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95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换热盘管,其中,散热片组由多个互相平行的散热片组成,各散热片组在通风方向上有一定的间隔,通过传热介质的管子沿通风方向多次穿进这些散热片,这样提高了传热能力和换热效率,并防止凝结水的漂移。(*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在其中强力流动的换热器(例如空调器)内应用的换热盘管。空调器中应用的传统换热盘管的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此盘管21通过将传热介质流过的管子24沿通风方向多次插入多个散热片23而构成,各散热片23互相面对面地平行布置。图上中空箭头A表示通风方向。大型产品(如空气调节装置)中的风速限制在2.5至3.0米/秒,而小型产品(如通风器盘管)的风速限制在1.5至2.0米/秒。其理由是如果风速超过此范围(例如,大型产品达到4.5至5.0米/秒,小型产品达到3.0米/秒),则传热能力下降或空气阻力增加,或者,当进行冷却和除湿操作时,凝结水会经过散热片向下风漂移,使水可能漏到空调器外面。图1所示结构形式的盘管21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况且,风速的限制导致空调器本身尺寸加大,因此提高了成本。当进行加热操作时,如图1所示,除了盘管21外,还必须装上各种各样的加湿器22,如蒸发式、蒸汽式、盘式、喷水式等。但这样的加湿器22很贵,价格上几乎与盘管相等,甚至超过。此外,例如,在蒸发式加湿器的加湿方法中,由于利用水分蒸发再加上与空气接触,表示有多少给加湿器的供水量实际上加到流通空气中的有效给水利用率(=有效加湿量/供水总量)是低的,未被利用于加湿而从加湿器流出的水直接被抛弃掉,这是很不经济的。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高的通风速度下有高的性能且能防止凝结水漂移的换热盘管。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盘管包括多个散热片组,它们沿通风方向以适当间隔排列,每一散热片组有多个面对面地互相平行放置的散热片。多个有传热介质流过的管子在垂直于通风方向的方向上插进这些散热片,而每根管子沿通风方向多次插进散热片。因此,引入盘管的空气与散热片组边缘有多次接触,从而前沿效应增强,使得传热能力及热交换效率提高。热交换产生的凝结水通过各散热片组之间的间隙向下落。因而即使冷却和除湿操作在速度下进行,也能防止凝结水漂移到外面。在这里,当最下风侧的散热片节距(散热片间距)小于迎风侧散热片节距时,对迎风侧有一加压作用。结果,通过盘管的空气不是直接穿过迎风散热片组,而是被扩散而与其充分接触,因此传热效果及热交换效率提高。还有,通过把迎风散热片节距调整到大于一预定值,能防止压力损失。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最下风侧的散热片组起到热交换器和分离器(eliminator)的作用,所以不必单独装一分离器。因此,空调器尺寸缩小、成本下降。而且,由于管中传热介质是从背风侧流到迎风侧,散热片节距较小的下风散热片组中的热交换增强了。如果至少在散热片迎风侧的边缘做成曲折形,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换热效率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还起加湿器作用的换热盘管。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盘管还包括将加湿水输送给沿通风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片组之中的背风侧的散热片组的装置。这样不管风速的高低都可利用盘管本身作为加湿器。因而,可获得高性能多功能的盘管。在供应加湿水的散热片组中,加湿水的水分与通过盘管的空气接触以进行换热,而接受传热介质传热的管子和散热片也与此热量进行交换,使得加湿水可以蒸发。所以,与商用蒸发式加湿器相比,其补给水利用率高,从而节约用水并降低运转费。此外,在加热操作中,被供给加湿用水的散热片组可用作加湿器;而在冷却操作中,此散热片组可用作换热器和分离器。所以,可以不必装这些贵的装备,空调器还能做得更紧凑,降低了成本。管子的截面形状是椭圆形或卵形的,当其长轴方向和通风方向几乎一致时,盘管中的空气阻力可以降低,从而避免提高所需的功率。或者,通过把椭圆或卵形的长轴在安装状态下朝各散热片组之间的间隙向下倾斜,可以使凝结水沿此倾斜方向引导到间隙中。此外,通过对各行、各列、或单根地改变长轴方向,盘管内的湍流使换热效率提高,加湿水的停留时间也延长,这样,补给水利用率提高了。或者,散热片开槽使之成波纹状,不供加湿水的散热片组中槽的方向与通风方向基本上垂直,而供给加湿水的散热片组中槽的方向几乎与通风方向一致或倾斜。结果,在不供加湿水的散热片组中的热交换,和在供加湿水的散热片组中的加湿作用都能完成得最有效。再有,在最下风侧的散热片组中,管子沿与通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贯穿成一列或二列;而当其宽度大于等于其它散热片组中每列所占散热片宽度时,凝结水的漂移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且最下风侧散热片组的热交换能力和加湿能力可进一步提高。从以下结合附图所作详细说明可更加明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特点,其中图1是传统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2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盘管的空调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换热盘管的透视图;图4是图3IV-IV线的纵剖面图;图5是另一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6是图4V-V线的横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5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7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8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9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纵剖面图;图15是对图7的背风部件作更改后的例子的示意图;图16是第10实施例换热盘管的正视图;图17是第11实施例换热盘管的正视图;图18A是第12实施例散热片上开槽形状示意图;图18B是沿图18A的B-B线的剖视图;图19是沿图18A的X-X线所取的散热片剖视图;图20是又一种槽形的示意图;及图21是散热片的另一种开槽的示意图。现在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第1实施例图2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换热盘管的空调器主要部件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该换热盘管的透视图。在图中,中空箭头A表示通风方向。换热盘管包括多个面对面地互相平行的散热片1,U形或其他相似形状的管子2和总管15。管子2沿纵向和横向以多列插入散热片1中,而在传热介质的入口和出口处的总管15与每根管2的两端连通并结合,其中,散热片1的上下端分别由上边框3和下边框4支托(见图4)。图4是沿图3的IV-IV线剖开的第一实施例换热盘管的示意纵剖面图。图6是沿图4的V-V线剖开的侧剖面示意图。此换热盘管被划分为迎风段5(一散热片组)和背风段6(一散热片组),它们中间有一预定间隔L以形成隔断凝结水的间隙7。该间隔L的大小可根据通风速度、除湿量等适当确定,使迎风段5中产生的凝结水不会进入背风段6。例如,可调整到5至20mm,使盘管在通风方向A上不太密。在下边框4的相应于隔断凝结水的间隙7的位置上有一凝结水排放孔8,下边框4下方装一接水盘9。如图4所示,背风段6的细长散热片1上,沿与通风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插入一排(图5中是二排)管子2。为了降低迎风段5内的压力损失,更可靠地引起加压作用,提高热交换能力和换热效率到最佳值,以及可靠地在背风段6收集凝结水,背风段6的散热片节距(散热片间距)E最好尽量小些,例如调整到1.8至2.2mm。迎风段5的散热片节距P应大于等于背风段6的散热片节距E。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好如图6所示为E<P<2E。穿过管子2的传热介质,如冷水或热水,是由与背风段6的侧边连接的总管15供应的,并排放到与迎风段5相连的总管15中,并不断从背风段6流到迎风段5。加湿水供给装置11位于背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在其中强力流动的热交换器所用的换热盘管,包括:多个散热片组,以一定间距沿通风方向布置,每组有多个互相平行安装的散热片;以及穿过上述散热片的管子,传热介质在其中流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惠一清多门
申请(专利权)人: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