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洪光专利>正文

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6823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所述PU导电、发热碳膜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b、将35~50份溶剂、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PU导电、发热碳膜膜面光滑、表面电阻均匀。

A conductive and heating carbon film of PU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型PU导电、发热碳膜
,具体涉及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复合型导电薄膜(简称PU导电、发热碳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近年来,石墨烯(Graphene)是单层石墨片构成的二维碳纳米结构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热学性能。特别地,石墨烯的迁移率可达2×104cm2/V×s为硅的100倍,在室温下石墨烯PU导电、发热碳膜的电阻率可达108S/m,可耐受为108A/cm2的电流,是铜耐受能力的100倍。将石墨烯添加PU导电、发热碳膜到导电浆料中可以提高电导率,进一步地,由于石墨烯本身的惰性、密度低等优点,石墨烯的添入可碳膜以提高导电浆料的使用寿命及降低浆料的密度。然而石墨烯在加工过程中在碳膜分散性差等缺点限制了石墨烯的应用。现有技术的PU导电、发热碳膜具备下述缺陷:1、石墨烯在制备过程中的分散性较差,影响最终的PU导电、发热碳膜的性能;2、PU导电、发热碳膜的膜面光滑度差,影响使用;3、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过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制开发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及其制备方法,该PU导电、发热碳膜质具备膜面光滑、表面电阻均匀的PU导电、发热碳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条件存在的问题,提供PU导电、发热碳膜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所述PU导电、发热碳膜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氨酯树脂为50份,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润滑剂1.5份,分散剂1.5份,溶剂40份。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醇醚硫酸钠、BYK250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b、将35~50份溶剂、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c中的烘干温度为150℃~1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下述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PU导电、发热碳膜,经过各原料的混合,经过搅拌混合石墨烯、导电炭黑、聚氨酯树脂以及分散剂和润滑剂制得PU导电、发热碳膜,该PU导电、发热碳膜的抗撕裂强度以及表面平均电阻值均达到使用要求;本专利技术的PU导电、发热碳膜制得的产品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市售产品,通过分散剂和润滑剂的处理,导电炭黑和石墨烯分散均匀,使得PU导电、发热碳膜的表面膜面光滑、电阻均匀、具有持久性;本专利技术的PU导电、发热碳膜制备步骤简单,膜面光滑抗撕裂强度高,而且安全无污染,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电机片导电层贴片电机膜以及交互式电子黑白板压感膜中。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二甲基甲酰胺35~50份;b、将35~50份二甲基甲酰胺、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烘干温度为150℃~160℃。实施例1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为40份,导电炭黑4份,石墨烯4份,润滑剂1份,分散剂1份,二甲基甲酰胺35份;b、将35份二甲基甲酰胺、导电炭黑4份、石墨烯4份、润滑剂1份、分散剂1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烘干温度为150℃~160℃。其中,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0.5份、十二烷基醇醚硫酸钠0.5份。实施例2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50份,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润滑剂1.5份,分散剂1.5份,二甲基甲酰胺40份;b、将35~50份二甲基甲酰胺、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润滑剂1.5份、分散剂1.5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5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烘干温度为150℃~160℃。其中,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0.5份、十二烷基醇醚硫酸钠0.5份,BYK2500.5份。实施例3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为60份,导电炭黑6份,石墨烯6份,润滑剂2份,分散剂2份,二甲基甲酰胺50份;b、将50份二甲基甲酰胺、导电炭黑6份、石墨烯6份、润滑剂2份、分散剂2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烘干温度为150℃~160℃。其中,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1份、BYK2501份。对比例1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称取下述质量份的组分:聚氨酯树脂50份,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润滑剂1.5份,分散剂1.5份,二甲基甲酰胺40份;b、将40份二甲基甲酰胺、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分散剂1.5份,混合均匀后研磨1h,再加入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搅拌0.5~1h并过滤,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混合料;c、将步骤b中的导电薄膜混合料涂覆于离型纸上,烘干后剥离得到PU导电、发热碳膜,烘干温度为150℃~160℃。对比例1PU导电、发热碳膜PU导电、发热碳膜对比例中的配方组分与实施例2一致,区别仅仅在于不含润滑剂。对比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U导电、发热碳膜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U导电、发热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U导电、发热碳膜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为40~60份,导电炭黑4~6份,石墨烯4~6份,润滑剂1~2份,分散剂1~2份,溶剂35~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U导电、发热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树脂为50份,导电炭黑5份,石墨烯5份,润滑剂1.5份,分散剂1.5份,溶剂4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PU导电、发热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U导电、发热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醇醚硫酸钠、BYK250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光
申请(专利权)人:周洪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