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905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层状热交换器,它藉助一种结构便于安装调节阀,可以节省空间和改进热交换能力,其中,输入/输出通道成型板具有一个安装了调节阀的入口/出口部分,在该输入/输出部分的一侧和冷却剂通路的一端之间连通的第一冷却剂通道,及连接该输入/输出部分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通道,所述冷却剂通道的另一端经由一个连通管道连接到一些端板之一内。藉此可以改变第一和第二冷却剂通道的形状,使入口/出口部分自由地与冷却剂通路的流出/流入侧连通。(*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动空气调节系统的层状热交换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把多个热交换部件叠置组成的层状热交换器,每个热交换部件配有一对彼此通过一个U形通道连通的容器,并具有多个波纹形散热片。近年来,基于机动车发动机部分的布置,常在位于热交换器下部的容器上的输入管或调节阀出现故障。要处理这个问题,输入管通常并不在热交换器端板那侧引出,而是在热交换器的前面引出,管系在一特定的高度上通过把输入管引向周围来实现。不过,用这种方法极可能产生降低冷却能力的问题,因为通风阻力受对输入管和连接到该管的调节阀及诸如此类的影响而增加。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在日本特开平3-170755中公开的热交换器具有一个配置在侧表面上的输入管。这个例子使它有可能当构成一个具有四个或更多个通道的冷却剂通路时,通过在一对容器之间形成一个中央容器组或管道能在一侧提供一个输入管。不过,在上述例子中,由于入口到调节阀的坡度和热交换器入口的坡度不匹配,需要一个用于安装调节阀的空间。还因为必须把输入管移到这个空间,但已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利用。另一个问题是增加了部件的数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层状热交换器,这种简单的结构便于安装调节阀,以便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还实现对热交换能力的改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有多个热交换部件,每个热交换部件配有一对容器和一个在这两个容器之间连通的U形通道。这些热交换部件由多个波纹形的散热片交替地叠置,端板在叠置方向上配置在两端,而在各个邻接热交换部件的容器之间必须形成相适的U形通道,因为需要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容器组之间所述方式是分开这些容器组,以便形成一条具有多个通道的冷却剂通路。层状热交换器进一步配有一个安装到调节阀上的入口/出口部分,这个入口/出口部分连接到上述那些端板之一上;一个输入/输出通道形成在上述那些端板之一中,并配有一个第一冷却剂通道,该冷却剂通道在上述冷却剂通路的一端和上述入口/出口部分的一侧与容器组连通,一个第二冷却剂通道与上述入口/出口部分的另一侧及形成在上述那些端板之一中的管道插入孔连通,以及一条连通管道,该连通管道的一端通过连接到上述管道插入孔与上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连通,而该连通管道的另一端在上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与上述容器组连通。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安装在调节阀上的入口/出口部分和具有在该入口/出口部分的一侧和上述冷却剂通路的一端之间连通的第一冷却剂通道的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以及连接到上述入口/出口部分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通道和经由连通管道的冷却剂通路两者都连接到上述那些端板之一上,装在调节阀上的入口/出口部分和冷却剂通路的流入/流出端通过改变在的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冷却剂通道的形状可以使之自由地连通。并且,按照本专利技术,前述连通管道可以配置在上述容器组的侧面。该管道的一端与第一管道插入孔连通,所说的第一管道插入孔是从端板和连接到这端板上的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的下部延伸到一侧的延伸部分内形成。该管道插入孔转而又与第二冷却剂通道连通。连通管道的另一端与在延伸部分中形成的第二管道插入孔连通,该延伸部分从配置在前述冷却剂通道的另一端处的容器组中的一个特定的容器延伸到一侧。另一方面,该连通管道可以配置在前述的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容器组之间形成的一个管道插入槽内,其一端与在前述端板和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的下部区域中心的第一管道插入孔连通,所述成形板连接到上述端板上并与第二冷却剂通路连通,面另一端与第二管道插入孔连通,该孔在另一端板的下部区域的中心形成,同时,具有一个在前述另一端板中形成的旁路,以便使在第二管道插入孔和处于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上的容器组的端部之间连通。结果,由于前述连通管道配置在容器组的侧面,或者,用另一种方式在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之间形成一个管道插入槽,以便调整前述连通管道,这就消除了引导管道穿过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区域的必要性。并且,按照本专利技术,前述连通管道可以配置在前述的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容器组之间形成的管道插入槽内,其一端与第一管道插入孔连通,该第一管道插入孔在前述端板和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的下部区域的中心形成,所述的成形板连接到上述端板上且与前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连通,另一端横跨一些所说的延伸部分的两旁连通,该延伸部分是从在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处的容器组中的至少两个彼此并不相邻放置的两个容器中延伸到所述管道插入槽的侧面。