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227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0:37
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包括:静止分离区、油污区、集油坑、集水坑,出水泵阀门井,事故油水混合物通过进水管进入静止分离区,待在静止分离去完全油水分离后向静止分层后的液体中注水使油污跨过出油堰进入油污区,进而流到集油坑,油污下方的清水进入集水坑,再分别将油、水从坑中抽走完成油水分离,通过移动式潜水排污泵将污油抽出,清水通过集水坑中的潜水排污泵抽出,完成油水分离;新型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池可较完善的解决传统事故油池油水分离不完全的难题。且对于小机组工程,一次事故油水混合物量较少,采用新型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池节约占地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
本技术涉及发电厂变压器事故油池
,具体为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发电厂的变压器事故油池,均采用平流上浮式。传统事故油池采用推流式反应器模型,其原理如下:油水混合物自事故油池进水管进入,在油水混合物推流过程中,油珠上浮,最终汇入到集油坑排出,清水自清水出水区排出,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但在传统事故油池设计计算中,该模型为理想模型,是建立在三个假定下成立的模型。假定如下:第一,油珠为自由上浮状态,油珠间互不干扰,油珠大小、形状、密度不发生变化,进口处油珠浓度及在池深方向分布完全一致,即上浮速度始终不变;第二,水流沿水平方向等速运动,在任何一处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同,始终不变;第三,油珠上浮至油槽即认为已被去除,不再返回水中,到污油区尚未上浮到水面的油珠全部随水带出池外。但是,现场实际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三点假设,所以传统事故油池往往都存在油水不能完全分离,油水外排,污染环境的情况。其次,在不同工程中,油品种类也千差万别,其临界上浮速度也各不相同(与油的密度、水体温度、水体粘滞系数、油珠粒径大小相关),所以该临界上浮速度需通过实验分析来确定。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该临界上浮速度,多取经验值,约为2.5mm/s。临界上浮速度取值误差,也会可能造成事故油池设计不合理,油水不能完全分离,油水外排,污染环境的问题。另外,根据目前电力行业形势,随着新建燃煤电厂减少,小型分布式能源、光热、光伏等新能源电厂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新能源电厂均为中小型机组最大一台主变容量一般均小于125MV*A。对于该类机组变压器的消防,无需设置水喷雾灭火系统,消防水量较小,事故状态下油水混合物量较少。若采用平流上浮式事故油池,其土建工程量将会比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池大很多。以国内某工程为为例,一次事故油水混合物总量约为80m3,采用传统平流上浮式事故油池,池长约11.9m;占用面积较大且造价工程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包括:位于地下的静止分离区1、油污区2、集油坑3、集水坑4,出水泵阀门井8,所述静止分离区1、油污区2、集油坑3、集水坑4、出水泵阀门井8是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静止分离区1长度的一侧壁上端加工有进水管11,静止分离区1远离进水管11的长度端是与静止分离区1上端部连通的油污区2,静止分离区1、油污区2之间设置有出油堰5且通过出油堰5将静止分离区1、油污区2的中下部空间分隔开,所述油污区2长度的一端部下挖有集油坑3,静止分离区1中靠近出油堰5端、集油坑3宽度侧下挖有集水坑4;所述进水管11位于静止分离区1内管底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油堰5上端面高度,所述静止分离区1中安装有液位计、油位计,集水坑4的底部通过地脚螺栓固定有潜水排污泵6,与潜水排污泵6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61由池底向上延伸并穿过静止分离区1的混凝土池壁上端部,由同一水平高度的静止分离区1顶壁、油污区2顶壁、出水泵阀门井8顶壁组成的油水分离池混凝土顶壁高出地面250mm~320mm,所述混凝土顶壁安装有与油水分离池内腔连通的罩型通风管7;所述出水泵阀门井8、集水坑4分别位于静止分离区1池壁的两侧,出水泵阀门井8的顶壁靠近静止分离区1一侧加工有第一人孔81,穿过静止分离区1池壁的出水管61通到出水泵阀门井8将清水排至池外,出水泵阀门井8中靠近静止分离区1的侧壁上竖直排列式安装有第一爬梯101;静止分离区1的顶壁开设有第二人孔16,安装进水管11的静止分离区1池壁上安装有第二爬梯102且第二爬梯102位于第二人孔16的下方位置;集油坑3正上方的油污区顶壁加工有第三人孔21且油污区2的侧壁上竖直安装有第三爬梯103。本技术涉及的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作用机制如下:电厂变压器发生故障后,事故油水混合物会通过厂区事故油管道流出,并通过与之连接的进水管11进入静止分离区1(静止分离区1承载油污混合物的有效容积在设定之处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使有效容积必定不小于事故油污的总体积),静止1~2天时间后打开静止分离区1顶壁的第二人孔16,将注水管从第二人孔16下潜至池下半部分向静止分离区1中注水,水位慢慢升高至出油堰5的上端面高度,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污从出油堰5流入油污区2,再经由油污区2进入集油坑3,利用移动式潜水排污泵将吸油管穿过第三人孔21下至集油坑3中将分离出的油污吸出来,在油污分离的过程中,油位计通过检测静止分离区1中油污高度并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待人工确认后会开启潜水排污泵6将静止分离区1中的水通过出水管61排出并流到储水池中池外。在静止分离区1的底部下挖的集水坑4可使潜水排污泵6在满足潜水高度的基础上避免增大占地面积。其次,液位计可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当静止集水池中由于雨水的存积导致的水位上升达到高液位报警后会发出报警信号,经人工确定后开启潜水排污泵6及时将积水排出避免减小有效容积,当水位到达最低水位时,控制器关闭潜水排污泵6防止干抽,当然也可通过人工手动操作。