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8935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不必增加零部件数,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将联动用线缆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传递。在转向手柄(2)配设有制动杆(400)、且在设置于所述转向手柄(2)与座(23)之间的低地板底板(25)配设有制动踏板(26)的鞍乘型车辆(1)中应用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中,具备可摆动地轴支承于制动杆(400)的杆摆动轴(401)的推杆(500)。将使前轮制动器(BF)工作的前轮制动线缆(406)和向推杆(500)传递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的联动用线缆(100)在隔着杆摆动轴(401)相互对置的位置,连结于推杆(5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特别涉及具有根据后轮制动踏板的操作、前轮制动器联动而工作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具有前后联动制动系统的鞍乘型车辆,该前后联动制动系统根据主要使后轮制动器工作的制动踏板的操作,使主要通过制动杆的操作进行工作的前轮制动器联动而工作。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结构,其在具有安装在右侧的转向手柄的制动杆、以及安装在右侧的脚踏板的附近的制动踏板的机动二轮车中,将向前轮制动器传递对制动踏板操作的操作力的联动用线缆的端部配置在头管附近,使联动用线缆的操作力介入于将制动杆与前轮制动器连结的前轮制动线缆的中间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09-1792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专利文献1的结构因为相对于前轮制动线缆中途的内线,经由曲拐使联动用线缆的操作力介入,所以。除了前轮制动线缆的外管在介入部分的上下被分割而使零部件数增加以外,还存在需要确保联动用线缆工作时弯曲的前轮制动线缆的避让空间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不会增加零部件数,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联动用线缆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传递。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在于,在应用于在转向手柄(2)配设有制动杆(400)、并且在设置于所述转向手柄(2)与座(23)之间的低地板底板(25)配设有制动踏板(26)的鞍乘型车辆(1)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中,具备可摆动地轴支承在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摆动轴(401)的推杆(500),在所述制动踏板(26)连结有将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的后轮制动线缆(150)、和向所述推杆(500)传递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的联动用线缆(100),使前轮制动器(BF)工作的前轮制动线缆(406)、和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隔着所述杆摆动轴(401)相互对置的位置,连结于所述推杆(500)。另外,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500)设有所述制动杆(400)操作时被该制动杆(400)按压的抵接部(503),通过操作所述制动杆(400),所述推杆(500)摆动而牵引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内线(420)。另外,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推杆(500)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纵长形状。另外,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与所述推杆(500)的车体前方侧连结的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车体后方侧,连结于所述推杆(500)。另外,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推杆(500)未被将所述转向手柄(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覆盖的手柄罩(33)覆盖,而是露出到外方。另外,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推杆(500)与所述联动用线缆(100)的连结部比所述推杆(500)与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连结部更向车体下方偏置而配设。另外,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500)与所述联动用线缆(100)的连结部设有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不会使伴随着所述制动杆(400)的操作的所述推杆(500)的摆动动作向所述联动用线缆(100)传递。此外,第八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500)设有定位突起(507),该定位突起(507)与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架(402)抵接而规定所述推杆(500)的初始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特征,应用于在转向手柄(2)配设有制动杆(400)、并在设置于所述转向手柄(2)与座(23)之间的低地板底板(25)配设有制动踏板(26)的鞍乘型车辆(1)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中,因为具备可摆动地轴支承在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摆动轴(401)的推杆(500),并在所述制动踏板(26)连结有将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的后轮制动线缆(150)和向所述推杆(500)传递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的联动用线缆(100),使前轮制动器(BF)工作的前轮制动线缆(406)、和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隔着所述杆摆动轴(401)相互对置的位置,连结于所述推杆(500),所以,通过将从制动踏板延伸的联动用线缆的另一端部连结于推杆,而能够不分割前轮制动线缆的外管,抑制零部件数的增加,并且构成前后联动制动系统。另外,因为前轮制动线缆不会随着联动用线缆的工作而弯曲,所以,不需要额外确保前轮制动线缆的避让空间,能够谋求车体的小型化。根据第二特征,因为在所述推杆(500)设有所述制动杆(400)操作时被该制动杆(400)按压的抵接部(503),通过操作所述制动杆(400),所述推杆(500)摆动而牵引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内线(420),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得到如下的制动系统,即,根据制动踏板的操作,推杆摆动而使前轮制动器工作,并且根据制动杆的操作,推杆摆动而使前轮制动器工作。根据第三特征,因为所述推杆(500)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纵长形状,所以,使制动杆的基部小型化,容易获得与一般的制动系统的制动杆相同的外观及操作感。根据第四特征,因为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与所述推杆(500)的车体前方侧连结的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车体后方侧,连结于所述推杆(500),所以能够防止联动用线缆及前轮制动线缆在转向手柄的附近交叉,从而提高两条线缆的布线自由度。根据第五特征,因为所述推杆(500)未被将所述转向手柄(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覆盖的手柄罩(33)覆盖,而是露出到外方,所以,能够在使推杆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纵长形状的情况下也抑制手柄罩的大型化。另外,容易进行制动杆周边的维护。根据第六特征,因为所述推杆(500)与所述联动用线缆(100)的连结部比所述推杆(500)与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连结部更向车体下方偏置而配设,所以,能够与转向手柄等高地配设制动杆,维持制动杆的操作性,并且使联动用线缆的连结部比制动杆更向车体下方偏置而配置,从而难以从外方看到推杆及联动用线缆。根据第七特征,因为在所述推杆(500)与所述联动用线缆(100)的连结部设有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不会使伴随着所述制动杆(400)的操作的所述推杆(500)摆动动作向所述联动用线缆(100)传递,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得到前后联动制动系统。根据第八特征,因为在所述推杆(500)设有定位突起(507),该定位突起(507)与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架(402)抵接而规定所述推杆(500)的初始位置,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规定推杆及制动杆的初始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的电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拆除主要的外装部件后的状态的电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3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图2的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制动踏板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立体放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其应用于在转向手柄(2)配设有制动杆(400)、且在设置于所述转向手柄(2)与座(23)之间的低地板底板(25)配设有制动踏板(26)的鞍乘型车辆(1)中,该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n具备推杆(500),其可摆动地轴支承在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摆动轴(401),/n在所述制动踏板(26)连结有将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的后轮制动线缆(150)、以及将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所述推杆(500)传递的联动用线缆(100),/n使前轮制动器(BF)工作的前轮制动线缆(406)、和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隔着所述杆摆动轴(401)相互对置的位置,连结于所述推杆(500)。/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7 JP 2018-244451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其应用于在转向手柄(2)配设有制动杆(400)、且在设置于所述转向手柄(2)与座(23)之间的低地板底板(25)配设有制动踏板(26)的鞍乘型车辆(1)中,该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推杆(500),其可摆动地轴支承在所述制动杆(400)的杆摆动轴(401),
在所述制动踏板(26)连结有将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的后轮制动线缆(150)、以及将所述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所述推杆(500)传递的联动用线缆(100),
使前轮制动器(BF)工作的前轮制动线缆(406)、和所述联动用线缆(100)在隔着所述杆摆动轴(401)相互对置的位置,连结于所述推杆(5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推杆(500)设有抵接部(503),该抵接部(503)在所述制动杆(400)操作时被所述制动杆(400)按压,
通过操作所述制动杆(400),所述推杆(500)摆动而牵引所述前轮制动线缆(406)的内线(42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杆(500)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纵长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场洋明本田喜信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