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宇丽专利>正文

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9977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发动机舱,隔板,散热窗,散热装置,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车载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散热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压缩机将制冷液通过循环管传输至翅片式冷凝器,通过散热风扇将余热吹出至散热窗,然后经过干过滤器进行干燥,然后进入翅片式蒸发器,然后通过送风风扇吹至客车发动机上,对发动机进行直接降温,提高降温效果;通过设置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发动机所在的腔体进行监测,当温度到达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散热装置的运行,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通过温度进行控制设备的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散热
,具体为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客车的后置发动机安装在汽车尾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发动机及其水箱散发的热量难以有效排出车体外,使得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热量不断积聚、充斥在发动机的上部空间,时间一长,容易因发动机过热、水温过高等导致故障的发生,甚至引起汽车起火燃烧。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565997Y,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客车后置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设置在发动机上方的吸热罩通过过渡风管与设置在客车侧面的散热风道相通,过渡风管中部装有鼓风机,发动机水箱之后安装的散热风扇的风吹向发动机水箱,并通过散热风道排出车体外。但是现有的客车后置发动机散热装置还存在着,散热效果较差,不能直接对发动机舱进行降温制冷,不能根据发动机舱内的温度进行自行启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客车后置发动机散热装置还存在着,散热效果较差,不能直接对发动机舱进行降温制冷,不能根据发动机舱内的温度进行自行启闭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发动机舱,隔板,散热窗,散热装置,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车载电源,所述的发动机舱设置在客车体的后方;所述的隔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开设在发动机舱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上;所述的控制器设置在散热装置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固定在隔板的下方。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压缩机,循环管,散热风扇,翅片式冷凝器,干燥过滤器,节流阀,翅片式蒸发器和送风风扇,所述的压缩机的排气侧通过循环管与翅片式冷凝器连接;所述的散热风扇设置在翅片式冷凝器的外侧,并固定在客车体右侧的散热窗内侧;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和节流阀均串接在翅片式冷凝器和翅片式蒸发器之间的循环管上;所述的翅片式蒸发器水平放置在隔板上;所述的送风风扇设置在翅片式蒸发器的下方,并嵌装在隔板内。所述控制器具体采用IBOX208型,通过导线与车载电源连接,并通过讯号传输线分别与压缩机,散热风扇,送风风扇和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车载电源通过导线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散热风扇,送风风扇和压缩机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具体采用WZP-PT100型。所述散热风扇和送风风扇均采用YWF4D-630S型。(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散热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压缩机将制冷液通过循环管传输至翅片式冷凝器,通过散热风扇将余热吹出至散热窗,然后经过干燥过滤器进行干燥,然后进入翅片式蒸发器,然后通过送风风扇吹至客车发动机上,对发动机进行直接降温,提高降温效果。2.本技术通过设置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发动机所在的腔体进行监测,当温度到达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散热装置的运行,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通过温度进行控制设备的运行。3.本技术通过设置隔板,隔板将发动机舱一分为二,既保证了发动机舱下半部降温效果,又能将发动机舱上半部的余热排出,提高了降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图中:1客车体,2发动机舱,3隔板,4散热窗,5散热装置,51压缩机,52循环管,53散热风扇,54翅片式冷凝器,55干燥过滤器,56节流阀,57翅片式蒸发器,58送风风扇,6控制器,7温度传感器,8车载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述的发动机舱2设置在客车体1的后方;所述的隔板3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2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4开设在发动机舱2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3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5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3上;所述的控制器6设置在散热装置5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7固定在隔板3的下方。实施例2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述的发动机舱2设置在客车体1的后方;所述的隔板3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2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4开设在发动机舱2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3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5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3上;所述的控制器6设置在散热装置5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7固定在隔板3的下方。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5包括压缩机51,循环管52,散热风扇53,翅片式冷凝器54,干燥过滤器55,节流阀56,翅片式蒸发器57和送风风扇58,所述的压缩机51的排气侧通过循环管52与翅片式冷凝器54连接;所述的散热风扇53设置在翅片式冷凝器54的外侧,并固定在客车体1右侧的散热窗4内侧;所述的干燥过滤器55和节流阀56均串接在翅片式冷凝器54和翅片式蒸发器57之间的循环管52上;所述的翅片式蒸发器57水平放置在隔板3上;所述的送风风扇58设置在翅片式蒸发器57的下方,并嵌装在隔板3内,在使用的时候,压缩机51将制冷液通过循环管52传输至翅片式冷凝器54,通过散热风扇53将余热吹出至散热窗4,然后经过干燥过滤器55进行干燥,然后进入翅片式蒸发器57,然后通过送风风扇58吹至客车发动机上,对发动机进行直接降温,提高降温效果。实施例3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述的发动机舱2设置在客车体1的后方;所述的隔板3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2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4开设在发动机舱2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3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5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3上;所述的控制器6设置在散热装置5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7固定在隔板3的下方。优选的,所述控制器6具体采用IBOX208型,通过导线与车载电源8连接,并通过讯号传输线分别与压缩机51,散热风扇53,送风风扇58和温度传感器7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7对发动机所在的腔体进行监测,当温度到达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7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6,控制器6控制散热装置5的运行,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通过温度进行控制设备的运行。实施例4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述的发动机舱(2)设置在客车体(1)的后方;所述的隔板(3)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2)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4)开设在发动机舱(2)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3)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5)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3)上;所述的控制器(6)设置在散热装置(5)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7)固定在隔板(3)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客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客车体(1),发动机舱(2),隔板(3),散热窗(4),散热装置(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和车载电源(8),所述的发动机舱(2)设置在客车体(1)的后方;所述的隔板(3)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舱(2)上方2/3处;所述的散热窗(4)开设在发动机舱(2)的两侧,其高度位于隔板(3)的上方;所述的散热装置(5)通过螺栓安装在隔板(3)上;所述的控制器(6)设置在散热装置(5)的一侧;所述的温度传感器(7)固定在隔板(3)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5)包括压缩机(51),循环管(52),散热风扇(53),翅片式冷凝器(54),干燥过滤器(55),节流阀(56),翅片式蒸发器(57)和送风风扇(58),所述的压缩机(51)的排气侧通过循环管(52)与翅片式冷凝器(54)连接;所述的散热风扇(53)设置在翅片式冷凝器(54)的外侧,并固定在客车体(1)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丽
申请(专利权)人:王宇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