进一步,前述连通管道可以配置在管道插入槽内,该管道插入槽是在前述的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容器驵之间形成,其一端与第一管道插入孔连通,该孔是在前述端板和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的下部区域中心形成,所述成形板连接到上述端板上,且与前述第二部冷却剂通道连通,另一端与延伸部分连通,该延伸部分从位于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延伸到管道插入槽的侧面,所说的特定位置是朝着偏离在上述的冷却剂通道的另一端上的容器组中心的方向。而且,前述连通管道还可以配置在管道插入槽中,该管道插入槽是在前述的一个容器组和另一个容器组之间形成,其一端与第一管道插入孔连通,该第一管道插入孔是在前述端板和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的下部区域的中心形成,所述成形板连接到上述端板上,且与前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连通,而上述管道插入槽的另一端与延伸部分连通,该延伸部分从一个容器延伸到上述管道插入槽的侧面,这个容器是在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处的容器组中的一个容器,且是由至少两个连续形成的板构成。因此,有可能实现对从连通管道到容器组或从容器组到连通管道在冷却剂的流动方面获得改进,同样也改进了温度分布,因为前述连通管道的另一端是横跨延伸部分两旁连通,所述的延伸部分从在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处的容器组中的至少两个彼此不相邻的容器朝上述管道插入槽方向延伸。前述连通管道的另一端与延伸部分连通,该延伸部分从位于一特定位置处的容器朝上述管道插入槽方向延伸,所述的特定位置是在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处偏离容器组的中心。或者,前述连通管道的另一端与延伸部分连通,该延伸部分从一个容器朝向上述管道插入槽方向延伸,所述的容器是位于前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处的容器组中的一个容器中,且至少由两个连续的成形板构成。通过参考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最佳实施例的附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了解到本专利技术的许多其它优点、特征和目的,在这些附图中图1是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前视图;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A-A线的剖面图;图4是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端板区域的立体透视图;图5是被插入连通管道的热交换部件的立体透视图;图6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连通管道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前视图;图8是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前视图;图9是插入连通管道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部件的透视图;图10是第三个实施例中的连通管道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前视图;图12是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13是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底视图;图14是第四个实施例中的端板区域中的分解透视图;图15是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底视图;图16是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层状热交换器的放大了的、局部剖面图;图17是第五个实施例中以另一个连通管道为特征的层状热交换器的放大的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状热交换器,它具有一些热交换部件,所述的每一个热交换部件是由彼此面对的成形板形成,以便产生一对容器和一个在所述那对容器之间连通的U形通道,所述热交换部件交替地用波纹形散热片叠置,在叠置方向上两端具有端板,一条冷却剂通路,其中在 一侧上在所述叠置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上述容器间彼此连通,而且,同时以特定的位置分段,以便在一侧形成多个容器组,在另一侧的容器彼此连通,而且,同时以特定的位置分段,以便形成多个在另一侧的容器组,多个通道层,每个通道层是由在一侧的容器组之一 ,与那个特定的容器组连通的U形通道,和在一侧与所述U形通道连通的容器组组成,在叠置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特定容器组是彼此以这样一种方式连通,即所述那些通道串联连接,包括:一块输入/输出通道成形板,该成形板连接到所述端板之一上,并具有入口/ 出口部分,一个调节阀安装在入口/出口部分上,一个在第一冷却剂通道的一端和所述入口/出口部分的一侧之间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一个在所述入口/出口部分的另一侧和在所述端板之一中形成的一个管道插入孔之间连通的第二冷却剂通道,一个连 通管道,它的一端连接到与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连通的所述管道插入孔,而它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剂通路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下邦彦衣川贵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