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468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切割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该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包括支架、第一辊筒、第二辊筒、驱动组件与调节装置;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上;且第一辊筒设置在第二辊筒的上方、第一辊筒可相对于第二辊筒运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具有供水管进入的进料空隙;驱动组件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转动,以使位于进料空隙的水管进料;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辊筒相对于第二辊筒的位置,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根据水管的直径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方便不同管径的水管进行切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切割机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产水管时,水管先由挤出机挤出,然后进行冷却,冷却后需要对挤出机挤出的水管进行切割,以使水管达到所需长度,在切割水管时,普遍使用切割机进行切割。切割机具有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具有进料空隙,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转动,在将水管行进料时,需要将水管伸入进料空隙,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在转动时,二者与水管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水管运动,使水管进料。但是上述切割机只能切割一种型号的水管,当水管的管径过小时,水管与两个辊筒之间没有摩擦力,无法进料,当水管的管径过大时,水管无法从进料空隙中进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主要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切割机无法对不同管径的水管进行进料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包括支架、第一辊筒、第二辊筒、驱动组件与调节装置;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上;且第一辊筒设置在第二辊筒的上方、第一辊筒可相对于第二辊筒运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具有供水管进入的进料空隙;驱动组件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转动,以使位于进料空隙的水管进料;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辊筒相对于第二辊筒的位置,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料时,将水管放入进料空隙,使水管同时和第一辊筒、第二辊筒抵触,此时驱动组件同时驱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转动,以将水管运输至切割处。当水管的批次变化时,水管的管径发生变化,此时可以利用调节装置调节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的位置,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使进料空隙的大小与所要进料的水管的管径大小相同。然后再次进行进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定位板、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传动轴;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一锥齿轮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第二锥齿轮用于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第二锥齿轮设置在传动轴的一端;第三锥齿轮可滑动地设置在传动轴上,第三锥齿轮设置有键,传动轴侧壁设置有键槽,键用于与键槽插接,且键可相对于键槽运动;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啮合;第四锥齿轮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平行,传动轴与第一转轴垂直,第一转轴与第一辊筒的轴线平行;定位板设置在支架上,且第三锥齿轮与定位板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辊筒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转动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三锥齿轮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以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带动第二辊筒转动,且第二辊筒转动的方向与第一转轴转动方向相反。当第一辊筒位置变化时,第一辊筒带动第一锥齿轮、第一转轴、电机、第二锥齿轮与传动轴沿传动轴的轴向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三锥齿轮在套筒的作用下保持与支架不发生移动,同时第三锥齿轮相对于传动轴沿键槽的长度方向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在第一辊筒远离或靠近第二辊筒时,电机仍然可以驱动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运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调节机构包括丝杆、限位件与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辊筒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丝杆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限位件的一端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限位件的另一端与支架连接,限位件可伸缩,限位件的伸缩方向与丝杆的轴向相同;丝杆的一端与支架转动连接,丝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丝杆的自由端时,丝杆转动带动第一连接件运动,第一连接件在限位件的限位下,沿限位件的伸缩方向,也就是丝杆的轴向运动。