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808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包括组成模具结构的上底板、热流道模块、上模、下模、方铁和下底板,所述热流道模块位于所述上底板与所述上模之间,所述方铁位于所述下模和所述下底板之间,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贴合,且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的贴合处设置有快拆模芯,所述热流道模块内设置有向所述快拆模芯内部注料的注料道。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快拆模芯,无需在上模和下模上加工型腔和流道结构,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通过缩减流道的路径,减少了注塑完成后流道内部的余料量,从而降低了注塑加工的成本;通过拆卸快拆模芯和内芯即可对对应的部分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模具的维修效率,节省维修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
本技术涉及Cable模具
,具体涉及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Cable模具结构为,上模和下模对接形成型腔,组成型腔的结构均成型在上模和下模上,因此模具的加工成本较高;且需要经模条向型腔内部注料,导致原料的输送路径较长,在注塑完成后流道内残存有大量的原料,增加了生产成本;在模具故障需要维修时,需将整个上模或下模拆下,维修时间1-2天,浪费了大量的维修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模芯,缩短了流道路径,减少了原料浪费,且降低了加工成本,且方便更换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包括组成模具结构的上底板、热流道模块、上模、下模、方铁和下底板,所述热流道模块位于所述上底板与所述上模之间,所述方铁位于所述下模和所述下底板之间,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贴合,且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的贴合处设置有快拆模芯,所述热流道模块内设置有向所述快拆模芯内部注料的注料道;所述快拆模芯包括分别嵌入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内的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所述第一芯体和所述第二芯体相互贴合,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四个内芯,该内芯内部成型有型腔,所述第一芯体和所述第二芯体上成型有连接所述注料道并连通型腔的省料流道。作为优选,所述内芯包括第一芯块、第二芯块、过渡块和芯座,所述第一芯块与所述第二芯块相互贴合并与所述过渡块卡接配合,所述第一芯块与第二芯块相互贴合后形成型腔,所述过渡块与所述芯座卡接配合;所述第一芯块和第二芯块底部均成型有定位槽,所述过渡块包括两个相互贴合的块体,两个所述块体顶部各设置有一个配合定位槽的卡块,所述芯座由两个相互贴合的座体组成,且该芯座顶部中间成型有卡槽,所述过渡块底部卡入所述卡槽内。作为优选,所述省料流道包括由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贴合面的一级流道槽相互对接而成的一级流道,和两块所述过渡块贴合面的二级流道槽相互贴合而成的二级流道;所述一级流道一端连接注料道另一端连接所述二级流道,所述二级流道另一端连通所述型腔,且二级流道与型腔之间采用锥形通道过渡,所述锥形通道的小口端连接所述型腔。作为优选,所述内芯插入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内部后,两端面分别于所述第一芯体和所述第二芯体的相向面平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之间设置有模条,所述模条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内。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快拆模芯,无需在上模和下模上加工型腔和流道结构,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2、通过缩减流道的路径,减少了注塑完成后流道内部的余料量,从而降低了注塑加工的成本;3、通过拆卸快拆模芯和内芯即可对对应的部分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模具的维修效率,节省维修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快拆模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内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上底板;2、热流道模块;3、上模;4、下模;5、方铁;6、下底板;7、快拆模芯;71、第一芯体;72、模条;73、第二芯体;74、内芯;74a、芯座;74b、过渡块;74c、第二芯块;74d、第一芯块;75、省料流道;8、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包括组成模具结构的上底板1、热流道模块2、上模3、下模4、方铁5和下底板6,热流道模块2位于上底板1与上模3之间,方铁5位于下模4和下底板6之间,上模3和下模4贴合,且上模3和下模4的贴合处设置有快拆模芯7,热流道模块2内设置有向快拆模芯7内部注料的注料道;快拆模芯7包括分别嵌入上模3和下模4内的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相互贴合,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四个内芯74,该内芯74内部成型工件8的有型腔,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上成型有连接注料道并连通型腔的省料流道75,原料经注料道进入省料流道75内后,直接进入型腔内,完成注塑操作,通过将注料道设置于热流道模块2内部,减少了物料在省料流道75内部的路径,从而能够减少注塑完成后省料流道75内部的余料量,减少物料损耗。