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散热管和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806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板式散热管包括一密封容器,它具有相互面对的主表面部分A和主表面部分B,至少一个热传送块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容器内,热传送块既与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连接,又与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连接,芯设置在容器内热传送块的至少一部分上,工作流体密闭在容器内。(*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效冷却像半导体芯片之类电子元件的板式散热管和用于上述板式散热管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如半导体芯片等的电子元件安装在如电子动力设备的电子装置上,当使用时,各种装置如个人电脑等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当电子元件过热时,其效能由此降低,或寿命由此缩短。最近,以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装置愈来愈小型化,因此研制安装在电子装置上的电子元件的冷却技术是重要的技术课题。冷却需要被冷却的电子芯片(下文称为“发热零件”)的方法已知的有,例如空气冷却类型,即冷却方法是借助于装置内安装在电子装置箱体上的风扇来置换空气,以便冷却电子装置,使之防止发热零件的温度过高。这种冷却方法有效冷却电子装置的范围相当大。除了上述空冷类型外,一种有效方法是借助于安装散热翼片或散热器,以便通过翼片或散热器消散热量。还有另一种冷却方法是在散热器或翼片和发热零件之间安装散热管。此外,另一种已知的技术是通过电机驱动风扇将空气送到散热器或翼片,以便获得较高的冷却性能。散热管的机械结构在下面作简要描述。散热管包括一容器,它具有密封中空的部分,即其中的空腔,一种工作流体封装在该容器内。热量通过容纳在容器中空部分的工作流体的形态转换和移动传送。虽然部分热量通过容器的材料被传送,但是与通过容器内工作流体的形态转换和移动传送的热量比较,通过容器传送的热量相对较小。下面简要描述应用中的散热管机械结构。在圆形管式散热管中,发热零件与散热管的一端连接,消散热量的翼片与散热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散热管与发热零件连接的部分(下文称为“热吸收部分”或“热吸收端”),工作流体被通过容器材质沿它的厚度方向传送的热汽化,被汽化的工作流体迅速流到与翼片连接的部分(下文称为“热消散部分”或“热消散端”)。因此在热消散部分中流动的、汽化的工作流体被冷凝并返回到液体状态,而通过汽化的工作流体传送的热量因此从容器内通过翼片消散到散热管的外面。热量从而由热吸收部分传送到热消散部分。为了持续实施上述热量的传送,在热消散端返回到液体状态的工作流体必需流回(循环)到热吸收端。在散热管中应用重力,热吸收端位于热消散端下面(这种形式称之为“底部散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热消散端返回到液体状态的工作流体靠重力循环到热吸收端。但是,在热吸收端位于热消散端上面的情况下(这种形式称之为“上部散热模式”),工作流体到热吸收端的循环不能充分地实施,因此可能发生通常所说的干燥现象。作为散热管的形状,圆形管是其形状的代表。此外,板式散热管近来受到重视。板式散热管可以称之为平面式散热管或平板式散热管。板式散热管由于它的形状,它所具有的优点是,像半导体芯片之类的发热零件可以与板式散热管大面积接触。更特别地,在板式散热管中,发热零件可以与散热管的主要宽表面接触。甚至当应用板式散热管时,其散热管仍然优选地应用底部散热模式,以便维持更可靠的工作流体循环,正如圆形散热管所要求的一样。作为一种应用板式散热管的良好冷却装置,要考虑冷却装置中板式散热管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即散热管的主要表面之一向下,因此发热零件与板式散热管面向下的主要表面接触,而散热器固定在板式散热管面向上的主要表面上。根据上述的冷却装置,散热管下部的主表面成为热吸收端,而固定散热器的散热管上部主表面成为热消散端,因此热板式管是底部散热模式。但是,近来计算机或诸如此类的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尺寸趋小。此外,安装发热零件的各类电子装置从台站类型到轻便类型变化多端。尤其是,小型计算机或诸如此类的设备有时被用在倾斜的状态下。因此,人们期望提供一种板式散热管,这种板式散热管即使应用上部散热模式也能保持非常完好的效能。专利技术摘要本专利技术人已研制出彻底克服上述传统散热管缺点的专利技术。结果发现,当传送热的热传送块设置在容器内相互面对的主表面部分A和主表面部分B之间时,以便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连接到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此外,一芯设置在热传送块的至少一部分上,可以使板式散热管有效地维持板式散热管的冷却效能,即使是应用在上部散热模式中,散热管处于倾斜的状态下。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发现而产生。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紧密密封容器,它包括相互面对的主表面部分A和主表面部分B;至少一个热传送块,它以这种方式设置在上述容器内部,即上述热传送块与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连接;一个芯,它设置在上述容器内部的上述热传送块的至少一部分上;和密闭在上述容器内部的工作流体。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二实施例中,每一上述主表面部分A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包括板材料件。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三实施例中,任一上述主表面部分A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包括至少一个向外伸出上述容器的凸出部分。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四实施例中,多个上述凸出部分具有不同的向外伸出上述容器的长度。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五实施例中,多个上述凸出部分以相同的向外伸出上述容器的长度。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六实施例中,设置上述热传送块以便连接上述至少一个的各凸出部分。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七实施例中,设置上述热传送块以便连接多个上述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八实施例中,上述热传送块包括圆柱形或方柱形热传送块,上述热传送块通过金属焊接与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连接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连接。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九实施例中,上述芯设置在各上述主表面部分A内壁、上述主表面部分B内壁和上述热传送块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上。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实施例中,跨过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上述内壁的整个表面,且跨过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上述内壁的整个表面设置上述芯。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一实施例中,跨过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上述内壁的整个表面,或跨过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上述内壁,且跨过上述热传送块侧壁的整个表面设置上述芯。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二实施例中,上述芯沿通过上述热传送块侧壁的方向延伸到没有配置上述芯的其它主表面部分的内壁,并设置在上述其它主表面部分上。该芯在上述热传送块和上述其它主表面之间部分弯折。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三实施例中,上述芯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它与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和上述热传送块的侧壁的至少一个连接或焊接。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四实施例中,上述芯由上述热传送块的侧表面和上述凸出部分的内壁固定。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五实施例中,发热零件固定在上述凸出部分的外表面,在该凸出部分连接有上述热传送块。在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第十六实施例中,翼片设置在任一上述主表面部分A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上。本专利技术的冷却装置包括设置描述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任一上述板式散热管,以便面对印刷线路板,在该线路板上,至少一个发热零件以这样的方式固定,至少一个上述发热零件与上述主表面的至少一个部分连接,在该部分连接有至少一个上述热传送块。附图的简要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实施例之一的说明图;图2是显示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图3是图2局部放大的说明图。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就是在通常称之为上部散热模式中也保持良好的性能。本专利技术板式散热管包括(1)含有相互面对的主表面部分A(例如,上部表面)和主表面部分B(例如,下部表面)的密封容器,(2)至少一个热传送块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容器内部,即上述热传送块既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板式散热管包括: 具有相互面对的主表面部分A和主表面部分B的密封容器; 至少一个热传送块,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容器内部,即上述热传送块与上述主表面部分A的内壁和上述主表面部分B的内壁连接; 芯设置在上述容器内部的上述热传送块的至少一部分上;和 密闭在上述容器内部的工作流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雅章池田匡视植木达彦尚仁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