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048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及其工作方法,该设备包括底座、支撑框架和磨合检测机构,磨合检测机构包括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且相等;加载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在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传动带,加载机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轴、第一联轴器、第一扭矩传感器、第二联轴器、连接轴和花键头,第一传动轮和传动带相连接。该工作方法包括步骤S1至S5。该检测台可以兼容多种型号的转向器,并且可以对于施加的负载值和空载检测时的扭矩值进行实时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转向器是汽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在转向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转向器进行性能测试,而磨合空载测试是转向器性能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有的磨合空载检测装置难以兼容多种转向器,并且在磨合过程中的参数无法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兼容多种转向器的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的工作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包括底座、支撑框架和磨合检测机构,支撑框架固定在底座的上方,磨合检测机构位于支撑框架的内部,在支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底板,磨合检测机构包括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驱动机构位于底座的内部,在底板上设置有滑轨,加载机构可沿滑轨滑动,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设置在底板的上表面,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且相等,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均一一对应地设置;加载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在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传动带,加载机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轴、第一联轴器、第一扭矩传感器、第二联轴器、连接轴和花键头,第一传动轮和传动带相连接。由上述方案可见,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组成一个磨合检测工位。当需要对转向器进行磨合时,将转向器放置在承载机构上,将转向器的蜗杆卡入花键头内,然后由花键头带动蜗杆端旋转,对转向器进行磨合。由第一伺服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花键头转动。通过调节第一伺服电机的转速,可以改变加载机构施加在蜗杆端的负载,从而实现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对转向器进行磨合。由于该检测台具有两个以上的磨合检测工位,对于不同的磨合检测工位施加不同的负载,可以使得该检测台同时对于不同型号的转向器进行磨合,这样就实现了兼容多种转向器的目的。在磨合过程中,检测人员还可以通过第一扭矩传感器随时测量扭矩的实时值。优选地,加载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载机构对称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进一步的方案是,承载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承载机构对称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机构对称设置在底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在位检测组件对称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端。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加载机构还包括第一防护罩和第二防护罩,第一传送带设置在第一防护罩的内部,在第二防护罩内部设置有气缸,在气缸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板,连接轴固定在连接板上。在上述方案中,在对转向器进行磨合的过程中,加载机构沿滑轨滑动到指定位置,然后气缸将花键头向前推动,转向器的蜗杆端卡入花键头内部。然后启动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通过第一传动带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花键头转动。花键头带动转向器的蜗杆端转动,此时加载机构开始对于转向器进行加载磨合。当加载磨合过程结束后,气缸带动花键头向后运动,此时花键头从蜗杆端脱出。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机构包括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防护罩,在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传动带,第二传动带设置在第三防护罩的内部,驱动机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传动轮、第二传动轴、第三联轴器、第二扭矩传感器、第四联轴器、第三传动轴和输出轴,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防护罩和轴套,第三联轴器、第二扭矩传感器和第四联轴器设置在第四防护罩的内部,轴套包绕在第三传动轴的外部。在上述方案中,第二伺服电机通过各传动机构为输出轴输出动力。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承载机构包括安装座、限位座、支撑块和固定架,安装座固定在底板上,限位座和支撑块设置在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架设置在限位座和支撑块上,在固定架上形成有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内侧设置有驱动件,在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和输出轴相连接。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承载机构包括安装座、限位座、支撑块和固定架,安装座固定在底板上,限位座和支撑块设置在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架设置在限位座和支撑块上,在固定架上形成有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内侧设置有驱动件,在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和输出轴相连接。在上述方案中,当加载磨合过程结束后,加载机构退回。此时启动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带动输出轴转动。而输出轴通过传动轴带动驱动件转动,驱动件带动转向器转动。由于转向器蜗杆端已从加载机构退出,此时驱动机构开始对转向器进行空载检测实验。检测人员通过第二扭矩传感器观察此时转向器扭矩的具体数值,然后再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产品是否达标。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位检测组件包括立柱、抱环和光电传感器,立柱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上表面,抱环设置在立柱的外壁上,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抱环上。在上述方案中,光电传感器用于感应检测工位上是否放置有待检工件,若光电传感器感应到检测工位上放置有待检工件,此时该检测设备其余机构的工作可以正常进行;若光电传感器没有感应到检测工位上放置有待检工件,那么该检测设备其余机构暂停工作。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待检工件放在承载机构上;步骤S2:将待检工件的蜗杆端卡入加载机构内;步骤S3:启动加载机构,加载机构带动待检工件进行磨合;步骤S4:加载机构退回;步骤S5:启动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带动待检工件进行空载检测。由上述方案可见,在执行步骤S2的过程中,气缸带动花键头向前运动,蜗杆端卡入花键头内部。当执行完步骤S3以后,气缸带动花键头向后运动,蜗杆端从花键头退出。在执行步骤S5的过程中,启动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带动转向器转动。此时检测人员通过第二扭矩传感器观察转向器扭矩的具体数值。通过上述步骤,该检测台可以完成对于转向器的磨合和空载检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隐去部分部件的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加载机构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驱动机构的分解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承载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承载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实施例在位检测组件的结构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检测台工作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图2为图1隐去底座1和支撑框架2的结构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台包括底座1、支撑框架2和磨合检测机构,支撑框架2固定在底座1的上方,磨合检测机构位于支撑框架2的内部,在支撑框架2的内部设置有底板3,磨合检测机构包括加载机构4、驱动机构5、承载机构6和在位检测组件7。驱动机构5位于底座1的内部,在底板3上设置有滑轨8,加载机构4可沿滑轨8滑动。加载机构4、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包括底座、支撑框架和磨合检测机构,所述支撑框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磨合检测机构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底板,所述磨合检测机构包括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底座的内部,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加载机构可沿所述滑轨滑动,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n所述加载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且相等,所述加载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均一一对应地设置;/n所述加载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传动带,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轴、第一联轴器、第一扭矩传感器、第二联轴器、连接轴和花键头,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传动带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多工位磨合空载检测台,包括底座、支撑框架和磨合检测机构,所述支撑框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磨合检测机构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底板,所述磨合检测机构包括加载机构、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和在位检测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底座的内部,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加载机构可沿所述滑轨滑动,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且相等,所述加载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和所述在位检测组件均一一对应地设置;
所述加载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传动带,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轴、第一联轴器、第一扭矩传感器、第二联轴器、连接轴和花键头,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传动带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加载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承载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位检测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在位检测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检测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第一防护罩和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威方良喜张志林
申请(专利权)人:和氏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