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液压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223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摆线液压马达。所述摆线液压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副、泄漏油通道和一组或更多组待冷却部件。所述泄漏油通道引导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轴向侧面泄漏的液压油流动经过所述待冷却部件,以冷却所述待冷却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引导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泄漏的液压油流过特殊设计的流路(即,内部冷却回路),带走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零件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温度、延长摆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Cycloid hydraulic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摆线液压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摆线液压马达,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内部冷却回路的摆线液压马达。
技术介绍
摆线液压马达在工作时,由于轴承自身的摩擦以及输出轴和传动轴的内齿和外齿(即,内外花键)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温度显著升高,导致壳体内部的零件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因此,容易引起零件失效,缩短了摆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导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泄漏的液压油(在下文中简称为“泄漏油”)流过特殊设计的流路(即,内部冷却回路),带走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零件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温度、延长摆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摆线液压马达,所述摆线液压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副和一组或更多组待冷却部件。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泄漏油通道,所述泄漏油通道引导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轴向侧面泄漏的液压油流动经过所述待冷却部件,以便冷却所述待冷却部件。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输出轴、壳体、隔板和第一传动轴。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伸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输出轴的后端经由轴承由所述壳体支撑并且具有内齿。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输出轴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转子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液压油从所述转子定子副与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隔板、所述壳体、所述输出轴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所述输出轴具有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所述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所述中心孔设置成朝向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且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连通,所述径向孔从所述中心孔沿着所述输出轴的径向向外延伸至与所述轴承相连通的位置处。所述轴承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并且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在相邻的两个轴承之间设置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呈环状并且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泄油孔,所述泄油孔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共同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通过所述轴承自身的缝隙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连通。所述间隔件可以具有多个泄油孔,并且所述间隔件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以便在所述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隔件的多个泄油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可选地,在所述间隔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导油槽,所述间隔件的多个泄油孔通过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所述回油孔对准所述间隙或所述导油槽。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后盖,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和所述后盖依次连接在一起,所述泄漏油通道还包括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从所述回油孔依次延伸穿过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和所述后盖,所述回油通道通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四部分。替代性地,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配流盘和后盖,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配流盘和所述后盖依次连接在一起,所述泄漏油通道还包括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从所述回油孔依次延伸穿过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配流盘和所述后盖,所述回油通道通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四部分。可选地,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配流盘、配流阀和第二传动轴。所述配流盘设置在所述转子定子副与所述配流阀之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前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转子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后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配流阀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液压油从所述配流阀与所述配流盘之间的缝隙、所述配流盘与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的缝隙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配流阀、所述配流盘、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五部分。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所述转子定子副处相互连通。附图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在下文中基于示例性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构件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视立体图。图1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侧视图。图1C是图1B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立体图。图4A和图4B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视立体图。图1B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侧视图。图1C是图1B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参考图1A和图1B,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壳体8和后盖9。在壳体8和后盖9之间设置有配流盘2、转子定子副3和隔板4。多个紧固螺栓91通过后盖9、配流盘2、转子定子副3和隔板4中的螺栓孔紧固到壳体8上。配流阀1设置在后盖9中并且与配流盘2邻接。输出轴6的前端伸出到壳体8的外部。输出轴6的后端设置在壳体8中并且具有内齿63,内齿63与第一传动轴5的前端的外齿51接合,由此构成第一组待冷却部件。转子定子副3包括定子31和转子32。第一传动轴5的后端具有外齿52,外齿52与转子32的内齿接合,由此构成第二组待冷却部件。第二传动轴12设置在第一传动轴5的后方。第二传动轴12的前端具有外齿121,外齿121与转子32的内齿接合,由此构成第三组待冷却部件。第二传动轴12的后端具有外齿122,外齿122与配流阀1的内齿结合,由此构成第四组待冷却部件。输出轴6具有中心孔61和与中心孔61连通的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62。中心孔61设置成在输出轴6的后端的中心处朝向第一传动轴5的前端。径向孔62从中心孔62沿着输出轴6的径向向外延伸并穿透输出轴6。图2A和图2B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立体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作为第五组待冷却部件的一个或更多个(图中为两个)轴承7。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包括两个轴承7。在相邻的两个轴承7之间设置有间隔件10。如图2A和图2B所示,间隔件10总体上呈环状并且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泄油孔101。泄油孔101与设置在壳体8上的回油孔82连通。回油孔82与回油通道81连通,回油通道81通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然后泄漏油可以进入外部油箱。具体地说,回油通道81从回油孔82依次延伸穿过壳体8、隔板4、转子定子副3和后盖9。回油通道81通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摆线液压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副和一组或更多组待冷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泄漏油通道,所述泄漏油通道引导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轴向侧面泄漏的液压油流动经过所述待冷却部件以冷却所述待冷却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摆线液压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副和一组或更多组待冷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泄漏油通道,所述泄漏油通道引导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轴向侧面泄漏的液压油流动经过所述待冷却部件以冷却所述待冷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输出轴、壳体、隔板和第一传动轴,其中,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
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伸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输出轴的后端经由轴承由所述壳体支撑并且具有内齿,
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输出轴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
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转子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并且
液压油从所述转子定子副与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隔板、所述壳体、所述输出轴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线液压马达,其中,所述输出轴具有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所述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所述中心孔设置成朝向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且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连通,所述径向孔从所述中心孔沿着所述输出轴的径向向外延伸至与所述轴承相连通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线液压马达,其中,所述轴承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并且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
在相邻的两个轴承之间设置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呈环状并且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泄油孔,所述泄油孔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共同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并且
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通过所述轴承自身的缝隙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线液压马达,其中,所述间隔件具有多个泄油孔,并且所述间隔件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以便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史庆国李琳桦
申请(专利权)人:丹佛斯动力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