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蓄热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772 阅读:3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回转蓄热式空气预热器的模块化热交换筐(40),其具有径向延伸的连杆(52),该连杆位于筐(40)的每一上下边缘且将内端框架(46)和外端框架(48)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杆(52)位于热交换板(14)的侧边缘(30)的内侧,从而板(14)延伸出该连杆(52)。这样减少了筐(40)之间的旁路间隙(36)。(*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回转蓄热式热交换器,更准确地说涉及改进的模块化热交换筐。回转蓄热式热交换器用来从一热的气流,比如烟道气流,到另一冷气流,比如燃烧用空气传递热量。转动体装有大量吸热材料,这些吸热材料首先位于热气流的通道内,在此热量被吸热材料所吸收。当转动体转动时,该吸收了热量的吸收材料进入冷气流的通道,在此热量从吸收材料传递到冷气流上。在典型的回转式热交换器中,比如回转蓄热式空气预热器,圆柱形转动体配置在垂直的中心转动柱上,且被许多从转动柱延伸到转动体的外围边壳体的径向的隔板或隔膜分成多个扇形隔室。这些扇形隔室承载模块化热交换筐,热交换筐包含许多通常由层叠的板状元件组成的吸热材料。转动体被一外壳所包围且该转动体的端部由位于气体入口和出口通道之间的扇形板部分地覆盖,从而将外壳分成热气侧和冷气侧。为了提高运行效率,通常在转动体的端部提供密封件,称为径向的密封件,从而该密封件接近扇形板,而将在转动体的端部处的热气侧和冷气侧之间的气体流动减小到最小。这些密封件通常安装在隔板的边缘。在美国专利US5485877中公开了一种类型的模块化热交换筐,其中转动体构造成用于沿径向的方向通过转动体的侧面装载和取下筐。筐位于并支撑在每一扇区内,从而它们也作为隔板之间的支撑件并用来加固转动体结构同时减少旁路间隙。筐支撑在固定于转动体的每一端部的隔板之间和筐层之间的格子上,且每一转动体扇形部分的角度小于每一筐的角度,从而每一筐的外端可以在内端的接触之前接触隔板。现有技术的筐设计,比如美国专利US5485877中所示,包含一筐外壳框架或结构,用来容纳热交换元件,提供结构强度并提供用于提升该筐的接附点。虽然这些筐式外壳结构对于提升目的来说是有效的,但它们限制了可容纳在该结构内的元件数量。此外,该筐式外壳结构在元件板和转动体结构的隔板之间产生旁路流动间隙。这样对于给定尺寸的空气预热器来说限制了转动体结构的热效率。本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颖结构的模块化热交换筐。在筐每一侧的顶部和底部边缘的外侧在径向上延伸出的普通筐外壳部件被去除而代之以连杆,该连杆将内端和外端框架固定在一起且在热交换板上方或下方径向延伸,并位于热交换板的侧边界的内侧,从而热交换板一直延伸出侧边界,因此减少了旁路间隙并相对于筐的尺寸增加了热交换表面的容量。为了能提升筐,提升点从现有的筐式外壳结构的中心区域移动到筐的内角和外角。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一有根据现有技术的筐式外壳结构的回转蓄热式空气预热筐模块的总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筐模块的一角的更详细的图;图3是穿过示出一部分现有技术筐模块的转动体的一个扇形隔室的一小部分的平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筐模块的总透视图;图5是图4的筐模块的角部的更详细的图;图6是穿过示出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筐模块的转动体的一个扇形隔室的一小部分的平面图。优选实施例描述图1和2示出了一个现有技术的典型的模块化热交换筐10,其包含一个筐式外壳结构12,在其内部是单个的热交换板14。该筐式外壳结构12包含一由内侧角件16、外侧角件18、相应地内外侧横向构件20和22与径向的顶部和底部构件24构成的框架。板14在该框架的内部,如图1和2所示,且由杆件26定位。在热交换板所安装的每一筐的底部有对应的杆件26。延伸过这些筐的顶部的是安装于径向的顶部构件24和杆件26的棒28。该棒28通常与筐的重心竖直对齐且用作筐的提升位置。因为该提升杆安装在上部构件24上,所以上部构件必须是结实的结构件,以便能支撑并提升整个筐的相当大的重量。因此,这些构件24具有相当大的横截面,且尤其是有相当大的垂直高度,在图2中清楚地示出,这些构件24沿板的侧面延伸了相当的距离。在这些图1和2中可看出,在板14的侧边30和由径向的顶部和底部侧构件24的外表面32所限定的筐侧周边之间有一间隙。该间隙可在图3中看出,图3是穿过一转动体的一个扇形隔室的一小部分的平面图,该转动体示出根据美国专利US5485877的一部分现有技术筐模块10的位于转动体隔板34之间的一部分。这些筐模块的尺寸和形状使得扇形的角度小于筐的角度,藉此每一筐的外端在内端的接触之前接触隔板。结果,在侧向构件24和隔板34之间在每一筐的内端有一间隙36。