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及防撞吸能方法,防撞吸能系统的结构包括车体;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车体前端;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车体后端;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与控制单元相接;声光报警单元,其安装在车体上,且与控制单元相接;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上;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上;数据处理单元,其安装在车体上,并与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相接;控制单元,其安装在车体上,且与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人工和自动模式下工作,在事故状态下,吸收汽车前、后方的碰撞能量,对车辆和人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提升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及防撞吸能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及防撞吸能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车辆高速碰撞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对车辆本身的破坏和对司乘人员的伤害尤为明显。发生车辆碰撞的时候,目前主要依靠汽车车身的结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由于空间尺寸有限,这种方式吸收碰撞能量受到限制,特别是在速度较大时,难以确保事故下的车辆和司乘人员的安全。可伸缩式缓冲吸能结构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吸能结构推出,能够突破汽车空间尺寸限制,依靠对缓冲材料的压缩吸收碰撞能量,并能够与结构变形吸能方式叠加使用可以大大地增加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性。现有的缓冲材料吸能结构仅限于汽车前部的保护,在高速路上发生多车连环事故,破坏力非常大,碰撞能量来自前后方,所以汽车前后方都有事故状态下的吸能需要。而且现有的可伸缩式的缓冲吸能装置采取简单的控制方式,在事故状态下,削弱了缓冲吸能装置的防撞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车体;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后端;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通过电缆与控制单元相接;声光报警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电缆相接;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上;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上;数据处理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通过电缆相接;控制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电缆相接。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结构相同;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结构包括:有杆气缸,其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和后端;活塞杆,其设置在所述有杆气缸中;后横梁,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和后端;无杆气缸,其安装在所述后横梁上,所述无杆气缸中设置有活塞以及与活塞相接的滑块;减震器,其末端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前横梁,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端部,且与所述减震器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安装在前横梁上。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前横梁设置为弧形结构。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无杆气缸至少设置为两个。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减震器设置为液压弹簧复合减震器。优选的是,其中,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的防撞吸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通过毫米波或纳米波的方式实时检测,获得车体与前方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与前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与后方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与后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并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单元;步骤二、数据处理单元实时接收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的检测数据,计算和和并将和分别与进行比较,其中Δt表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完全推出需要的时间,L表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完全推出时的长度,k表示报警裕量,且k≥1,表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启动报警时车体与前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表示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启动报警时车体与后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即和表示报警限值;步骤三、根据和和分别与的比较结果,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具有以下六个工作状态: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启动声光报警单元发出前方障碍物报警信息;驾驶员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如果未处于危险状态,则解除报警;如果驾驶员判断车辆处于危险状态,手动控制提前推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也可不干预前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启动前部缓冲吸能单元推出并通过声光报警单元报警,驾驶员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如果未处于危险状态,报警解除,中断前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驾驶员判断汽车处于危险状态,手动控制推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也可不干预前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启动声光报警单元发出后方障碍物报警信号,驾驶员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如果未处于危险状态,解除报警;如果驾驶员判断车辆处于危险状态,手动控制提前推出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也可不干预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启动后部缓冲吸能单元推出并通过声光报警单元报警,驾驶员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如果未处于危险状态,解除报警,同时中断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驾驶员判断汽车处于危险状态,手动控制推出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也可不干预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推出;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发出前部复位指令,推出的前部缓冲吸能单元缩回车体,完成复位,且驾驶员可在任何状态下发出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复位指令;如果满足控制单元发出后部复位指令,推出的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缩回车体,完成复位,且驾驶员可在任何状态下发出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复位指令。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报警裕量k≥1,即有报警限值和报警限值这种设置的报警限值能使车体和人员处于安全状态下。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汽车智能吸能防撞系统,能够在人工或自动模式下工作,在事故状态下,吸收来自汽车前、后方的碰撞能量,对车辆和人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提升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推出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复位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包括:车体8;前部缓冲吸能单元6,其安装在所述车体8前端;后部缓冲吸能单元7,其安装在所述车体8后端;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6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7通过电缆与控制单元4相接;声光报警单元5,其安装在所述车体8上,且与所述控制单元4通过电缆相接;前部雷达检测单元1,其安装在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6上;后部雷达检测单元2,其安装在所述后部缓冲性吸能单元7上;数据处理单元3,其安装在所述车体8上,并与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1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2通过电缆相接;控制单元4,其安装在所述车体8上,且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3通过电缆相接。工作原理:前部雷达检测单元1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2用于检测车体8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n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后端;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通过电缆与控制单元相接;声光报警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电缆相接;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上;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上;数据处理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通过电缆相接;控制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电缆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后部缓冲吸能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后端;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通过电缆与控制单元相接;声光报警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电缆相接;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上;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其安装在所述后部缓冲吸能单元上;数据处理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通过电缆相接;控制单元,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电缆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结构相同;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结构包括:
有杆气缸,其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和后端;活塞杆,其设置在所述有杆气缸中;
后横梁,其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和后端;无杆气缸,其安装在所述后横梁上,所述无杆气缸中设置有活塞以及与活塞相接的滑块;减震器,其末端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
前横梁,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端部,且与所述减震器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安装在前横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设置为弧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缓冲吸能单元和后部缓冲吸能单元的无杆气缸至少设置为两个。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设置为液压弹簧复合减震器。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智能防撞吸能系统进行防撞吸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测单元通过毫米波或纳米波的方式实时检测,获得车体与前方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与前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与后方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与后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并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单元;
步骤二、数据处理单元实时接收前部雷达检测单元和后部雷达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刘都,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