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内芯74包括第一芯块74d、第二芯块74c、过渡块74b和芯座74a,第一芯块74d与第二芯块74c相互贴合并与过渡块74b卡接配合,第一芯块74d与第二芯块74c相互贴合后形成型腔,过渡块74b与芯座74a卡接配合;第一芯块74d和第二芯块74c底部均成型有定位槽,过渡块74b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过渡块和第二过渡块,第一过渡块与第一芯块卡接配合,第二芯块与第二芯块卡接配合,第一过渡块和第二过渡块上各设置有一个配合定位槽的卡块,芯座74a由相互贴合的第一芯座和第二芯座组成,且该芯座74a顶部中间成型有卡槽,过渡块74b底部卡入卡槽内,其中第一过渡块与第一芯座相接,第二过渡块与第二芯座相接;省料流道75包括由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贴合面的一级流道槽相互对接而成的一级流道,和两块过渡块74b贴合面的二级流道槽相互贴合而成的二级流道;一级流道一端连接注料道另一端连接二级流道,二级流道另一端连通型腔,且二级流道与型腔之间采用锥形通道过渡,锥形通道的小口端连接型腔;内芯74插入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内部后,两端面分别于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的相向面平齐,在内芯74安装后的第一芯体71背向第二芯体73的表面成型有连接注料道并连通一级流道的注料槽,热流道模块2上设置有插入该注料槽的主料头;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之间设置有模条72,模条72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内。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快拆模芯7,无需在上模3和下模4上加工型腔和流道结构,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通过缩减流道的路径,减少了注塑完成后流道内部的余料量,从而降低了注塑加工的成本;通过拆卸快拆模芯7和内芯74即可对对应的部分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模具的维修效率,节省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组成模具结构的上底板(1)、热流道模块(2)、上模(3)、下模(4)、方铁(5)和下底板(6),所述热流道模块(2)位于所述上底板(1)与所述上模(3)之间,所述方铁(5)位于所述下模(4)和所述下底板(6)之间,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贴合,且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的贴合处设置有快拆模芯(7),所述热流道模块(2)内设置有向所述快拆模芯(7)内部注料的注料道;/n所述快拆模芯(7)包括分别嵌入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内的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所述第一芯体(71)和所述第二芯体(73)相互贴合,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四个内芯(74),该内芯(74)内部成型有型腔,所述第一芯体(71)和所述第二芯体(73)上成型有连接所述注料道并连通型腔的省料流道(7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组成模具结构的上底板(1)、热流道模块(2)、上模(3)、下模(4)、方铁(5)和下底板(6),所述热流道模块(2)位于所述上底板(1)与所述上模(3)之间,所述方铁(5)位于所述下模(4)和所述下底板(6)之间,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贴合,且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的贴合处设置有快拆模芯(7),所述热流道模块(2)内设置有向所述快拆模芯(7)内部注料的注料道;
所述快拆模芯(7)包括分别嵌入所述上模(3)和所述下模(4)内的第一芯体(71)和第二芯体(73),所述第一芯体(71)和所述第二芯体(73)相互贴合,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四个内芯(74),该内芯(74)内部成型有型腔,所述第一芯体(71)和所述第二芯体(73)上成型有连接所述注料道并连通型腔的省料流道(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出四热流道快速组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74)包括第一芯块(74d)、第二芯块(74c)、过渡块(74b)和芯座(74a),所述第一芯块(74d)与所述第二芯块(74c)相互贴合并与所述过渡块(74b)卡接配合,所述第一芯块(74d)与第二芯块(74c)相互贴合后形成型腔,所述过渡块(74b)与所述芯座(74a)卡接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鲁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本林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