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蓄热体,它涉及一种用于工业炉蓄热式燃烧器上的陶瓷蓄热体。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进而提供了一种换热性能优良、流动阻力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蓄热体通道相互贯通的新型陶瓷蓄热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陶瓷基体(3)上开有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道(2)贯通,形成若干个左右通道(5);所述陶瓷基体可以为正方形体或长方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换热性能优良、流动阻力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蓄热体通道相互贯通,适用于各种工业炉上的蓄热式燃烧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热体,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工业炉蓄热式燃烧器上 的陶瓷蓄热体。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蓄热体主要有陶瓷蓄热球和蜂窝蓄热体,其中蜂窝 蓄热体主要有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格孔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陶瓷球蓄 热体间空隙通道不规则,长时间使用后易粘渣,导致流动阻力大,降低了烟气 余热的回收效率,同时,由于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小,增大了蓄热室的布置空间, 给实际应用带来安装困难。对于薄壁格孔结构蜂窝蓄热体,其直通道结构,大 幅度降低了流动阻力,蓄热体的薄壁特征有效地提髙了蓄热体的单位体积换热 面积方面,其中,正方形格孔更有利于单位体积换热面积的提高,但实际生产中,由于格孔边角的应力集中,导致挤压成型困难,坯体变形大,成品率较低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格孔边角部位的热应力、薄壁的渣蚀、通道的粘渣、高温 蠕变等问题,导致蜂窝蓄热体使用寿命短;由于受蓄热室进出口结构形状的影 响,导致流通断面气流速度不均匀,而蓄热体相互独立的平行直通道的间壁的 存在,限制蓄热体内气流分布的均匀化,影响了蓄热体的热利用效率此外, 前后排蜂窝蓄热体安装过程中的错位,易导致蜂窝直通道部分堵塞,造成流动 阻力增大,影响了蓄热体的换热性能,节能效果显著下降。针对上述问题,国 内有过浇注成型蜂窝蓄热体的报道,如专利"蜂窝式蓄热体复合浇注模及其蜂窝式蓄热体制造方法"专利公开号CN1704217A,提供了蜂窝式蓄热体复合浇注模及其蜂窝式蓄热体制造的方法,采用可拆卸的钢模和内置的有可燃材料制 作的内模以及刚玉质、高铝质、莫来石质或堇青石质浇注料进行整体浇注成型, 通过带内模的养护、烘烤与烧结,完成直通道的蜂窝蓄热体的制作。由于受浇 注料流动特性的限制,导致蓄热体壁厚相对较厚,制约了蓄热体换热比表面积 的增大,同时,直通道结构仍存在通道间气流不均匀、安装错位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换热性 能优良、流动阻力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蓄热体通道相互贯通的新型陶瓷 蓄热体。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陶瓷基体3上开有 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 道2贯通,形成若干个左右通道5。进一步地,所述陶瓷基体为正方形体或长方体。其中所述若干个前后通道 1之间为行列平行排列,所述若干个上下通道2为行列平行排列,且前后通道1 的行列与上下通道2的行列之间相互垂直交错。更进一步地,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下表面和左右表面上开设的前后通道为 半前后通道11,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下表面上开设的上下通道为半上下通道21 ,保证蓄热室内各排蓄热体间通道的贯通。本技术,通过前后通道1与上下通道2垂直相贯的结构设计,形成了 左右通道5,蓄热体的制作工艺简单;通过前后通道l、上下通道2和左右通道 5的相互贯通,有效地扩展了蓄热体的换热面积,便于通道间气流的均匀分布,达到提髙蓄热体利用效率与换热性能、降低流动阻力的目的;通过蓄热体每一 个侧面上均设计有相应的半通道,保证蓄热室内各排蓄热体间通道的贯通,避 免了独立直通道结构蓄热体安装错位的危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陶瓷基体3上开有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 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道2贯通,如图3所 示,形成若干个左右通道5。本实施方式为清楚表述两个方向的通道的相互位 置关系,将两个方向的通道定义分别为前后通道1和上下通道2,可以理解地 是,本技术不局限于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开设通道,只要三个方向的通 道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具体地,所述陶瓷基体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所述若干个前后通道1之间为 行列平行排列,所述若干个上下通道2为行列平行排列,且前后通道l的行列 与上下通道2的行列之间相互垂直交错。本技术在使用状态时,若干块蓄 热体在蓄热室内进行三个方向组合安装,采用正方体或长方体可在确定的蓄热 室空间内整齐有序地排列,更进一步地保证通道间气流的均匀分布,达到提高 蓄热体利用效率与换热性能、降低流动阻力的目的。更具体地,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下表面和左右表面上开设的前后通道为半前后通道11,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下表面上开设的上下通道为半上下通道21。 由于蓄热体三个方向通道互为垂直、相互贯通,陶瓷蓄热体每一个侧面上均设 计有相应的半通道,因而,可在三个方向进行任意组合安装,各蓄热体的接触 面之间亦形成相应的换热通道。本技术结构合理、换热性能优良、流动阻力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 蓄热体通道相互贯通,适用于各种工业炉上的蓄热式燃烧器。以上关于本技术所述陶瓷蓄热体换热通道的具体描述,仅用以说明本 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前后通 道1和上下通道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两端为弧形 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其它形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 本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 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权利要求1、一种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陶瓷基体(3)上开有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道(2)贯通,形成若干个左右通道(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基体为正方形 体或长方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前后通道(1) 之间为行列平行排列,所述若千个上下通道(2)为行列平行排列,且前后通道(1) 的行列与上下通道(2)的行列之间相互垂直交错。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 下表面和左右表面上开设的前后通道为半前后通道(ll),所述陶瓷基体(3)的上 下表面上开设的上下通道为半上下通道(21)。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l)和上下通 道(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l)和上下通 道(2)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l)和上下通 道(2)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U)和上下通 道(2)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l)和上下通 道(2)的镩面形状为两端为弧形的长方形。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1)和上—F通 道(2)的截面形状为两端为弧形的正方形。专利摘要一种陶瓷蓄热体,它涉及一种用于工业炉蓄热式燃烧器上的陶瓷蓄热体。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进而提供了一种换热性能优良、流动阻力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蓄热体通道相互贯通的新型陶瓷蓄热体。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陶瓷基体(3)上开有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道(2)贯通,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陶瓷蓄热体,其特征在于陶瓷基体(3)上开有若干个前后通道(1)和若干个上下通道(2),每个前后通道(1)分别与相邻的上下通道(2)贯通,形成若干个左右通道(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德刚,戴松岑,蒋扬虎,吴杰,王海清,田大鹏,丁翠娇,曾汉生,刘占增,张道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