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它包括第一与第二相分开的大致平行且具有相对端部的管状水箱,以及在上述水箱间延伸并以其端部与水箱内部形成流体连通的一批相互平行分开的管子,这种热交换器可使在其中为热交换流体选择进口或出口或横连通道位置时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在热交换器的外部上安装有一与所述水箱内部连通的适配器,以使热交换器能同相对于它设在任何位置流体导管形成流体连通。(*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具体涉及到热交换器中所用多管系统。当前使用的许多不同类型的热交换器采用了包括两或多个相分开的大致平行的管状水箱的芯体结构。在水箱之间延伸着一批管子,它们与水箱内部形成流体连通。水箱之间设有许多叶片,它们与管子形成热交换关系。在这种结构中,出于强度和/或安装需要,通常包括侧部件。这些侧部件一般是在水箱对应端之间延伸的板件。当叶片是蛇形叶片时,最末端的成排蛇形叶片通常便与侧板结合。在侧板方面还可以采用各种安装架。以上这些构件中典型的是所用的与水箱中之一或另一或两个相连接的进口与出口接头。当热交换器例如用于车辆上时,通常设在发动机罩或仪表板下的其它部件的位置常常会决定将与热交换器连接的导管的位置。其它种种限制,例如希望使车辆外部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构型,或是希望获得最大的内部空间,来提高燃料的经济效益,这些也都依赖热交换器的设计,以使这些热交换器装放在发动机罩或仪表板下一定的机壳之内,并处于可使导管能自由地通到水箱的进口与出口接头的位置。在水箱上应用进口与出口接头,常常会加大必须沿从一个水箱延伸到另一个水箱的方向设置的用来包围热交换器的机壳。此外,当要求与水箱相对来设置连接件时,这类导管至少是在它们与水箱连接处必须留出间隔,而这又会给热交换器的安装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再有,当采用管式水箱时,它们一般沿其长向开有许多平行的槽以纳置下在水箱之间延伸的管子的端部。在许多这样的结构中,在水箱上与槽相对处形成有许多平直的部段,用来设置一些供安装进口和/或出口或横连接头的孔。这样就需要进行原本不希望有的成形作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的一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和改进了的热交换器。更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到热交换器水箱上的新的和改进了的多管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典型的实施例是以下述热交换器来实现上述目的的,此热交换器包括第一与第二相分开的大致平行具有相对端部的管状水箱。设有一批相互平行、相互分开、在水箱之间延伸且端部与水箱内部成流体连通的管子。水箱之间有一批与管子成热交换关系的叶片。在这批管子与叶片的侧部有一批侧部件,它们在水箱的各相对端部之间延伸且连接到对应的端部中相应的一端之上。侧部件中之一包括有内部通道,此内部通道终止于第一孔口,此第一孔口在水箱的相对端之一端上并与所述水箱之一成流体连通,通道的另一端则有相对的第二孔口。在一最佳实施例中,上述叶片为蛇形叶片并结合到侧部件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有两个上述通道,两个上述的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作为各通道的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这两个第一孔口各与所述水箱中的不同一个成流体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第二孔口位于远离这批管子与这批叶片的侧部件的一侧,得以迅速地与安装架或类似部件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则提供有与上述连接通道的水箱之一紧密领接的另一水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设有另一组第一和第二水箱以及一批管子,它们与前述的第一组成并列关系,即各组的第一水箱相互紧邻,各组中的第二水箱相互紧邻。在侧部件内存在三条通道,每条通道有第一与第二孔口。第一与第二通道的第一孔口与各第一水箱相应的一个成流体连通,第一与第二通道的第二孔口则位于与各组中这批管子相对处。第三通道的孔口则同各第二水箱中相应的一个成流体通道而界定出一个横连通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侧部件包括一对板件,在这些板件的界面上有通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板件之间有隔件而确定出一种叠层的侧部件。在另一实施例中,板件中之一具有周边凸缘,而板件中的另一则可套接于此周边凸缘中成为对合关系。