因为侧向构件24在板的外侧,在板14的边缘30和隔板34之间形成的最终间隙38明显大于间隙36。虽然在图1、2和3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筐式外壳结构能容纳热交换板且提供一刚性结构和用于筐提升杆28的接附点,但它限制了可容纳在该筐框架内的板材数量。此外,它产生了一个限制热效率的流通旁路间隙。现在参照图4、5和6,该模块化热交换筐40包含一内侧角件42、外侧角件44、分别为内外侧横向构件46和48形成的框架。这些框架部件都类似于如图1、2和3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筐中的相应框架构件。筐40还有相当于图1中所示杆件26的杆件50。然而,该筐40没有等效于径向的顶部和底部侧面构件24或提升杆28的部件。在图5中更清楚地示出,筐40中的板14的侧边30完全延伸出且现在确定了该筐的侧周边。在这种布置中,代替径向的侧面构件24,现在仅有小杆件52,它基本上与杆件50相同。如图所示,这些杆件52在板14的侧边30的内部。在图6中示出了板14的侧边30和隔板34之间的间隙,且该间隙是距离36而不是在图3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的距离38。因为不再有径向的侧面构件24,所以没有支撑一提升棒比如提升棒28的可比的结构件。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这种用于提升筐的布置转换为位于筐的每一上角处的角件42上的孔54。至于可逆性,孔54还可位于每一下角处。这样形成刚性的提升点且消除了现有技术筐式外壳结构的结构刚性的需要。由于将板层叠入框架内而在板之间产生的压力和在板之间形成的摩擦将保持板的位置并防止它们侧向滑动。对于特定尺寸的转动体来说,这种筐设计增加了传热体积,也减少了可能的流通旁路间隙。最终结果是增加了热性能和对于给定应用有更小、更低廉的空气预热器的可能选择。而且,制造成本低于现有技术设计。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回转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传热元件筐式组件,其包含a)一包括一个内端框架和一个外端框架的筐式框架结构;b)一在所述内端框架和所述外端框架之间的多个相互邻近层叠的热交换板的堆叠结构,所述热交换板的堆叠结构有一上边缘、一下边缘和侧边缘;c)径向延伸的水平连杆,每一连杆在所述内端框架和所述外端框架之间延伸且有一端接附于所述内端框架而另一端接附于所述外端框架,所述连杆延伸过所述堆叠结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并邻近所述侧边缘设置,但在其内部,从而,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侧边缘延伸出所述连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热元件筐式组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连接所述内端框架至所述外端框架的附加杆件,所述附加杆件延伸过所述堆叠结构的上下边缘并位于所述连杆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热元件筐式组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位于所述内端和外端框架的提升点。全文摘要一种用于回转蓄热式空气预热器的模块化热交换筐(40),其具有径向延伸的连杆(52),该连杆位于筐(40)的每一上下边缘且将内端框架(46)和外端框架(48)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杆(52)位于热交换板(14)的侧边缘(30)的内侧,从而板(14)延伸出该连杆(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回转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传热元件筐式组件,其包含:a)一包括一个内端框架和一个外端框架的筐式框架结构;b)一在所述内端框架和所述外端框架之间的多个相互邻近层叠的热交换板的堆叠结构,所述热交换板的堆叠结构有一上边缘、一下边缘和侧边 缘;c)径向延伸的水平连杆,每一连杆在所述内端框架和所述外端框架之间延伸且有一端接附于所述内端框架而另一端接附于所述外端框架,所述连杆延伸过所述堆叠结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并邻近所述侧边缘设置,但在其内部,从而,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侧边缘延伸 出所述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E布洛菲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斯托姆电力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