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由若干层平台构成的停车库,每一层平台设有多个停车位,每一个车位上设有第一纵导轨,其特征在于在相向的两两停车库之间设有井架,井架上通过牵引机构连接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有横移机构,横移机构上设有纵移机构,入库车辆置于纵移机构上。可方便地对入库车辆进行安全、稳定的垂直提升,准确、灵活地水平移动,使车辆的存、取更加精确、快捷,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停车,同时可大大利用现有的空间,实现车辆的立体、自动存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停车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可实现X、Y方向横向移动以及Z方向垂直升降的立体停车设备,属于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比2017年增加2285万辆,增长10.51%。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与停车位的严重不足,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矛盾,尤其在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土地资源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是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战略,由此而产生的立体车库能有效缓解这种矛盾。目前现有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大致有下列九种不同的类别:升降横移类、垂直循环类、水平循环类、多层循环类、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简易升降类以及汽车升降机类,这些不同类型的立体停车库为我国停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这些立体停车库大多存在:结构复杂,维护性、安全性、可靠性差,前期投资大,回收困难,收费高,致使建成后的立体车库大都只作为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停车作用,由此造成我国立体停车库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设备,旨在能够将位于地面的车辆安全地提升到上层平台,再平稳地沿X或Y方向水平移到对应的停车空位上,减少车位占地面积,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数倍停车位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由若干层平台构成的停车库,每一层平台设有多个停车位,每一个车位上设有第一纵导轨,其特征在于在相向的两两停车库之间设有井架,井架上通过牵引机构连接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有横移机构,横移机构上设有纵移机构,入库车辆置于纵移机构上,以便通过牵引机构牵引升降平台提升到有空位的某层停车库,完成Z方向的移动,再通过横移机构横移至对应的空车位上,完成Y方向的移动,最后通过纵移机构将入库车辆送入空车位上,完成X方向的移动。所述井架是由若干立柱和设于若干立柱之间的若干横梁构成的中空框架,并在井架的立柱上设有竖直齿条,该竖直齿条设置在井架前、后侧的至少两根立柱上,以便升降平台在中空框架内上、下移动。所述井架的长度等于两停车库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两停车库宽度、高度等于或大于两停车库高度,以便将入库车辆准确送入车库对应的空车位上。所述升降平台上设有与横移机构相配接的横移导轨,以及与井架上对应的竖直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至少设置四个,并分别与对应的一台第一电机相连,或者通过传动件与第一电机相连,以便在第一电机驱动下使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升降平台平稳地沿井架立柱上、下移动,实现升降平台在Z方向上的升降。所述传动件至少为两根万向轴,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升降平台前、后侧,每一根万向轴两端分别固定有与竖直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中部与第一电机相连,以便在两台第一电机驱动下,使两根万向轴连同四个齿轮同步转动后,沿各自的纵向齿条啮合移动,从而使升降平台实现Z方向的上升或下降。所述牵引机构包括固定在井架前、后侧顶部横梁上的转向轮,转向轮上卷绕钢索或钢链,钢索或钢链的内端固定在升降平台上、外端连接有配重,以便在升降平台上的第一电机驱动下,带动齿轮沿纵向齿条啮合移动时,在钢索或钢链、转向轮、配重的牵引作用下,牵引升降平台在井架上实现Z方向的上升或下降。所述横移机构包括水平板,设置在水平板表面的能与车库平台上的第一纵导轨相配接但不相连的第二纵导轨,和设置在水平板底面的能与升降平台上的横移导轨滚动配接的横移滚轮,该横移滚轮与第二电机驱动的横移滚轮轴相连,以便在电机驱动下,通过横移滚轮轴、横移滚轮带动水平板及其上的纵移小车沿横移导轨往复移动,实现Y方向的水平移动。所述横移机构的横移滚轮对称设置在水平板底面的四个角上,且前、后两个横移滚轮分别与升降平台上的前、后横移导轨相配接,以便沿前、后横移导轨同步完成Y方向的水平移动。