以带动小于第一连接件相连的第一辊筒沿丝杆的轴向运动,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限位件包括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套筒,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套筒插接,且第一导向杆可沿第一套筒的轴向运动;第一导向杆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套筒远离第一导向杆的一端与支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通过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套筒的设置实现伸缩的功能,当第一连接件运动时,第一导向杆相对于第一套筒伸缩,以防止第一连接件随丝杆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辊筒转动连接;第一套筒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支架连接;所述定位板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第二连接件后,可以保证了第一辊筒在运动的过程中相对于第二辊筒来说水平方向没有发生运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第二套筒与第二导向杆;第二套筒设置在第二连接件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第二导向杆设置在第一连接件远离第一导向杆的一端;第二导向杆用于与第二套筒插接,且第二导向杆可相对于第二套筒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套筒与第二导向杆的设置可以使第一辊筒在相对于第二辊筒运动的过程中较为平稳,使第一辊筒的受力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与第一辊筒的远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连接件与第二辊筒的远离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杆与第四导向杆;第四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套筒与第四套筒;第三导向杆用于与第三套筒插接,且第三导向杆可相对于第三套筒运动;第四导向杆用于与第四套筒插接,且第四导向杆可相对于第四套筒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的设置,可以第一辊筒在相对于第二辊筒运动的过程中较为平稳,使第一辊筒的受力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连接片,连接片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件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片的设置可以对第三连接件提供支撑力,使第一辊筒的两端均有支撑力,防止进料缝隙由于第一辊筒的重力变小,也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辊筒因为受力不均导致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固定螺栓;连接片设置有条形通槽,条形通槽的长度方向与丝杆的轴向相同;第四连接件设置有螺纹孔,固定螺栓用于穿过条形通槽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片与第四连接件连接时,通过固定螺栓与条形通槽的不同位置连接,以调整连接片与第四连接件的连接位置,来适应不同位置的第一辊筒,可以使第一辊筒无论转动至何位置,均可以使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连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连接片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与第三连接件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较为稳定,而且可以保证第三连接件与连接片不发生相对位移。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调节装置调节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之间的位置,来调节进料空隙的大小,使进料空隙的大小与所进料的水管的管径大小相同。2.驱动组件可以在驱动第一辊筒相对靠近或背离第二辊筒运动的同时,保持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相对转动以对水管进行进料。3.连接片的设置可以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第一辊筒(2)、第二辊筒(3)、驱动组件(4)与调节装置(5);/n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1)上;且第一辊筒(2)设置在第二辊筒(3)的上方、第一辊筒(2)可相对于第二辊筒(3)运动,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之间具有供水管进入的进料空隙(6);/n驱动组件(4)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相对转动,以使位于进料空隙(6)的水管进料;/n调节装置(5)用于调节第一辊筒(2)相对于第二辊筒(3)的位置,以调节进料空隙(6)的大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第一辊筒(2)、第二辊筒(3)、驱动组件(4)与调节装置(5);
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1)上;且第一辊筒(2)设置在第二辊筒(3)的上方、第一辊筒(2)可相对于第二辊筒(3)运动,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之间具有供水管进入的进料空隙(6);
驱动组件(4)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辊筒(2)与第二辊筒(3)相对转动,以使位于进料空隙(6)的水管进料;
调节装置(5)用于调节第一辊筒(2)相对于第二辊筒(3)的位置,以调节进料空隙(6)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4)包括电机(41)、第一锥齿轮(42)、第二锥齿轮(43)、第三锥齿轮(44)、第四锥齿轮(45)、定位板(46)、第一转轴(47)、第二转轴(48)与传动轴(49);
电机(41)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47)连接;
第一锥齿轮(42)设置在第一转轴(47)上;
第二锥齿轮(43)用于与第一锥齿轮(42)啮合;
第二锥齿轮(43)设置在传动轴(49)的一端;
第三锥齿轮(44)可滑动地设置在传动轴(49)上,第三锥齿轮(44)设置有键(441),传动轴(49)侧壁设置有键槽(491),键(441)用于与键槽(491)插接,且键(441)可相对于键槽(491)运动;
第四锥齿轮(45)与第三锥齿轮(44)啮合;
第四锥齿轮(45)设置在第二转轴(48)上;
第一转轴(47)与第二转轴(48)平行,传动轴(49)与第一转轴(47)垂直,第一转轴(47)与第一辊筒(2)的轴线平行;
定位板(46)设置在支架(1)上,且第三锥齿轮(44)与定位板(46)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机构包括丝杆(51)、限位件(52)与第一连接件(21);
第一连接件(21)与第一辊筒(2)转动连接;
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323),丝杆(51)与螺纹孔(323)螺纹连接;
限位件(52)的一端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限位件(52)的另一端与支架(1)连接,限位件(52)可伸缩,限位件(52)的伸缩方向与丝杆(51)的轴向相同;
丝杆(51)的一端与支架(1)转动连接,丝杆(5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机间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限位件(52)包括第一导向杆(211)与第一套筒(311),第一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旭龙吴斌勇何峰余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凯菲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