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前壳体,主壳体的顶部设有轴孔,前壳体底部的中部设有输出轴孔,前壳体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处均设有螺纹孔,主壳体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消音块,两个减震消音块由底座、钢柱、橡胶块和定位栓,两个底座的底部与前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底座的顶部与刚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钢柱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与四个橡胶块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定位栓贯穿底座上表面的一侧与前壳体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减震降噪块的设置,振动通过较细的钢柱传导时,由于受到钢柱内腔的橡胶块阻碍,从而被迫改变振幅,使振动得到减缓和抵消,提高了减震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
本技术涉及减震降噪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
技术介绍
变速器是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机械设备,如在金属切削机床和运输设备以及工程机械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速器也朝着高效率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变速器在生产使用中经常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振动和噪音中,不仅会产生听觉疲劳、身心疲惫、严重的还会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产生。壳体使变速器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改善壳体是减震降噪的最有效且最方便的一种方法,现如今变速器壳体通过单一的加入减震板的设计不能够有效的减震降噪,还是会出现浑厚的噪音,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前壳体,所述主壳体的顶部设有轴孔,所述前壳体底部的中部设有输出轴孔,所述前壳体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处均设有螺纹孔,所述主壳体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消音块,两个所述减震消音块由底座、钢柱、橡胶块和定位栓组成,两个所述底座的底部与前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座的顶部与钢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柱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与四个橡胶块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定位栓的一端贯穿底座上表面的一侧与前壳体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阻尼层,所述阻尼层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约束层。<br>优选的,所述主壳体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一消音层和第一钢层,所述第一减震板的两侧均与第一消音层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消音层的另一侧与第一钢层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前壳体包括第二减震板、第二消音层和第二钢层,所述第二减震板的两侧均与第二消音层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消音层的另一侧与第二钢层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前壳体底部的两侧设有定位销,两个所述定位销贯穿前壳体与主壳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呈曲面形状。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利用减震降噪块,振动通过较细的钢柱传导时,由于受到钢柱内腔的橡胶块阻碍,从而被迫改变振幅,使振动得到减缓和抵消,提高了减震降噪的效果。2、本技术利用阻尼层、约束层和减震板,在主壳体内腔设有阻尼层和约束层,形成约束阻尼结构,降低振动的振幅,同时不同位置采用不同但效果最好的减震板,增强减震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主壳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前壳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壳体;2、前壳体;3、轴孔;4、输出轴孔;5、减震消音块;501、底座;502、钢柱;503、橡胶块;504、定位栓;6、阻尼层;7、约束层;8、第一减震板;9、第一消音层;10、第一钢层;11、第二减震板;12、第二消音层;13、第二钢层;14、定位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包括主壳体1和前壳体2,主壳体1的顶部设有轴孔3,前壳体2底部的中部设有输出轴孔4,前壳体2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处均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定位栓504螺纹连接,主壳体1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消音块5,减震消音块5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两个减震消音块5由底座501、钢柱502、橡胶块503和定位栓504组成,两个底座501的底部与前壳体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底座501即钢柱502的放置座,两个底座501的顶部与钢柱5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钢柱502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与四个橡胶块503的一端固定连接,振动通过较细的钢柱502传导时,由于受到钢柱502内腔的橡胶块503阻碍,从而被迫改变振幅,使振动得到减缓和抵消,提高了减震降噪的效果,两个定位栓504的一端贯穿底座501上表面的一侧与前壳体2螺纹连接。主壳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阻尼层6,阻尼层6由丁基、丙烯酸酯、聚硫、丁腈和硅橡胶、聚氨酯、聚氯乙烯和环氧树脂混合组成,阻尼层6起到的作用是减弱沿结构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减小主壳体1的共振频率,减弱主壳体1的自由振动或冲击振动等,阻尼层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约束层7,约束层7为金属板。主壳体1包括第一减震板8、第一消音层9和第一钢层10,第一减震板8的两侧均与第一消音层9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减震板8与主壳体1相对应且为主壳体1处较好的减震材料,第一消音层9起消音降低噪音的作用,两个第一消音层9的另一侧与第一钢层10固定连接。前壳体2包括第二减震板11、第二消音层12和第二钢层13,第二减震板11的两侧均与第二消音层1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减震板11与前壳体2相对应且为前壳体2处较好的减震材料,第二消音层12起消音降低噪音的作用,两个第二消音层12的另一侧与第二钢层13固定连接。前壳体2底部的两侧设有定位销14,两个定位销14贯穿前壳体2与主壳体1固定连接,定位销14将主壳体1和前壳体2连接并固定。主壳体1的内腔呈曲面形状,主壳体1内部采用大圆角过渡的设计和内腔尽量做成曲面形状,可以很好地降低振动的幅度。本实用工作原理:本变速器壳体同时采用四种减震降噪的方法来提高壳体对减震降噪的效果,主壳体1的两侧设有的减震消音块5,振动通过较细的钢柱502传导时,由于受到钢柱502内腔的橡胶块503阻碍,从而被迫改变振幅,使振动得到减缓和抵消,主壳体1的内腔设有阻尼层6和约束层7,形成约束阻尼结构,降低振动的振幅,主壳体1和前壳体2分别采用第一减震板8和第二减震板11,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但效果最好的减震板,增强减震效果,同时主壳体1的内腔呈曲面状,主壳体1和前壳体2通过定位栓504和定位销14进行固定。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包括主壳体(1)和前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的顶部设有轴孔(3),所述前壳体(2)底部的中部设有输出轴孔(4),所述前壳体(2)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处均设有螺纹孔,所述主壳体(1)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消音块(5),两个所述减震消音块(5)由底座(501)、钢柱(502)、橡胶块(503)和定位栓(504)组成,两个所述底座(501)的底部与前壳体(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座(501)的顶部与钢柱(5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柱(502)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与四个橡胶块(503)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定位栓(504)的一端贯穿底座(501)上表面的一侧与前壳体(2)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包括主壳体(1)和前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的顶部设有轴孔(3),所述前壳体(2)底部的中部设有输出轴孔(4),所述前壳体(2)上表面的两侧边缘处均设有螺纹孔,所述主壳体(1)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消音块(5),两个所述减震消音块(5)由底座(501)、钢柱(502)、橡胶块(503)和定位栓(504)组成,两个所述底座(501)的底部与前壳体(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座(501)的顶部与钢柱(5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柱(502)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与四个橡胶块(503)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定位栓(504)的一端贯穿底座(501)上表面的一侧与前壳体(2)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降噪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阻尼层(6),所述阻尼层(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约束层(7)。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发武,董永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綦齿高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