厚度为3mm~6mm,且等于整个胎侧部厚度的40%-60%。作为优化,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橡胶组合物在60℃下的tanδ为0.010~0.080,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为68~80邵氏硬度。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作为防失控轮胎中最关键的部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形状的环形橡胶加强层配方性能需求一般为高定伸、高模量、低生热、优异的屈挠性能和耐高温性能。作为优化,构成填充胶条的橡胶组合物在60℃下的tanδ为0.030~0.110,构成填充胶条的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为75~85邵氏硬度。作为优化,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由在轮胎径向上相连的内周部分和外周部分构成,构成所述外周部分的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比构成内周部分的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小。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度。作为优化,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设置有带束覆盖层,所述带束覆盖层由捻合弹性模量互不相同的低弹性线和高弹性线而成的复合纤维帘线构成。由此在失压行驶时能够防止胎面部弯曲,改善耐久性。另外在附加有这样的带束覆盖层的情况下,胎面部的刚度变高,所以还能够改善通常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在轮胎侧部增加了一种特殊结构加强层,使得行驶车辆在漏气失压状况下,司机可以正常操作方向盘,让车辆继续慢行驶,有目的地停止在路边,防止出现泄气停止不前或者出现操控不了造成撞击现象,具备了一定的操控性也不降低轮胎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前侧截面图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后侧截面图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特殊结构加强层的截面图。其中,1、胎面部,2、胎侧部,3、胎圈部,4、胎层部,5、胎圈芯,6、填充胶条,7、内衬层,8、带束层,9、带束覆盖层,10、胎面橡胶层,11、特殊结构加强层,12、胎侧橡胶层,13、辋缓冲橡胶层,14、薄壁区域,15、最小壁厚部,1101、外周部分,1102、内周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3所示的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1,配置在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以及配置在该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至少2层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含沿轮胎径向方向的多根胎体帘线。胎体层4在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周围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作为胎体层4的胎体帘线,优选使用有机纤维帘线。在各胎圈芯5的外周侧配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状的填充胶条6。另外在各胎圈部3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内衬层7。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带束层8。这些带束层8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根增强帘线,且增强帘线配置成在层间相互交叉。在带束层8中,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例如2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8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钢丝帘线,以提高轮胎的高速耐久性为目的,在带束层8的外周侧配置有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在5°以下的角度排列增强帘线而成的至少1层带束覆盖层9。带束覆盖层9优选为将长条材料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卷绕而成的无接缝构造,所述长条材料是将至少1根增强帘线排布整齐并被覆贴橡胶而成的。另外带束覆盖层9可以配置成覆盖带束层8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作为带束覆盖层9的增强帘线,优先使用尼龙和/或芳族聚酰胺等的有机纤维帘线。进而在胎面部1中的带束层8以及带束覆盖层9的外侧配置有胎面橡胶层10。在胎侧部2中的胎体层4与内衬层7之间,配置有用于使防失控轮胎正常行驶能够实现的截面为特殊形状的特殊结构加强层11。在胎侧部2中的胎体层4的外侧配置有胎侧橡胶层12。在胎圈部3中的胎体层4的外侧配置有辋缓冲橡胶层13。通过这样地将从胎面部1的中央位置P1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2的范围中的最小壁厚部15配置在带束层8的端部与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70%的位置之间,形成薄壁区域17,从而改善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侧部和配置在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铺设有1-2层胎体层,且所述胎体层位于胎圈部的胎圈芯周围,所述胎体层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所述胎圈部的各胎圈芯的外周侧配置有填充胶条,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所述胎侧部的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配置有截面为特殊结构加强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两侧的胎侧部和配置在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铺设有1-2层胎体层,且所述胎体层位于胎圈部的胎圈芯周围,所述胎体层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所述胎圈部的各胎圈芯的外周侧配置有填充胶条,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所述胎侧部的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配置有截面为特殊结构加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位置上部距离最宽带束层端部15mm~2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在胎体层靠外侧且在轮胎截面高度SH的15%~75%的范围中敷贴加强层,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宽度大于等于轮胎截面高度的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结构加强层的最大厚度为3mm~6mm,且等于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俊萍曹明柳云点陈绍孟刘吉镇尚永峰
申请(专利权)人: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