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63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前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前轮,且车架的前端上部插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安装有车扶手,所述车架的上表壁安装有蓄电池存放盒,所述蓄电池存放盒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架的后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后轮,所述车架中后端且位于后轮的斜上方插设有第二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压簧的配合,可根据需求实现粘接有橡胶靠垫的第三连接杆的拉伸,便于通过橡胶靠垫对多种体格乘坐者后背的支撑,同时也增加了乘坐的安全性,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不易被淘汰。

A kind of electric bicycle with convenien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
本技术属于电动自行车
,具体涉及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
技术介绍
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安装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也安装了电机、控制器、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电动助力自行车既具备传统自行车轻巧便捷的优点,又能有效弥补传统自行车在逆风、上坡、载重时的负担感,可以用来代步的同时还能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享受运动的乐趣,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后座靠垫固定安装,不可移动,灵活性和人性化较差,不可根据乘坐者的体格进行移动,此外,传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后座板未设置有效的减震结构,无法缓冲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易造成乘坐者的臀部不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后座靠垫固定安装,不可移动,灵活性和人性化较差的问题,此外,未设置有效的减震结构,无法缓冲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前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前轮,且车架的前端上部插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安装有车扶手,所述车架的上表壁安装有蓄电池存放盒,所述蓄电池存放盒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架的后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后轮,所述车架中后端且位于后轮的斜上方插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安装有车座,所述车架的后端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有第二后座板,所述第二后座板的侧壁对称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底部固定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端连接有压簧,所述压簧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远离压簧的一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外表壁上端固定有橡胶靠垫。优选的,所述第二后座板的上表壁对称连接有弹性柱,所述弹性柱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弹簧,且弹性柱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后座板。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座板的上表壁粘接有海绵坐垫,所述海绵坐垫的上表壁一体成型有弧形面。优选的,所述橡胶靠垫的外表壁均匀固定有弹性凸起,所述弹性凸起为半球形结构。优选的,所述车架的前端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照明灯的外部罩设有透明灯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压簧的配合,可根据需求实现粘接有橡胶靠垫的第三连接杆的拉伸,便于通过橡胶靠垫对多种体格乘坐者后背的支撑,同时也增加了乘坐的安全性,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不易被淘汰。(2)本技术将原本一整体的后座板拆分成第一后座板和第二后座板,且在第一后座板和第二后座板之间均匀增设弹性柱和缓冲弹簧,在该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弹性柱和缓冲弹簧可有效缓冲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降低了对乘坐者臀部的伤害,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后座板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后座板的侧视图;图4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中:1-车架、2-前轮、3-照明灯、4-第一连接杆、5-车扶手、6-蓄电池存放盒、7-第二连接杆、8-车座、9-第一后座板、10-海绵坐垫、11-弹性凸起、12-橡胶靠垫、13-第三连接杆、14-第二后座板、15-后轮、16-凹槽、17-第一连接块、18-压簧、19-第二连接块、20-缓冲弹簧、21-弹性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包括车架1,车架1的前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前轮2,且车架1的前端上部插设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的顶端安装有车扶手5,车架1的上表壁安装有蓄电池存放盒6,蓄电池存放盒6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车架1的后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后轮15,车架1中后端且位于后轮15的斜上方插设有第二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7的顶端安装有车座8,车架1的后端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有第二后座板14,第二后座板14的侧壁对称开设有凹槽16,凹槽16的内部底部固定有第一连接块17,第一连接块17的外端连接有压簧18,压簧18远离第一连接块1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9,通过连接在第一连接块17和第二连接块19之间压簧18的弹性作用,可根据需求实现第三连接杆13在凹槽16内的拉伸,便于通过橡胶靠垫12对多种体格乘坐者后背的支撑,同时也增加了乘坐的安全性,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不易被淘汰,第二连接块19远离压簧18的一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3,第三连接杆13的外表壁上端固定有橡胶靠垫12。进一步地,第二后座板14的上表壁对称连接有弹性柱21,弹性柱21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弹簧20,且弹性柱21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后座板9,在第一后座板9和第二后座板14之间均匀增设弹性柱21和缓冲弹簧20,在该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弹性柱21和缓冲弹簧20可有效缓冲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降低了对乘坐者臀部的伤害,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进一步地,第一后座板9的上表壁粘接有海绵坐垫10,海绵坐垫10的上表壁一体成型有弧形面,乘坐者坐在粘接有海绵坐垫10的第一后座板9上,能有效降低臀部的挤压,乘坐更加舒适。进一步地,橡胶靠垫12的外表壁均匀固定有弹性凸起11,弹性凸起11为半球形结构,弹性凸起11紧贴乘坐者的后背和腰部,能起到局部挤压按摩的作用,促进血液的循环。进一步地,车架1的前端安装有照明灯3,照明灯3的外部罩设有透明灯罩,在夜间时,可打开照明灯3进行照亮,避免路况的黑暗而发生危险。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技术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坐在第二连接杆7顶端的车座8上,然后通过车扶手5上的控制按钮启动该电动自行车,即可通过车架1底端的前轮2和后轮15进行移动,在需要搭载人员时,乘坐者坐在粘接有海绵坐垫10的第一后座板9上即可,其中,在第一后座板9和第二后座板14之间均匀增设弹性柱21和缓冲弹簧20,在该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弹性柱21和缓冲弹簧20可有效缓冲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降低了对乘坐者臀部的伤害,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此外,通过连接在第一连接块17和第二连接块19之间压簧18的弹性作用,可根据需求实现第三连接杆13在凹槽16内的拉伸,便于通过橡胶靠垫10对多种体格乘坐者后背的支撑,同时也增加了乘坐的安全性,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不易被淘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的前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前轮(2),且车架(1)的前端上部插设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顶端安装有车扶手(5),所述车架(1)的上表壁安装有蓄电池存放盒(6),所述蓄电池存放盒(6)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架(1)的后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后轮(15),所述车架(1)中后端且位于后轮(15)的斜上方插设有第二连接杆(7),所述第二连接杆(7)的顶端安装有车座(8),所述车架(1)的后端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有第二后座板(14),所述第二后座板(14)的侧壁对称开设有凹槽(16),所述凹槽(16)的内部底部固定有第一连接块(17),所述第一连接块(17)的外端连接有压簧(18),所述压簧(18)远离第一连接块(1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9),所述第二连接块(19)远离压簧(18)的一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3),所述第三连接杆(13)的外表壁上端固定有橡胶靠垫(12),所述第一后座板(9)的上表壁粘接有海绵坐垫(10),所述海绵坐垫(10)的上表壁一体成型有弧形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组装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的前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前轮(2),且车架(1)的前端上部插设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顶端安装有车扶手(5),所述车架(1)的上表壁安装有蓄电池存放盒(6),所述蓄电池存放盒(6)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架(1)的后端底部通过支撑轴安装有后轮(15),所述车架(1)中后端且位于后轮(15)的斜上方插设有第二连接杆(7),所述第二连接杆(7)的顶端安装有车座(8),所述车架(1)的后端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有第二后座板(14),所述第二后座板(14)的侧壁对称开设有凹槽(16),所述凹槽(16)的内部底部固定有第一连接块(17),所述第一连接块(17)的外端连接有压簧(18),所述压簧(18)远离第一连接块(1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9),所述第二连接块(19)远离压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长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诺威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