本技术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池,需保证池体处于常空状态。池内设置潜水排污泵,并通过液位计实时监控油水分离池内的液位高度,由控制器根据液位计的信息数据报警并人工确认后开启或关闭潜水排污泵或控制器自动开启或关闭潜水排污泵。未发生事故时,若池中水位达到高液位报警,由巡检人员确认无误后,启动水泵将池中水抽至雨污水系统,到达停泵液位后停泵,以保证池体处于常空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优选的,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静止分离区1、油污区2的池底设置有坡度,其中静止分离区1在长度方向上设有朝向集水坑4的第一坡度121、宽度方向上设置有朝向集水坑4的第二坡度122,油污区2池底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朝向集油坑3的第三坡度123,且第一坡度121、第二坡度122、第三坡度123的坡度为i=0.015~0.025。由于油污混合物中混有泥沙,所以在静止分离区中设置朝向集水坑4的坡度可使沉积的泥沙流进集水坑。优选的,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进水管11在静止分离区1池壁中的管段倾斜有一定坡度,即位于池壁外侧端的进水管11的水平位置高于池壁外侧端的进水管11。优选的,进水管11坡度为i=0.004~0.006。进水管11设置一定坡度后可使管内的油水混合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动。优选的,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出水泵阀门井8的池底设有砖砌支墩82,潜水排污泵6的出水管61安装有蝶阀611、止回阀612,所述安装有蝶阀611、止回阀612的出水管61长度段置于砖砌支墩82上,并利用砖砌支墩82作为管道阀门支撑结构。蝶阀611便于检修和切断水流的作用,止回阀612可避免水体倒流。优选的,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液位计为超声波液位计或浮球式液位计,混凝土顶壁加工有液位计安装孔9通过液位计安装孔9将液位计固定到静止分离区的池顶壁。优选的,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静止分离区1的池壁内侧设有预埋钢板12,且预埋钢板12与卡箍组件焊接,卡箍装置包括两个支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包括:位于地下的静止分离区、油污区、集油坑、集水坑,出水泵阀门井,所述静止分离区、油污区、集油坑、集水坑、出水泵阀门井是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静止分离区长度的一侧壁上端加工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静止分离区远离进水管的长度端是与静止分离区上端部连通的油污区,静止分离区、油污区之间设置有出油堰且通过出油堰将静止分离区、油污区的中下部空间分隔开,所述油污区长度的一端部下挖有集油坑,静止分离区中靠近出油堰端、集油坑宽度侧下挖有集水坑;/n所述进水管位于静止分离区内管底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油堰上端面高度,所述静止分离区中安装有液位计、油位计,集水坑的底部通过地脚螺栓固定有潜水排污泵,与潜水排污泵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由池底向上延伸并穿过静止分离区的混凝土池壁上端部,由同一水平高度的静止分离区顶壁、油污区顶壁、出水泵阀门井顶壁组成的油水分离池混凝土顶壁高出地面250mm~320mm,所述混凝土顶壁安装有与油水分离池内腔连通的罩型通风管;所述出水泵阀门井、集水坑分别位于静止分离区池壁的两侧,出水泵阀门井的顶壁靠近静止分离区一侧加工有第一人孔,穿过静止分离区池壁的出水管通到出水泵阀门井排出池外,出水泵阀门井中靠近静止分离区的侧壁上竖直排列式安装有第一爬梯;静止分离区的顶壁开设有第二人孔,安装进水管的静止分离区池壁上安装有第二爬梯且第二爬梯位于第二人孔的下方位置;集油坑正上方的油污区顶壁加工有第三人孔且油污区的侧壁上竖直安装有第三爬梯。/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08 CN 20192064878661.一种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包括:位于地下的静止分离区、油污区、集油坑、集水坑,出水泵阀门井,所述静止分离区、油污区、集油坑、集水坑、出水泵阀门井是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静止分离区长度的一侧壁上端加工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静止分离区远离进水管的长度端是与静止分离区上端部连通的油污区,静止分离区、油污区之间设置有出油堰且通过出油堰将静止分离区、油污区的中下部空间分隔开,所述油污区长度的一端部下挖有集油坑,静止分离区中靠近出油堰端、集油坑宽度侧下挖有集水坑;
所述进水管位于静止分离区内管底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油堰上端面高度,所述静止分离区中安装有液位计、油位计,集水坑的底部通过地脚螺栓固定有潜水排污泵,与潜水排污泵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由池底向上延伸并穿过静止分离区的混凝土池壁上端部,由同一水平高度的静止分离区顶壁、油污区顶壁、出水泵阀门井顶壁组成的油水分离池混凝土顶壁高出地面250mm~320mm,所述混凝土顶壁安装有与油水分离池内腔连通的罩型通风管;所述出水泵阀门井、集水坑分别位于静止分离区池壁的两侧,出水泵阀门井的顶壁靠近静止分离区一侧加工有第一人孔,穿过静止分离区池壁的出水管通到出水泵阀门井排出池外,出水泵阀门井中靠近静止分离区的侧壁上竖直排列式安装有第一爬梯;静止分离区的顶壁开设有第二人孔,安装进水管的静止分离区池壁上安装有第二爬梯且第二爬梯位于第二人孔的下方位置;集油坑正上方的油污区顶壁加工有第三人孔且油污区的侧壁上竖直安装有第三爬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静止上浮式事故油水分离池,其特征在于:静止分离区、油污区的池底设置有坡度,其中静止分离区在长度方向上设有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昊王佐周春平俞敏捷王淑红李林海宋志刚贾红雪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