所述纵移机构包括与第二纵导轨配接的其上承载有入库车辆的纵向移动小车,该纵向移动小车为常规的自带驱动轮和车轮夹抱机构的导轨穿梭搬运小车,以便通过夹抱机构对入库车辆的车轮进行夹抱并托起后,通过第一、第二纵导轨实现车辆在升降平台、停车位之间的位置交换,即完成X方向的水平移动。所述纵向移动小车为常规的智能AGV小车、导轨穿梭小车。所述井架立柱外侧壁上设有导正滚轮,该导正滚轮固定在支撑架一端,支撑架另一端固定在升降平台上,并随升降平台沿立柱外侧壁垂直滚动,用于减少升降过程中的径向晃动,提高车辆存取的稳定性,同时可防止齿轮与纵向齿条脱离,提高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方便地对入库车辆进行安全、稳定的垂直提升,准确、灵活地水平移动,使车辆的存、取更加精确、快捷,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停车,同时可大大利用现有的空间,实现车辆的立体、自动存取。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图;图2为图1的正面结构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侧面结构图;图5为图3的局部结构图;图6为各个齿轮采用独立电机驱动示意图;图7为图2的A-A视图;图8为图4的C部放大图;图9为图5的侧视图;图10为图4的D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立体停车设备,包括在基础1上建立的由若干层平台构成的停车库3,每一层平台设有多个停车位4,每一个车位4上设有第一纵导轨2,在相向的两两停车库3之间设有井架5,井架5上通过牵引机构连接有升降平台9,升降平台9上设有横移机构8,横移机构8上设有纵移机构7,入库车辆置于纵移机构7上;其中:所述井架5是由若干立柱和设于若干立柱之间的若干横梁构成的中空框架,并在井架5的立柱内侧设有竖直齿条10d,该竖直齿条10d设置在井架5前、后侧的两根立柱内侧,升降平台9在中空框架内上、下移动;所述井架5的长度等于两停车库3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两停车库3的宽度、高度大于两停车库3的高度;所述升降平台9上设有与横移机构8相配接的横移导轨81,以及与井架5立柱上对应的竖直齿条10d相啮合的齿轮10c,该齿轮10c设置四个,分别与对应的一台第一电机10a相连,如图6,以便在四台第一电机10a驱动下使四个齿轮10c转动,进而带动升降平台平稳地沿井架立柱上、下移动,实现升降平台在Z方向上的升降;显然该四个齿轮10c还可通过传动件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传动件至少为两根万向轴10b,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升降平台9前、后侧,每一根万向轴10b两端分别固定有与竖直齿条10d相啮合的齿轮10c、中部与第一电机10a相连,如图5,以便在两台第一电机10a驱动下,使两根万向轴10b连同四个齿轮10c同步转动后,沿各自的竖直齿条10d啮合移动,从而使升降平台实现Z方向的上升或下降;所述牵引机构包括固定在井架5前、后侧顶部横梁上的转向轮5a,转向轮5a上卷绕揉索5b,揉索5b的内端固定在升降平台9上、外端连接有配重5c,该配重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由若干层平台构成的停车库,每一层平台设有多个停车位,每一个车位上设有第一纵导轨,其特征在于在相向的两两停车库之间设有井架,井架上通过牵引机构连接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有横移机构,横移机构上设有纵移机构,入库车辆置于纵移机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由若干层平台构成的停车库,每一层平台设有多个停车位,每一个车位上设有第一纵导轨,其特征在于在相向的两两停车库之间设有井架,井架上通过牵引机构连接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有横移机构,横移机构上设有纵移机构,入库车辆置于纵移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井架是由若干立柱和设于若干立柱之间的若干横梁构成的中空框架,并在井架的立柱上设有竖直齿条,该竖直齿条设置在井架前、后侧的至少两根立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井架的长度等于两停车库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两停车库宽度、高度等于或大于两停车库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平台上设有与横移机构相配接的横移导轨,以及与井架上对应的竖直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至少设置四个,并分别与对应的一台第一电机相连,或者通过传动件与第一电机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至少为两根万向轴,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升降平台前、后侧,每一根万向轴两端分别固定有与竖直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中部与第一电机相连。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雄,朱朝晖,刘卫,张勇,张云,陈猛,陆劲旭,刘大可,艾迎春,封向东,周小东,杨松,侯正权,曾亚平,李光贤,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