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输送构件及蓄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55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5
一种热输送构件(10),具备:袋体(18),将第一片材(20)及第二片材(21)的端缘密封而形成;及工作流体(17),封入于袋体(18)的内部,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进行相变,其中,袋体(18)具有:蒸发部(25),供液相的工作流体(17A)蒸发;及冷凝部(24),供气相的工作流体(17B)冷凝,在袋体(18)的内部形成有二相流路(32),该二相流路供液相的工作流体(17A)和气相的工作流体(17B)以气相和液相的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的状态从蒸发部(25)朝向冷凝部(24)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输送构件及蓄电模块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热输送构件及使用了该热输送构件的蓄电模块。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密封容器的内部具备工作流体的热传导装置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该热传导装置具备供气化后的工作流体滞留的气化滞留部和供工作流体液化的冷凝部。上述的热传导装置以如下的原理进行热传导,即,通过从密封容器的外部施加的热量使工作流体气化,气化后的工作流体向气化滞留部移动,并在冷凝部处被从外部冷却,在密封容器的内壁工作流体的蒸气冷凝成为液状的工作流体,此时,向外部放出由工作流体的相变产生的潜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48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上述的结构,气体的工作流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移动。另一方面,液体的工作流体从温度较低的部分向温度较高的部分移动。这样,气体的工作流体的移动方向和液体的工作流体的移动方向成为相反方向。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密闭容器内工作流体可能难以顺畅地移动。若密闭容器内的工作流体的顺畅的移动被妨碍,则存在热传导装置的热输送效率下降的问题。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基于如上所述情况完成,目的在于提供热输送效率提高了的热输送构件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为热输送构件,具备:袋体,将片材的端缘密封而形成;及工作流体,封入于所述袋体的内部,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进行相变,其中,所述袋体具有:蒸发部,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及冷凝部,供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在所述袋体的内部形成有二相流路,该二相流路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和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以气相和液相的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的状态从所述蒸发部朝向所述冷凝部移动。从袋体的外部传导至蒸发部的热量经由片材而向液相的工作流体传导。由此工作流体气化,产生气相的工作流体。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液体的工作流体中使气泡产生。成为气泡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和液相的工作流体以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的状态经过二相流路而从蒸发部朝向冷凝部移动。移动至冷凝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冷凝部冷凝而向液相的工作流体相变。在从气相向液相的相变时,放出潜热。该潜热经由片材向袋体的外部扩散。由此,能够使热量从蒸发部向冷凝部移动。如上所述,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从蒸发部朝向冷凝部移动时,液相的工作流体也跟随而成为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由此,通过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使液相的工作流体也能够从蒸发部朝向冷凝部移动。于是,在冷凝部中,存在通过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形成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和经过二相流路并跟随气相的工作流体而移动了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由此,冷凝部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与未设置二相流路的情况相比变大。结果,由于能够增大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冷凝部朝向蒸发部移动时的压力,因此能够抵抗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而将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冷凝部朝向蒸发部推出。由此,由于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冷凝部朝向蒸发部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使热输送构件的热输送效率提高。作为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优选在所述袋体的内部形成有液相流路,该液相流路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冷凝部朝向所述蒸发部移动。根据上述的结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过二相流路而从蒸发部朝向冷凝部移动,液相的工作流体经过液相流路而从冷凝部朝向蒸发部移动。由此,抑制了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移动被气相的工作流体妨碍,并且抑制了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移动被液相的工作流体妨碍。结果,能够在袋体的内部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及气相的工作流体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使热输送构件的热输送效率提高。优选所述液相流路在所述袋体的靠端缘的位置从所述蒸发部朝向所述冷凝部延伸。在袋体的靠端缘的位置处,热量也从袋体的端缘部分向外部移动。因此,袋体的靠端缘的位置的温度比袋体的中央附近的温度低。这样,通过在袋体中的温度较低的靠端缘的位置设置液相流路,能够抑制在液相流路内工作流体蒸发而变为气相。结果,能够抑制因气相的工作流体而妨碍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移动,因此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顺畅地移动。由此,能够使热输送构件的热输送效率提高。优选在所述袋体的内部配置有介入物,通过所述袋体与所述介入物之间的空间,形成从所述蒸发部朝向所述冷凝部延伸的所述二相流路。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袋体的内部配置介入物这样的简易的方法,能够在袋体的内部形成二相流路。优选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的体积相对于从所述袋体的内容积减去所述介入物的体积后的空间体积的比例为50%以上。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二相流路中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和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气液二相的段塞流可靠地产生。优选所述介入物为无纺布,该无纺布包含与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具有亲和性的纤维。根据上述的结构,液相的工作流体由于与构成介入物的纤维具有亲和性,因此通过毛细管现象浸透到介入物。由此,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在介入物中移动。结果,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冷凝部向蒸发部移动的路径增加,因此能够使袋体的内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增加。由此,由于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使热输送构件的热输送效率提高。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模块具备上述的热输送构件及与所述热输送构件以传热的方式接触的蓄电元件。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由蓄电元件产生的热量高效地移动,并且能够使热量相对于蓄电元件高效地传递。由此能够使蓄电模块的性能提高。专利技术效果根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使热输送构件的热输送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蓄电模块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将第一片材取下后的状态的热输送构件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袋体的内部的段塞流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热输送构件的第一片材取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4对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热输送构件10适用于蓄电模块11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蓄电模块11例如搭载于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而对电动机等负载(未图示)供给电力。虽然蓄电模块11可以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但是以下,以X方向为左方,以Y方向为前方,以Z方向为上方进行说明。另外,存在对于多个同一构件仅对一个构件附以标号,对其他的构件省略标号的情况。(蓄电模块11)图1及如图2所示,蓄电模块11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蓄电元件12、重叠于各蓄电元件12并对蓄电元件12进行冷却的多个热输送构件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及重叠于各热输送构件10与各蓄电元件12之间而传导热输送构件10及蓄电元件12的热量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传热板13。(蓄电元件12)对于蓄电元件12,在一对电池用层叠片14之间夹着未图示的蓄电单元并通过热熔接等公知的方法将电池用层叠片14的侧缘液密接合而形成。如图1所示,从蓄电元件12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输送构件,具备:/n袋体,将片材的端缘密封而形成;及/n工作流体,封入于所述袋体的内部,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进行相变;/n其中,/n所述袋体具有:蒸发部,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及冷凝部,供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n在所述袋体的内部形成有二相流路,该二相流路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和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以气相和液相的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的状态从所述蒸发部朝向所述冷凝部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01 JP 2017-2315051.一种热输送构件,具备:
袋体,将片材的端缘密封而形成;及
工作流体,封入于所述袋体的内部,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进行相变;
其中,
所述袋体具有:蒸发部,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及冷凝部,供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
在所述袋体的内部形成有二相流路,该二相流路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和气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以气相和液相的气液二相的段塞流的状态从所述蒸发部朝向所述冷凝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构件,其中,
在所述袋体的内部形成有液相流路,该液相流路供液体状态的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冷凝部朝向所述蒸发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输送构件,其中,
所述液相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木秀幸平井宏树东小园诚平光宏臣细江晃久广濑义幸永渊昭弘竹山知阳小林英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