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属于滑坡防治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滑坡体,所述滑坡体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多个锚筋桩,所述锚筋桩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滑坡体承载面上的锚固墩;同时贯穿所述锚固墩和所述滑坡体的锚孔;竖向设置在所述锚孔内的集束锚筋,所述集束锚筋的一端插入到所述锚孔的底部、另一端伸出所述锚固墩的顶部,所述滑坡体上还浇筑有菱形护坡层,所述菱形护坡层覆盖于所述锚筋桩上、以对所述滑坡体进行加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滑坡山体进行加固和修复的效果。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landslide at the exit of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滑坡防治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常使交通中断、阻塞河道、摧毁隧洞公路、破坏村庄等灾害,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危害极大,所以对山体滑坡的防治和维护尤其重要。现有的对山体滑坡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对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坡体进行加固,同时对坡体中的裂隙、缝或者空洞,利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坡体进一步毁坏。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利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对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坡体进行加固时,往往预应力锚杆或锚索的实用锚身结构类型少,抗荷载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对滑坡的加固;同时,由于滑坡的范围很大,产生的裂隙、缝或者空洞比较多,对坡体中的裂隙、缝或者空洞进行填补的工作量很大,且对于细小裂隙不容易察觉,导致细小裂隙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填补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具有对滑坡山体进行加固和修复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包括滑坡体,所述滑坡体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多个锚筋桩,所述锚筋桩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滑坡体承载面上的锚固墩;同时贯穿所述锚固墩和所述滑坡体的锚孔;竖向设置在所述锚孔内的集束锚筋,所述集束锚筋的一端插入到所述锚孔的底部、另一端伸出所述锚固墩的顶部,所述滑坡体上还浇筑有菱形护坡层,所述菱形护坡层覆盖于所述锚筋桩上、以对所述滑坡体进行加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集束锚筋竖向插入到锚孔内,然后沿锚孔内注入水泥砂浆、以将集束锚筋固定在锚固墩和滑坡体内,从而制作成锚筋桩、以对滑坡体进行加固;同时,通过在滑坡体还浇筑菱形护坡层,可以对滑坡体起到修复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对滑坡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束锚筋包括多根相互焊接的锚筋;以及与所述锚筋相焊接或者绑扎的灌浆管,水泥砂浆从所述灌浆管进入所述锚孔内、以将所述锚筋进行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锚筋之间进行焊接,以及锚筋与灌浆管相互焊接或者绑扎的结构,可以便于将水泥砂浆沿灌浆管注入锚孔内、以制作成锚筋桩,从而可以对滑坡体进行加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锚筋设置有三根,三根所述锚筋呈梅花形布置相互焊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呈梅花形布置的锚筋相互之间进行焊接的结构,可以使得制作成的锚筋桩更加稳固,可以对滑坡体进行更好的加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锚筋桩内还设置有加固套管,所述加固套管的内壁与所述集束锚筋相焊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固套管,可以提高集束锚筋和灌浆管的结合强度,从而使得制作成的锚筋桩结构对滑坡体有更大的抵抗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套管的内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别用于固定所述加固套管和所述集束锚筋的加固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固套管的外侧壁上设置加固块,可以提高加固套管与注入的水泥砂浆结合强度,同时通过在加固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加固块,将加固块分别与锚筋、灌浆管相互焊接,可以提高锚筋和灌浆管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对滑坡体的抵抗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坡体上设置有马道,所述马道上设置有用于将降雨或者周围渗水及时排出的排水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马道,可以将降雨或者周围渗水进行截取、以防止滑波体被冲刷,而且也用作人员与小型设备的交通、坡体检修观测等作用;同时,在马道上设置排水渠,可以将马道截取到的降雨或者周围渗水进行及时排出,从而使得滑波体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坡体