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包括阀体、喷管(2)和柱塞(6),所述的阀体包括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下阀体(3)和上阀体(4),所述的下阀体(3)上分别形成进油孔(31)和出油孔(32),所述的出油孔(32)与喷管(2)连通,所述的上阀体(4)上形成轴向内孔(41),所述的柱塞(6)与轴向内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作过程中,当柱塞(6)在来自进油孔(31)中的油压作用下相对于上阀体(4)直线运动时,所述柱塞(6)将在轴向内孔(41)所限定的范围内相对于阀体上下直线滑动,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柱塞发生径向卡滞的风险,使得喷嘴的工作可靠性得以有效地提高。
A combined nozzl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
本技术涉及喷嘴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用的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汽车发动机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实施,增压发动机不断被强化,功率不断提升,由此导致发动机在低转速工况下,活塞的工作温度升高。为防止活塞的工作温度过高而影响其工作可靠性,通常采用喷嘴对活塞进行喷油冷却,以保证活塞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但是,现有的喷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中的柱塞容易发生径向卡滞,从而降低了喷嘴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提高喷嘴的工作可靠性。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包括阀体、喷管和柱塞,所述的柱塞与阀体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阀体包括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下阀体和上阀体,所述的下阀体上分别形成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的出油孔与喷管连通,所述的上阀体上形成轴向内孔,所述的柱塞与轴向内孔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优选地,所述的上阀体、下阀体、柱塞之间形成喷油腔,所述喷油腔的过油面积大于喷管入口的截面积。优选地,所述上阀体上的轴向内孔为等直径通孔结构。优选地,所述上阀体的截面形状为T形结构,其中的相对较小端与下阀体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上阀体的相对较小端插接入下阀体内腔中、且与下阀体内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优选地,所述的柱塞为中空腔体结构,所述的上阀体与限位块固定连接,在限位块与柱塞之间设置弹簧,所述限位块的截面形状为T形结构,所述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的相对较小端之间形成套接结构、弹簧的另一端位于柱塞的中空腔内。优选地,所述的限位块上设置排气孔,所述的排气孔与柱塞的中空腔相通。优选地,所述的下阀体与定位片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阀体设计成相互固定连接的下阀体和上阀体,在上阀体上形成轴向内孔,并使柱塞与轴向内孔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当柱塞在来自进油孔中的油压作用下相对于上阀体直线运动时,可以极大地降低柱塞发生径向卡滞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喷嘴的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的构造剖视图(喷嘴处于关闭状态)。图2为本技术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的构造剖视图(喷嘴处于半开状态)。图3为本技术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的构造剖视图(喷嘴处于全开状态)。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定位片,2-喷管,3-下阀体,4-上阀体,5-限位块,6-柱塞,7-弹簧,8-喷油腔,31-进油孔,32-出油孔,41-轴向内孔,51-排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图3所示的组合式喷嘴结构,主要包括阀体、喷管2、限位块5、柱塞6和弹簧7,所述的阀体包括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下阀体3和上阀体4,所述上阀体4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T形结构,其中的相对较小端与下阀体3固定连接;通常,所述上阀体4的相对较小端插接入下阀体3的内腔中、且与下阀体3内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在下阀体3上分别形成与下阀体3内腔相通的进油孔31和出油孔32,所述的进油孔31优选为轴向进油孔,所述的出油孔32优选为径向出油孔,其数量可以不限。所述喷管2的入口端与下阀体3固定连接,且下阀体3上的出油孔32与喷管2的入口连通。所述的上阀体4上形成轴向内孔41,所述的柱塞6与轴向内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从而使柱塞6与上阀体4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限位块5与上阀体4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在限位块5与柱塞6之间设置弹簧7,并在限位块5上设置排气孔51。通常,所述的柱塞6可以采用中空腔体结构,其截面形状优选为U形腔体结构,所述限位块5上的排气孔51与柱塞6的中空腔相通。所述限位块5的截面形状优选采用T形结构,所述弹簧7的一端与限位块5上的相对较小端之间形成套接结构,而弹簧7的另一端位于柱塞6的中空腔内。所述的下阀体3与定位片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本技术的的喷嘴可以通过定位片1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上。在喷嘴工作时,当柱塞6在来自进油孔31中的油压作用下压缩弹簧7并相对于上阀体4向上直线运动,直至进油孔31、出油孔32、喷管2之间形成喷油通道时,喷嘴结构处于打开状态。在此过程中,喷嘴在开启时无背压,因此,喷嘴的开启过程极为迅速,并且在开启后,喷嘴上的进油孔31、出油孔32、喷管2之间立即形成喷油通道,使喷嘴能够及时地对活塞进行喷油冷却,因此,提高了喷嘴对活塞的冷却效率,有利于保证活塞的工作可靠性。当柱塞6在弹簧7的轴向弹力作用下相对于上阀体4向下直线运动,直至柱塞6的底部与下阀体3上的进油孔31之间形成弹性接触密封结构时,喷嘴结构处于关闭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所述的进油孔31与出油孔32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喷嘴结构不能形成喷油通道。由于柱塞6是在轴向内孔41限定的范围内相对于上阀体4作上下直线运动,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柱塞6发生径向卡滞的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喷嘴的工作可靠性。通常,所述上阀体4上的轴向内孔41为等直径通孔结构,以便上阀体4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去除毛刺等杂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柱塞6发生径向卡滞的风险,同时也为柱塞6的运动提供更可靠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柱塞6相对于上阀体4作直线运动的运动平稳性,并提高柱塞6的动作灵敏度,可以在上阀体4、下阀体3、柱塞6之间形成环形结构的喷油腔8,所述喷油腔8的过油面积大于喷管2入口的截面积。当喷嘴工作时,机油从进油孔31进入下阀体3内腔中,并通过油压推动柱塞6相对于上阀体4上移,在此过程中,所述的柱塞6可以完全进入上阀体4的轴向内孔41中,以便更多的机油流入到喷油腔8中,再经过出油孔32,最后通过喷管2喷射至活塞底部或活塞内冷油腔,以对活塞进行冷却。由于喷油腔8的过油面积远大于喷管2的入口孔的截面积,因此,在喷嘴关闭阶段,喷油腔8能实现快速泄压,使柱塞6可以快速回退并达到关闭状态,减少了发动机主油道的压力损失。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包括阀体、喷管(2)和柱塞(6),所述的柱塞(6)与阀体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包括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下阀体(3)和上阀体(4),所述的下阀体(3)上分别形成进油孔(31)和出油孔(32),所述的出油孔(32)与喷管(2)连通,所述的上阀体(4)上形成轴向内孔(41),所述的柱塞(6)与轴向内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喷嘴结构,包括阀体、喷管(2)和柱塞(6),所述的柱塞(6)与阀体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包括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下阀体(3)和上阀体(4),所述的下阀体(3)上分别形成进油孔(31)和出油孔(32),所述的出油孔(32)与喷管(2)连通,所述的上阀体(4)上形成轴向内孔(41),所述的柱塞(6)与轴向内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喷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阀体(4)、下阀体(3)、柱塞(6)之间形成喷油腔(8),所述喷油腔(8)的过油面积大于喷管(2)入口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喷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体(4)上的轴向内孔(41)为等直径通孔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喷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体(4)的截面形状为T形结构,其中的相对较小端与下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彦平,陈元敏,吴揖鹏,陆林,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