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桥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70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17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驱动桥和车辆,该电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设置在驱动桥壳体内,驱动电机为外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位于转子的内部且与驱动桥壳体固定连接,转子与驱动桥壳体之间具有间隙。通过采用外转子电机的方式进行驱动,驱动电机的转子和驱动壳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避免了驱动桥壳体的变形对驱动电机的转子和定子之间气隙的影响。

Electric drive axl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动桥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驱动桥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电驱动系统逐渐出现了向集成化、高效化、紧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纯电动物流车领域,传统的驱动方式为驱动电机布置在车架纵梁内侧,通过变速箱和传动轴与传统后驱动桥连接,驱动电机和变速箱需要专门的悬置系统,整个电驱动系统重量大、传动链长、导致传动效率低、整车质量大。集成电驱动桥是一种将驱动电机、变速器集成在后驱动桥上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布置方式,取消了传动轴和电机悬置,减轻了电驱动系统重量、提高了传动效率,为布置其他电器部件腾出了车架内侧空间。现有的同轴式集成电驱动桥方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驱动电机与车轮轴线同轴,通过圆柱齿轮机构减速,另外一种是驱动电机和车轮轴向同轴,通过行星轮机构减速,这两种方式的驱动电机均选用驱动电机为内转子旋转的方式进行驱动,电机定子和驱动桥壳体固定连接,驱动桥壳体和电机壳体集成,驱动桥受载荷后壳体变形,而外定子和壳体相连,进而外定子会跟随壳体的变形而发生位置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外定子和内转子之间的气隙变小,引发驱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1)和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在所述驱动桥壳体(1)内,所述驱动电机(2)为外转子电机,所述外转子电机包括定子(21)和转子(22),所述定子(21)位于所述转子(22)的内部且与所述驱动桥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转子(22)与所述驱动桥壳体(1)之间具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1)和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在所述驱动桥壳体(1)内,所述驱动电机(2)为外转子电机,所述外转子电机包括定子(21)和转子(22),所述定子(21)位于所述转子(22)的内部且与所述驱动桥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转子(22)与所述驱动桥壳体(1)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桥还包括差速器(3)、第一输出轴(4)、第二输出轴(5)、第一减速机构(6)、第二减速机构(7)和第三减速机构(8),所述转子(22)通过所述第一减速机构(6)与所述差速器(3)的壳体相连,所述差速器(3)的第一半轴(31)通过所述第二减速机构(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4)相连,所述差速器(3)的第二半轴(32)通过所述第三减速机构(8)与所述第二输出轴(5)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6)为双级行星轮减速机构,该双级行星轮减速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61)、第一行星架(62)、第一行星内齿轮(63)、第一行星外齿轮(64)以及第一齿圈(65),所述第一行星内齿轮(63)与所述第一行星外齿轮(64)啮合,所述第一行星内齿轮(63)与所述第一太阳轮(61)啮合,所述第一行星外齿轮(64)与所述第一齿圈(65)啮合,所述第一行星内齿轮(63)和所述第一行星外齿轮(64)均安装在所述第一行星架(62)上,所述第一行星架(62)与所述转子(22)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61)与所述驱动桥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圈(65)与所述差速器(3)的壳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机构(7)为行星轮减速机构,所述第二减速机构(7)包括第二太阳轮(71)、第二行星轮(72)、第二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选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