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378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以提高柱塞偶件的安装密封性的效果。该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包括:用于安装在喷油泵泵体的上方的泵盖本体,所述泵盖本体由位于上方的小长方体和位于下方的大长方体构成,所述小长方体和所述大长方体相连;在所述小长方体内设置有蓄压腔,所述蓄压腔沿所述小长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小长方体的侧表面上方设置有出油接口,所述出油接口连通所述蓄压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柱塞套孔,多个所述柱塞套孔分别通过一条高压油道连通至所述蓄压腔,所述柱塞套孔内设置有用于与柱塞套螺接的内螺纹。

A combined common rail fuel injection pump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
本技术涉及船用低速机高压共轨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
技术介绍
电控共轨燃油系统可以实现对喷油定时、循环喷油量精确控制,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实现高燃油经济性和低有害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现有的柱塞偶件在装配到喷油泵上时,通过将柱塞偶件装配到泵体上设置的柱塞套孔上后,通过在表面进行螺钉的方式连接柱塞套,由于泵体的密封面为异形,在其表面上设置螺纹孔不利于高温高压重油密封可靠性,且,在泵体上的加工螺纹孔难度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以提高柱塞偶件的安装密封性的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包括:用于安装在喷油泵泵体的上方的泵盖本体,所述泵盖本体由位于上方的小长方体和位于下方的大长方体构成,所述小长方体和所述大长方体相连;在所述小长方体内设置有蓄压腔,所述蓄压腔沿所述小长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小长方体的侧表面上方设置有出油接口,所述出油接口连通所述蓄压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柱塞套孔,多个所述柱塞套孔分别通过一条高压油道连通至所述蓄压腔,所述柱塞套孔内设置有用于与柱塞套螺接的内螺纹。优选地,所述柱塞套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下端面上的开口处设置有倒角;所述柱塞套孔的底部端面和孔壁的过渡处设置为圆角;所述柱塞套孔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柱塞套孔的底部位置处安装有用于与进出油阀组件形成高压密封腔的密封环带。优选地,在所述大长方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比例阀的安装孔;在所述大长方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比例阀的第一冷却油油路,所述第一冷却油油路连通至位于中间位置的其中一个柱塞套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连通喷油泵泵体的多个冷却油进油路,多个所述冷却油进油路分别连通至位于外侧的一个所述柱塞套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连通喷油泵泵体的冷却油回油路,冷却油回油路通过在所述大长方体内设置的第二冷却油油路连通至所述比例阀;相邻两个所述柱塞套孔之间通过第三冷却油油路连通。优选地,在所述大长方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比例阀连通的燃油进油油路,所述燃油进油油路连通至位于中间位置的其中一个柱塞套孔;相邻两个所述柱塞套孔之间通过燃油油路连通。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柱塞套孔之间通过第一混合油油路连通;在所述大长方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比例阀连通的第二混合油油路,所述第二混合油油路连通至位于中间位置的其中一个所述柱塞套孔;在所述大长方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位于外侧的其中一个所述柱塞套孔连通的混合油出口。优选地,所述小长方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吊环的螺纹孔。优选地,所述大长方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喷油泵泵体螺接的螺栓安装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下长方体和泵体配合的表面为平面,在下长方体上加工柱塞套孔的难度较低,同时,由于柱塞套和泵盖的安装方式是通过在柱塞套孔内部进行螺纹连接,不需要对下长方体的下表面进行处理,下长方体和泵体配合的表面仍然为平面,可保障密封面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泵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泵盖的剖面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的柱塞套孔内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泵盖的剖面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的喷油泵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小长方体;2、大长方体;3、安装孔;4、凸台;5、安装孔;6、第二冷却油油路;7、燃油进油油路;8、第一冷却油油路;9、第二混合油油路;10、螺栓安装孔;11、蓄压腔;12、凹槽;13、圆角;14、内螺纹;15、燃油油路密封螺钉;16、柱塞套孔;17、