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2718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包括过渡主体部,所述过渡主体部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具有与所述过渡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适于与进气钢管连通;所述出气口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上,适于通过锁紧机构与所述车身前围板固定连接。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设置,通过进气口与进气钢管连通及出气口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将进气钢管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接在一起,将空气从机舱外引入到空气滤清器总成内,实现了进气系统的过渡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和具有该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总成(简称空滤总成)及进、出气管路。空滤总成一般布置在机舱内,进气管与空气连接,管口从机舱内或机舱外取气,空气经进气管进入空滤总成,经空滤总成内部滤芯过滤后通过空滤出气管进入发动机。现有车型在设计时,空滤总成布置在发动机舱内,进气钢管穿过机舱上板,将空气从机舱外引入机舱内,进气钢管的管体通过螺栓固定于机舱上板。此时需要一段管路将进气钢管与空滤总成相连接,进一步将从机舱外进入的空气导入空滤总成。一般常用的连接管路为橡胶材料,但考虑到此处的空间结构及橡胶材料的加工工艺,橡胶材料的管路无法成型,导致进气钢管和空滤总成无法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身前围板上,包括:过渡主体部,所述过渡主体部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具有与所述过渡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适于与进气钢管连通;所述出气口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上,适于通过锁紧机构与所述车身前围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出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相交。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出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垂直。进一步地,所述过渡主体部为箱体,包括顶端面、底端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的顶端面,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侧面抵接在所述车身前围板上,所述固定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面包括:第一段,竖直设置且与所述顶端面固定连接;第二段,形成为坡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段下端,沿斜向下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底端面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固定结构的两端部分别凸出所述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外端。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呈板状,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二段平行设置且所述平板部的中间与所述第二段固定连接,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弯折部,由所述平板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上端分别向上弯折而成;第二弯折部,由所述平板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下端分别向下弯折而成。进一步地,所述平板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对称开设有供所述锁紧机构穿设的固定孔,所述锁紧机构为螺栓且所述过渡主体部通过所述锁紧机构穿设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车身前围板锁紧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内壁均设有密封机构。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空气滤清器总成、车身前围板、机舱上板及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所述机舱上板设置在所述车身前围板上端,所述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固定在所述车身前围板的上端面及所述机舱上板的下端面之间且所述进气口与安装在所述机舱上板上的进气钢管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设置,通过进气口与进气钢管连通及出气口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将进气钢管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接在一起,将空气从机舱外引入到空气滤清器总成内,实现了进气系统的过渡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与燃油滤清器、车身前围板及机舱上板装配的结构示意图(省略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与燃油滤清器、车身前围板及机舱上板装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进气系统过渡结构100;过渡主体部10;顶端面11;进气口111;第一侧面12;出气口121;第二侧面13;第一段131;第二段132;底端面14;第三侧面15;第四侧面16;固定机构20;平板部21;第一折弯部22;第二折弯部23;第一端部24;第二端部25;固定孔26;锁紧机构30;车身前围板40;竖直面41;倾斜面42;水平面43;机舱上板50;空气滤清器总成60;进气端口61;进气钢管70;安装区域8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100。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100包括过渡主体部10和固定机构20。具体而言,过渡主体部10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未示出),具有与过渡气腔连通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21,进气口111适于与进气钢管70连通,出气口121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60连通;固定机构20固定设置在过渡主体部10上,通过锁紧机构30与车身前围板40锁紧固定连接。换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100主要由过渡主体部10和固定机构20组成。过渡主体部10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21设置在过渡主体部10上不同位置且均与过渡气腔连通,进气口111适于与进气钢管70连通,出气口121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60连通,具体地,进气口111套设在进气钢管70的外端,出气口121套设在空气滤清器总成60的进气端口61的外端。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100,通过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身前围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n过渡主体部,所述过渡主体部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具有与所述过渡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适于与进气钢管连通;所述出气口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n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上,适于通过锁紧机构与所述车身前围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系统过渡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身前围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渡主体部,所述过渡主体部内中空形成过渡气腔,具有与所述过渡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适于与进气钢管连通;所述出气口适于与空气滤清器总成连通;
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上,适于通过锁紧机构与所述车身前围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出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出气口的轴线的延长线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主体部为箱体,包括顶端面、底端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的顶端面,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过渡主体部的第一侧面;
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侧面抵接在所述车身前围板上,所述固定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
所述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系统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包括:
第一段,竖直设置且与所述顶端面固定连接;
第二段,形成为坡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段下端,沿斜向下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龙飞李睿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