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所述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所述前防撞梁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吸能盒(2),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横向末端各设有一个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其中,所述吸能盒在其外侧表面上构造有筋,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连续延伸至少一周。
Front bumpe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震动力的一种装置,它的两端连接的是吸能盒,然后通过螺栓连接在车体纵梁上。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目前市场上的前防撞梁结构一般包含前防撞梁及其上面的吸能盒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通过该前防撞梁结构实现了在碰撞过程中良好的吸能效果,由此提高了防撞性能;限制了吸能盒装配时前后窜动问题,实现了稳定的安装,并且可简单装配,进而节省了人力和财力。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重量低,结构简单。例如在碰撞时该前防撞梁结构可吸收能量为35000J,从而对乘员仓的侵入量小于100mm,可以达到C-NCAP五星的标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吸能盒,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横向末端各设有一个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其中,所述吸能盒在其外侧表面上构造有筋,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连续延伸至少一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成环状地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成螺旋状地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筋环状布置时,所述筋的走向与所述前防撞梁与其连接处的曲率相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筋螺旋状布置时,所述筋的走向在平行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侧面与所述前防撞梁与其连接处的曲率相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筋为凹筋或凸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盒的面对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是闭合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防撞梁的纵向两端为敞开的。由此减轻了前防撞梁的重量,并且简化了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防撞梁的横截面构造成躺倒的“凹”字形,所述前防撞梁在所述“凹”字的开口一侧与所述吸能盒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防撞梁在相对于所述吸能盒的安装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焊接螺柱,所述限位焊接螺柱用于在安装完成之前限制所述吸能盒沿所述前防撞梁的纵向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焊接螺柱分别位于“凹”字形前防撞梁的两个凸起部分上,并且沿所述车身的横向错开地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盒在面对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部具有两个彼此相对且朝所述前防撞梁伸出的卡爪,所述卡爪能卡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下侧面上,以将所述吸能盒预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盒在面对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且在两个所述卡爪之间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部,所述限位凸起部的顶面在安装时能够抵靠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所述凸起部分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限位凸起部上分别构造有能够容纳并止挡所述限位焊接螺柱的凹槽。通过所述吸能盒上的卡爪、限位凸起部和凹槽相应地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下侧、凸起部和限位焊接螺柱的相互作用可基本上在空间上限制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前防撞梁的相对运动,从而使它们预固定在一起,可节省劳动力,例如此时一个操作工人就可完成安装工作。通过以上限位的方式,优化解决了吸能盒装配预固定时窜动,不稳定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吸能盒设有多于一条的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吸能盒设有两条筋,所述两条筋的间距为所述吸能盒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螺旋状的筋的螺距为吸能盒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前防撞梁结构;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前防撞梁的局部;图4a-图4d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吸能盒;图5a-图5c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前防撞梁与吸能盒连接后的局部视图。附图标记列表1前防撞梁2吸能盒3限位焊接螺柱4限位焊接螺柱5筋6卡爪7限位凸起部8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为示例性的,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任何的其他类似情形也都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在以下的具体描述中,方向性的术语,例如“左”、“右”、“上”、“下”、“前”、“后”、等,参考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部件可被置于多种不同的方向,方向性的术语是用于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性的。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前防撞梁结构。该前防撞梁结构包括长条形的前防撞梁1和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向末端的各一个吸能盒2。从图1中可看出,所述前防撞梁1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该前防撞梁1为横截面构造成类似“C”形的板件,所述吸能盒构造成柱状形状且在其外表面上构造有筋,该筋仅间断式地构造在柱状的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即,这些筋在外侧表面上不是连续延伸的。所述吸能盒2在其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连接,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与车辆车架连接的连接板。在现有技术中的该前防撞梁结构的吸能效果不佳,并且安装困难,一般需要至少两名操作人员进行配合安装。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俯视图。其中示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和吸能盒2,所述前防撞梁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吸能盒2分别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向末端,所述吸能盒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1和吸能盒2的结构在下面详细阐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前防撞梁1的局部。从图3中可看出,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截面构造成躺倒的“凹”字形。所述前防撞梁1的纵向两端为敞开的,其中,在图3中仅可看出其中的一端。所述前防撞梁1在所述“凹”字的开口一侧与所述吸能盒2连接。其中,所述前防撞梁1在相对于所述吸能盒2的安装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焊接螺柱3、4,所述限位焊接螺柱用于在安装完成之前限制所述吸能盒2沿所述前防撞梁1的纵向移动。此外,从图3中还可看出,所述限位焊接螺柱3、4分别位于“凹”字形前防撞梁1的两个凸起部分上,并且沿所述车身的横向错开地布置。该限位焊接螺柱3、4例如直径为5-10mm,焊接力要求大于50N。当然也可想到其他形状的防撞梁横截面,例如“D”字形等。图4a-图4d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吸能盒2的构造。所述吸能盒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所述吸能盒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构造成截锥四面体,但是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所述前防撞梁结构包括:/n-前防撞梁(1),所述前防撞梁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n-吸能盒(2),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向末端各设有一个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2)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1)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n其中,所述吸能盒(2)在其外侧表面上构造有筋(5),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2)的外侧表面上连续延伸至少一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所述前防撞梁结构包括:
-前防撞梁(1),所述前防撞梁被构造成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其位于车辆车身的前侧并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延伸;
-吸能盒(2),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向末端各设有一个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2)被构造成中空的柱体且以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1)上,其另一端与车辆车架连接,
其中,所述吸能盒(2)在其外侧表面上构造有筋(5),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2)的外侧表面上连续延伸至少一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2)的外侧表面上成环状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在所述吸能盒(2)的外侧表面上成螺旋状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为凹筋或凸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的走向与所述前防撞梁与其连接处的曲率相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的走向在平行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侧面与所述前防撞梁与其连接处的曲率相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的面对所述前防撞梁(1)的一侧是闭合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的纵向两端为敞开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的横截面构造成躺倒的“凹”字形,所述前防撞梁(1)在所述“凹”字的开口一侧与所述吸能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峰,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