冷却油油路密封螺钉;18、冷却油进油路;19、倒角;20、燃油油路;21、第一混合油油路;22、第三冷却油油路;23、混合油出口;24、出油接口;25、高压油道;26、螺纹孔;27、密封环带;28、冷却油回油路;29、泵盖本体;30、进出油阀组件;31、出油阀;32、柱塞套;33、进油阀;34、柱塞;35、泵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包括:用于安装在喷油泵泵体的上方的泵盖本体29,所述泵盖本体29由位于上方的小长方体1和位于下方的大长方体2构成,所述小长方体1和所述大长方体2相连,采用大小双长方体组合结构,既保证了泵盖本体29的抗冲击强度,又节约了空间,减轻了泵盖本体29重量;在所述小长方体1内设置有蓄压腔11,所述蓄压腔11沿所述小长方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小长方体1的侧表面上方设置有出油接口24,出油接口24位于泵盖本体29上部小长方体1的右侧中心,水平布置,所述出油接口24连通所述蓄压腔11,蓄压腔11用于高压燃油蓄压;该蓄压腔11的孔径大且长,可以用于稳定喷油泵出油压力波动;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柱塞套孔16,多个所述柱塞套孔16分别通过一条高压油道25连通至所述蓄压腔11,所述柱塞套孔16内设置有用于与柱塞套32螺接的内螺纹14。其中,大长方体2和小长方体1一体成型,大长方体2的纵向高度高于小长方体1的纵向高度。本实施例中,下长方体1和泵体35配合的表面为平面,在下长方体1上加工柱塞套孔16的难度较低,同时,由于柱塞套32和泵盖本体29的安装方式是通过在柱塞套孔16内部进行螺纹连接,不需要对下长方体1的下表面进行处理,下长方体1和泵体35配合的表面仍然为平面,可保障密封面的密封效果。同时,柱塞套孔16内部设内螺纹14,连接柱塞套32,增强了柱塞套32与泵盖本体29的连接强度,同时充分利用了空间,让喷油泵结构更加紧凑。如图1、2和3,所述柱塞套孔16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端面上的开口处设置有倒角19,柱塞套孔16的孔底部设置的倒圆角,能有效预防应力集中现象;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端面和孔壁的过渡处设置为圆角13,孔口处设的倒角,便于柱塞套32的安装,同时能避免孔口切割柱塞套密封圈。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凹槽12;凹槽12用于优化泵盖本体29结构,减轻泵盖本体29重量。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位置处安装有用于与进出油阀组件30形成高压密封腔的密封环带27,柱塞套孔16的底部设密封环带27与进出油阀组件30接触,形成高压密封腔,接触面要求较高的平面度与粗糙度,设凹槽12减小了密封环带27的宽度,降低了密封环带27加工难度,从而提高了密封环带27的加工精度,使其更好的满足高压密封的要求,提高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包括:用于安装在喷油泵泵体的上方的泵盖本体(29),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本体(29)由位于上方的小长方体(1)和位于下方的大长方体(2)构成,所述小长方体(1)和所述大长方体(2)相连;/n在所述小长方体(1)内设置有蓄压腔(11),所述蓄压腔(11)沿所述小长方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n在所述小长方体(1)的侧表面上方设置有出油接口(24),所述出油接口(24)连通所述蓄压腔(11);/n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柱塞套孔(16),多个所述柱塞套孔(16)分别通过一条高压油道(25)连通至所述蓄压腔(11),所述柱塞套孔(16)内设置有用于与柱塞套(32)螺接的内螺纹(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包括:用于安装在喷油泵泵体的上方的泵盖本体(29),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本体(29)由位于上方的小长方体(1)和位于下方的大长方体(2)构成,所述小长方体(1)和所述大长方体(2)相连;
在所述小长方体(1)内设置有蓄压腔(11),所述蓄压腔(11)沿所述小长方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所述小长方体(1)的侧表面上方设置有出油接口(24),所述出油接口(24)连通所述蓄压腔(11);
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端面开设有多个柱塞套孔(16),多个所述柱塞套孔(16)分别通过一条高压油道(25)连通至所述蓄压腔(11),所述柱塞套孔(16)内设置有用于与柱塞套(32)螺接的内螺纹(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套孔(16)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端面上的开口处设置有倒角(19);
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端面和孔壁的过渡处设置为圆角(13);
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凹槽(12);
所述柱塞套孔(16)的底部位置处安装有用于与进出油阀组件(30)形成高压密封腔的密封环带(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共轨喷油泵泵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比例阀的安装孔(5);
在所述大长方体(2)内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比例阀的第一冷却油油路(8),所述第一冷却油油路(8)连通至位于中间位置的其中一个柱塞套孔(16);
在所述大长方体(2)的下表面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天华林小雪侯旭洪刘悦陈超李亚洲惠小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