的底端设置有用于阻挡落石或者泥土的挡土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挡土墙,可以阻挡滑坡体上的松散岩块滑落到隧洞通道上,从而可以减少松散岩块导致隧洞通道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坡体的承载面上开设有多个便于基岩层内进行排水的排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排水孔,可以便于滑坡体的基岩层内的水从该排水孔流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将集束锚筋竖向插入到锚孔内,然后沿锚孔内注入水泥砂浆、以将集束锚筋固定在锚固墩和滑坡体内,从而制作成锚筋桩、以对滑坡体进行加固;同时,通过在滑坡体还浇筑菱形护坡层,可以对滑坡体起到修复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对滑坡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固;2.通过设置马道,可以将降雨或者周围渗水进行截取、以防止滑波体被冲刷,而且也用作人员与小型设备的交通、坡体检修观测等作用;同时,在马道上设置排水渠,可以将马道截取到的降雨或者周围渗水进行及时排出,从而使得滑波体更加稳定;3.通过设置挡土墙,可以阻挡滑坡体上的松散岩块滑落到隧洞通道上,从而可以减少松散岩块导致隧洞通道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锚筋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集束锚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菱形护坡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马道与排水渠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滑坡体;2、锚固墩;3、锚孔;4、菱形护坡层;5、锚筋;6、灌浆管;7、加固套管;71、加固块;8、马道;81、排水渠;9、挡土墙;10、排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包括滑坡体1以及开凿在滑坡体1底部的隧洞,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过度开采是导致山体滑坡的最主要因素,而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的道路隧洞交通造成严重的堵塞,所以对于山体滑坡的防治和维护尤其重要,在本实施例中的加固结构,可以对山体滑坡的围岩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了滑坡体1的自稳能力。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对滑坡体1进行加固之前,需要对滑坡体1进行预加固处理:则对滑坡体1的裸露表面进行喷射3~5cm的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将松散岩体的表面凝结固定,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部分松散岩块继续滑落的情况,而且可以提高滑坡体1上围岩的自稳能力,确保了围岩的稳定和开挖的安全。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还对滑坡体1边缘处的裂缝进行修补填实处理:则沿裂缝进行开挖大概30~50cm的宽度,开挖的宽度根据现场进行调整,不能强行加工,然后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封闭,减少表面受雨水侵蚀的现象。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滑坡体1的承载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锚筋桩,采用多个锚筋桩同时对滑坡体1进行加固,该些锚筋桩按高程交错进行布置,且该些锚筋桩一直布置到正常的山体上,而且为了方便基岩层内的水可以及时排出,在滑坡体1的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坡体(1),所述滑坡体(1)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多个锚筋桩,所述锚筋桩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滑坡体(1)承载面上的锚固墩(2);同时贯穿所述锚固墩(2)和所述滑坡体(1)的锚孔(3);竖向设置在所述锚孔(3)内的集束锚筋,所述集束锚筋的一端插入到所述锚孔(3)的底部、另一端伸出所述锚固墩(2)的顶部,所述滑坡体(1)上还浇筑有菱形护坡层(4),所述菱形护坡层(4)覆盖于所述锚筋桩上、以对所述滑坡体(1)进行加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坡体(1),所述滑坡体(1)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多个锚筋桩,所述锚筋桩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滑坡体(1)承载面上的锚固墩(2);同时贯穿所述锚固墩(2)和所述滑坡体(1)的锚孔(3);竖向设置在所述锚孔(3)内的集束锚筋,所述集束锚筋的一端插入到所述锚孔(3)的底部、另一端伸出所述锚固墩(2)的顶部,所述滑坡体(1)上还浇筑有菱形护坡层(4),所述菱形护坡层(4)覆盖于所述锚筋桩上、以对所述滑坡体(1)进行加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锚筋包括:多根相互焊接的锚筋(5);以及与所述锚筋(5)相焊接或者绑扎的灌浆管(6),水泥砂浆从所述灌浆管(6)进入所述锚孔(3)内、以将所述锚筋(5)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洞出口滑坡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筋(5)设置有三根,三根所述锚筋(5)呈梅花形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文杰,李海东,王圣红,邓芳,李铭章,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江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