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与优点可从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说明中获得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点的正视图。图2是从图1右侧观察此热交换器时的正视图。图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改进的实施例的侧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改进的实施例的侧部件的另一部分的示意图。图5是分解图,说明将图3与图4中的部分组合到一起的情形。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适配器的分解正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适配器的侧视图。图8是已安装有这种适配器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1与图2示明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一种典型的实施例,可以看到其中包括一对椭圆形横剖面的一对大致呈一管状的水箱10与12。水箱10与12是细长形式,以大致平行的关系设置并相互分开。在它们面对的一侧,水箱10与12包括有本项技术中周知的取复合曲线形式的压力圆拱14。这些压力圆拱14由一批槽16相分开,槽中纳置下一般但并不常常是具挤压结构的细长平直管子20的端部12。如图11所示,水箱10与12之间有一批平行延伸相互分开的管子20。在水箱10与12之间有一批与管子20成热交换关系的叶片22。在通常情形。例如当叶片22是图1中所示的蛇形叶片情形,它们将钎焊到管子20之上。但要是采用了平板状叶片,便只需采用机械连接来代替治金接合。加上统一由30和32分别标明的第一与第二侧部件便完成了主体结构。侧部件30属常规形式,在它的相对端部有向内的接头片34,经钎焊分别固定于各水箱10与12上。相邻的叶片22通常也钎焊到侧部件30上。侧部件30与32有助于稳定整体结构来抵抗使用中可能招受的各种力。例如当用在车辆中时,热交换器一般将受到剧烈的振动、压力循环与热循环的影响,而侧部件30与32则能提供抵抗因这类振动和/或循环产生的破坏力。与侧部件30相邻的水箱10与12的端部用常规的端帽36密封。侧部件32与侧部件30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内多管板38、外多管板40和隔板42构成。内多管板38在各端有整体成形的短接管44。各个短接管44的大小可以恰当地纳置于水箱10与12中相应的一个的相邻开口端内,并可以钎焊而密封于其上。隔板42包括以后将更详细描述的三个内部通道,外多管板40包括一对整体成形的短接管46,它们与短接管44相对即远离管20与叶片22伸出。短接管46可以安装下有螺纹终端50的接头48,借此可与流体导管连接。短接管44与46可借冲压作业形成于板38和40上。如图2所示,实际有两排管子22在两个水箱10和两个水箱12之间延伸。这就是说,设置有两个芯体结构,各包括一个水箱10、一个水箱12以及在它们之间延伸的管子22。这两个芯体并列设置,两个水箱10相互紧邻,两个水箱12也相互紧邻。叶片22可以是单组式的在两个芯体间延伸的叶片,也可以根据需要每个芯体中有它自己的一组叶片22。在这里的结构中,内多管板38有四个短接管44,各端两个。图2所示的两个上部短接管44分别设在相关的一个水箱10上,两个下部短接管44分别设在相关的一个水箱12上。隔板42包括同两个上部短接管44对准的第一内部切口或通道60。结果,通过切口60在两个上部水箱10之间形成了流体连通,起到从一套组件(芯体)到另一套组件(芯体)的横连通道的作用。隔板42还包括具有图示构型的内部通道62和另一内部通道64。这些内部通道是通过隔板42中的切口形成。可以看到,通道62是在短接管50中最上面的一个和短接管44左方最下面的一个之间延伸。这样,上部接头48便同在下水箱12形成成流体通道。切口(或即内部通道)64是从右下水箱12延伸到下部接头48,由此使它们形成流体连通。由此可知,接头50中之一可以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它包括:第一与第二相分开的大致平行且具有相对端部的管状水箱;在上述水箱间延伸并以其端部与水箱内部形成流体连通的一批相互平行分开的管子;位于所述水箱之间并与上述这排管子形成热交换关系的一批叶片;设在上述这批管子与 叶片的侧部,在水箱相对端之间延伸并连接到此相对端中相应一端之上的侧部件,侧部件之一包括有内部通道,此内部通道终止于第一孔口,此第一孔口在水箱的相对端之一端上并与所述水箱之一成流体连通,此通道的另一端则有第二孔口;以及适配器,它具有与上述 第一孔口连通的第一管道和与上述第二孔口连通的第二管道,由此延伸所述内部通道而上述内部通道则终止在分别同上述第一和第二孔口相分开的第一适配器孔口和第二适配器孔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克G沃斯,丹尼斯C格拉内茨克,
申请(专利权)人:穆丹制造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