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在壳体的上端设装有进水管道的上盖、下盖设装有出水管道的下盖,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端伸入壳体内的进汽管道、另一侧设有出汽管道,在壳体内设有雾化机构和阻流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不易腐蚀、寿命长、易维护、通过配水板产生的水滴细流,直接与余汽接触换热,热交换效率高,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得以提高。(*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余热余汽回收装置。目前,在化工、冶炼、火力发电等行业中根据其不同的工艺要求,都不可避免的要排出一定数量的水蒸汽,为了利用所排出的水蒸汽的热量,以往均采用表面式余热冷却器,但因其管路系统结构复杂、易腐蚀、寿命短、通过管壁传热热力交换效率低、维护费用高、运行维护困难而废弃使用,造成热量的损失,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没有易腐蚀件,热交换效率高的余热余汽回收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在壳体的上端设装有进水管道的上盖、下端设装有出水管道的下盖,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端伸入壳体内的进汽管道、另一侧设有出汽管道,在壳体内设有雾化机构和阻流机构。本技术的雾化机构为设置在壳体内壳体上端与上盖之间的板状体上加工或制作有通水孔。本技术的阻流机构为设置在壳体内出气管出口处的板状体上加工或制作有通气孔。本技术的进汽管伸入壳体内一侧的轴向加工或制作有出汽槽孔。本技术的雾化机构的板状体上的通水孔的孔径为1~50mm,一相通水孔与相邻一排通水孔交错排列。本技术的阻流机构的板状体上的通汽孔的孔径为20~300mm。本技术的进汽管道的出汽槽形通孔为在进汽管的轴向上加工或制作有可等分圆周的2~8道出气槽孔,出气槽形通孔的孔径为100~800mm。本技术结构简单、不易腐蚀、寿命长、易维护、通过配水板产生的水滴细流,直接与余汽接触换热,热交换效率高,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得以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中进气管5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B-B剖面图。图5是图1中配水板4的剖面图。图6是图1中配水板4的俯视图。设计人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在图1~6中,本实施例由壳体1、上盖2、进水管3、配水板4、进汽管5、下盖6、出水管7、导流隔板8、出气管9联接构成。在图1中,壳体1与上盖2、下盖6之间通过螺纹紧固联接件联接,在上盖2上焊接联接有进水管3,下盖6上焊接联接有出水管7,壳体1与上盖2之间安装有配水板4,配水板4是雾化机构的一个实施例,配水板4上加工有通水孔1`,通水孔1`的孔径为1mm,一排通水孔1`与相邻一排通水孔1`交错排列。导流隔板8为本实施例的阻流机构,在导流隔板8上加工有孔径为20mm的通气孔,导流隔板8的两侧与壳体1内壁通过螺纹紧固联接件联接,导流隔板8用于限制蒸汽流动,使冷水与高温蒸汽充分进行热交换。进汽管5的一端伸入壳体1内,进汽管5伸入壳体1内的一侧轴向加工有2道出汽槽形通孔3`,出汽槽形通孔3`的孔径为100mm,出汽槽形通孔3`可使得蒸汽在壳体1内向四周喷出,与冷水充分进行热交换。设计人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水孔1`的孔径为50mm,通汽孔2`的孔径为300mm,进汽管5的轴向上加工有8道出汽槽形通孔3`,出汽槽形通孔3`的孔径为800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第一个实施例完全相同。设计人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水孔1`的孔径为30mm,通汽孔2`的孔径为150mm,进汽管5的轴向上加工有5道出汽槽形通孔3`,出汽槽形通孔3`的孔径为400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第一个实施例完全相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热蒸汽经进汽管5上的出汽槽孔3`进入该装置,冷水经进水管3进入,从配水板4上成水滴细流下落,直接和高温蒸汽混合进行热交换,进入该装置的水蒸汽由于热量被冷却水带走温度降低形成凝结水,落到该装置的底部,由出水管7排出,未凝结的低温混合气体,经导流隔板9从排气管道10排向大气,从而实现了余热余汽回收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上端设装有进水管的上盖、下端设装有出水管道的下盖,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端伸入壳体内的进汽管道、另一侧设有出气管道,在壳体内设有雾化机构和阻机构。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雾化机构为设置在壳体内壳体上端与上盖之间的板状体上加工或制作有通水孔;所说的阻流机构为设置在壳体内出气管出口处的板状体上加工或制作有通气孔;所说的进汽管伸入壳体内一侧的轴向加工或制作有出汽槽孔。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雾化机构的板状体上的通水孔的孔径为1~50mm,一排通水孔与相邻一排通水孔交错排列。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阻流机构的板状体上的通汽孔的孔径为20~300mm。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进汽管道的出汽槽形通孔为在进汽管的轴向上加工或制作有可等分圆周的2~8道孔径为100~800mm的出气槽形通孔。专利摘要一种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在壳体的上端设装有进水管道的上盖、下端设装有出水管道的下盖,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端伸入壳体内的进汽管道、另一侧设有出汽管道,在壳体内设有雾化机构和阻流机构。本技术结构简单、不易腐蚀、寿命长、易维护、通过配水板产生的水滴细流,直接与余汽接触换热,热交换效率高,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得以提高。文档编号F28C1/00GK2467991SQ0121305公开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8日专利技术者魏娟, 贾玉堂, 周树鑫, 潘思安 申请人:陕西盈海经贸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余热余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的上端设装有进水管[3]的上盖[2]、下端设装有出水管道[7]的下盖[6],在壳体[1]的一侧设有一端伸入壳体[1]内的进汽管道[5]、另一侧设有出气管道[9],在壳体[1]内设有雾化机构和阻流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娟,贾玉堂,周树鑫,潘思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盈海经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