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被分隔联箱的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999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被分隔的联管箱的热交换器。此热交换器有一对联管箱和若干使联管箱中的液体相连通的管路。一分隔板固设在一个联管箱的内部空间内,使此空间被划分为两个腔室。两个联管箱之间对应于分隔部件处,限定了一个间隙。一阻挡元件设置在间隙内,使本应穿过间隙的空气被阻挡,改善了热交换器的总体热交换运行。(*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一种具有被分隔联箱的热交换器。具有被分隔联箱的热交换器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7-55384描述了这样一种热交换器,其示意图见附图说明图1-4。如图1-4所示,热交换器10′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蒸发器,包括互相纵向隔离开的上下联管箱11和12;若干管路13,该管路使这对联管箱11和12中的液体相连通。为解释清楚,图2中图面的下方表示前方或前侧,图面上方则表示后方或后侧。如图2,管路13布置成若干排131,平行于上联管箱11的侧面部113的一对第二侧面113b,和下联管箱12的侧面部123的一对第二侧面123b;相邻管排131相互偏移管路间隔距离的1/2。更具体地,管路13相邻管排131如图3那样排列,使平向S1和平面S2互相重叠,但各自不超过平面S22和S11。在这一布置中,平面S1包括纵向直线L1,每条线L1是管路13第一个相邻管排131管子的最里端点的连线。平面S2包括纵向直线L2,每条线L2是管路13第2个相邻管排131管子的最里端点的连线。平面S11包含管路13的第一个相邻管排131每个管子的纵向中心轴L11,平面S22包含管路13的第二个相邻管排131每个管子的纵向中心轴L22。另外,虽然图1只画出4个管路13,而实际上在上下联管箱11和12之间配置了很多管路13,如图2所示。如图4,上联管箱11为平行于管路的矩形,包括一顶部111,一底部112,和一连接顶部和底部111和112的环绕侧面部113。侧面部113包括一对第一侧面113a,每个面具有第一纵向长度;一对第二侧面113b,每个面具有第二纵向长度,该长度比第一纵向长度短。这对第一侧面113a互相平行,这对第二侧面113b同样互相平行。上联管箱11还包括第一和第二矩形分隔板15和16,这些板垂直固定地设置在上联管箱11中。第一隔板15的纵向长度大于第二隔板16的纵向长度。第一和第二隔板15和16分别平行于一对第一侧面113a和一对第二侧面113b而布置。第一和第二隔板15和16在其纵向长度的中部呈直角相交。因此,上联管箱11内部的空间110被第一和第二隔板15和16划分为四个相等的第一至第四腔室110a,110b,110c,和110d。同样,下联管箱12为平行于管路的矩形。包括一顶部121,一底部122,和一连接顶底部121和122的环绕侧面部123。下联管箱12的顶底部121和122与上联管箱11的顶底部111和112的尺寸大小相等。侧面部123包括一对第一侧面123a,每个面具有一第一纵向长度;一对第二侧面123b,每个面具有一第二纵向长度。这对第一侧面123a互相平行,这对第二侧面123b同样也互相平行。下联管箱12还包括第三和第四矩形分隔板17和18,这些板垂直固定地设置在下联管箱12内部。第三隔板17的纵向长度大于第四隔板18的纵向长度。第三和第四隔板17和18分别平行于一对第一侧面123a和一对第二侧面123b。第三和第四隔板17和18在其纵向长度的中部呈直角相交。因此,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被第三和第四隔板17和18划分为四个相等的第一至第四腔室120a,120b,120c,和120d。第二隔板16(图4左侧)的一半上形成若干第一圆孔16a,例如是3个,以使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00的第2和第3腔室110b和110c中的液体相连通。第三隔板17(图4右侧)的第一一半上形成若干第二圆孔17a,例如是3个,以使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一和第二腔室120a和120b中的液体相连通。第三隔板17(图4左侧)的第二一半上形成若干第3圆孔17b,例如是3个,以使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的第3和第4腔室120c和120d中的液体相连通。在上联管箱11侧面部113的一对第一侧面113a的其中之一上,分别对应于第1和第4腔室110a和110b处形成第一和第二圆形开口21和22。进口管31的一端固定地安装于第一圆形开口21中,使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一腔室110a与汽车空调系统的致冷剂循环回路的外部部件,例如冷凝器(图中未表示),相连通。同样,出口管32的一端固定地安装于第二圆形开口22中,使上联管箱11内部空间110的第4腔室110d与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另一外部部件,例如制冷压缩机(图中未表示),相连通。上下联管箱11和12,管路13第1至第4矩形隔板15-18、进口和出口管31和32均可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它们之间相互连接,例如通过钎焊,在配合表面形成紧固的液封。这个连接工序可在热交换器临时组装工序完成之后进行。见图1和图2,一对矩形侧板30分别设置在靠近管路13的相对的最外侧管排131处。侧板30平行于管路13的管排131。这对侧板30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上联管箱11的侧面部113的一对第二侧面113b的下端部位,例如通过钎焊。这对侧板30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下联管箱12的侧面部123的一对第二侧面123b的上端部位,例如通过钎焊。一般地,热交换器10′组装后,上联管箱11的侧面部113的一对第二侧面113b和下联管箱12的侧面部123的一对第二侧面123b平行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如图2和图4的大箭头″A″所示为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0′的方向。因此,热交换器10′组装后,第2和第4隔板16和18平行于如图2和图4中大箭头″A″所示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下面将依图4详细描述热交换器10′的运行。如实线箭头″D″所示,制冷剂来自制冷回路的外部部件,例如冷凝器(图中未表示),通过进口管31流入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一腔室110a。然后流入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一腔室110a的制冷剂,分散于其间向下流过管路13的第一组管子,这组管子使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1腔室110a与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的第1腔室120a中的液体相连通。流过管路13第一组管子的制冷剂流入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1腔室120a。流入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1腔室120a的制冷剂,然后通过第3隔板17(图4右侧)的第一一半上形成的第二圆孔17a,流入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的第2腔室120b。流入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二腔室120b的制冷剂,然后分散于其间,并向上流过管路13的第二组管子,这组管子使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二腔室110b与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的第二腔室120a中的液体相连通。流过管路13第二组管子的制冷剂流入上联管箱11内部空间110的第二腔室110b。流入上联管箱11内部空间110的第二腔室110b的制冷剂,然后通过第二隔板16(图4左侧)的一半上的第一圆孔16a,流入上联管箱11内部空间110的第3腔室110c。流入上联管箱11内部空间110的第3腔室110c的制冷剂,然后在其间分流,并向下流过管路13的第3组管子,该组管子使上联管箱11的内部空间110的第3腔室110c与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3腔室120c中的液体相连通。流过管路13第三组管子的制冷剂流入下联管箱12内部空间120的第3腔室120c。流入下联管箱12的内部空间120的第3腔室120c的制冷剂,通过第3隔板17(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热交换器包括:一对互相间隔开的联管箱,其中每个联管箱包括一顶端部,一与顶端部间隔开的底端部,和连接顶底端部的侧面部,以使每个联管箱的内部限定一个空间;其中每个联管箱的侧面部包括一第一侧面和一与第一侧面间隔开且与之平行的第二侧面;若 干管路13,使这对联管箱中的液体相连通;固定地设置在至少一个联管箱空间内的平行于每个联管箱侧面部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至少一个分隔部件,使上述至少一个联管箱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其中在两个联管箱之间对应于上述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处, 形成至少一个间隙;并且在上述至少一个间隙内,固定地设置至少一个阻挡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智弘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