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9723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以及一内管总成,设置于该外管总成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及一底内管依序共轴接合,其中:该内管顶板,其与该外管顶板固定;该顶内管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接合;以及该底内管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接触,其中该底外管的该封闭管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的另一端位置的支持部。当受碰撞冲击时,该内管总成的底内管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吸能效果;该外管总成的顶外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折合以提供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缓冲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碰撞缓冲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其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稳定的缓冲与吸能效果。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于车辆碰撞冲击时的能量吸收结构有许多种类型,例如美国US6231095B1的专利文献,其用于车辆碰撞冲击系统的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请参考图1A及1B,该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可吸收冲击能量,并防止或最小化在冲击下车辆框架轨道94的损坏。其基本实施例是一个管91,其一端在一个端板92的孔921处张开并焊接。当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承受轴向负载时,管91分裂、剥离并反转以吸收大部分的能量冲击。管91中的优选通道93在该过程期间稳定内缩以确保预定的能量吸收特性。但该现有技术所应用的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为简单圆管结构,虽容易取得,但其变形过程为稳定受力模式,该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需纵向设置(加工)沟槽以利产生稳定撕裂剥离模式,这会增加成本,且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于通道93内需要扩管、外翻并与于刚性板接合,冲击时有接合点破裂与失效的风险。另外,如美国US8,511,745B2的综合能量吸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一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碰撞缓冲装置包括:/n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其中:/n该外管顶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一元件;/n该顶外锥管,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外径的底管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外径的顶管部,该第二外径小于该第一外径,该底管部连接于该外管中板的一正面,该顶管部连接于该外管顶板,该顶外锥管的管身与一中心轴共轴并沿轴向间隔地设有多个折合导引部;/n该外管中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二元件;/n该底外管,其的一端为开口端,该开口端与该外管中板的一背面接合;以及/n该外管底板,接合于该底外管的另一端,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一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碰撞缓冲装置包括:
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其中:
该外管顶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一元件;
该顶外锥管,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外径的底管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外径的顶管部,该第二外径小于该第一外径,该底管部连接于该外管中板的一正面,该顶管部连接于该外管顶板,该顶外锥管的管身与一中心轴共轴并沿轴向间隔地设有多个折合导引部;
该外管中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二元件;
该底外管,其的一端为开口端,该开口端与该外管中板的一背面接合;以及
该外管底板,接合于该底外管的另一端,使其形成一封闭管的几何结构;以及
一内管总成,设置于该外管总成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及一底内管依序共轴接合,其中:
该内管顶板,其与该外管顶板固定;
该顶内管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接合;以及
该底内管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接触,其中该底外管的该封闭管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的另一端位置的一支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该顶内管的外径与2倍该底内管的厚度的总和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该底内管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截面积小于该顶内管的截面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一端内折其法兰面,以提供该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培钧林典永王智楷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