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行李架及机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496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及机动车,车顶行李架包括架体、支座和转动组件。架体用于设置在车顶上,支座设置在架体上,转动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支座上。通过支座将转动组件设置在架体上,搬运者向行李架内装载货物时,先将货物放置在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内推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进而使货物快速地装载在行李架上。搬运者将货物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时,先将行李架内的货物搬运至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外侧拉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旋转,进而将货物快速地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该车顶行李架通过转动组件的旋转带动货物快速地运送,以便于装载和卸载货物,节省搬运者的体力,使用更便捷。

Roof rack and mot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行李架及机动车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及机动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利,外出时,由于车内行李框的空间有限,不能放置体积较大的物品,例如户外帐篷、自行车、车顶箱、水上运动器材等。通常情况下,在汽车的车顶上加装行李架,以充分利用汽车的使用空间,便于携带更多的行李。但是,在装货和卸货的过程中,传统的车顶行李架会耗费搬运者较多的体力,使用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便于货物的装卸,节省搬运者的体力,使用便捷。一种车顶行李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用于设置在车顶上;支座,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架体上;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座上。上述车顶行李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车顶行李架,通过在行李架上设置转动组件,转动组件的旋转带动货物快速地运送,以便于装载和卸载货物,节省搬运者的体力,使用更便捷。具体地,通过支座将转动组件设置在架体上,搬运者向行李架内装载货物时,先将货物放置在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内推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进而使货物快速地装载在行李架上。搬运者将货物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时,先将行李架内的货物搬运至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外侧拉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旋转,进而将货物快速地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轴本体、轴承、轴套和挡圈,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轴本体的端部,所述轴套设置在所述轴本体和所述轴承之间,所述挡圈套设在所述轴承的两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轴本体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座上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将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三架体相连接;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第一底架和第一护栏,所述第一护栏至少设有三个,所述第一护栏设置在第一底架上;所述第二架体包括第二底架和第二护栏,所述第二护栏至少设有三个,所述第二护栏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架上;所述第三架体包括第三底架和第三护栏,所述第三护栏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护栏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顶行李架还包括多个紧固件,所述第一护栏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护栏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护栏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靠近第一安装孔设置,第四安装孔靠近第二安装孔设置;所述紧固件穿设在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内,用于将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连接在一起;所述紧固件穿设在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内,用于将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紧固件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用于将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连接在一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分别设有配合作用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三架体上分别设有配合作用的第二定位件和第二导向孔,且第一架体上的第一定位件与第二架体上的第二导向孔能够配合作用;或者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分别设有配合作用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三架体上分别设有配合作用的第二定位件和第二导向孔,且第一架体上的第一导向孔与第二架体上的第二定位件能够配合作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顶行李架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设置在所述架体上,且所述扰流板靠近车头的一端设置。一种机动车,包括车体以及上述的车顶行李架,所述车顶行李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车顶行李架设置在车体上。通过在行李架上设置转动组件,转动组件的旋转带动货物快速地运送,以便于装载和卸载货物,节省搬运者的体力,使用更便捷。具体地,通过支座将转动组件设置在架体上,搬运者向行李架内装载货物时,先将货物放置在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内推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进而使货物快速地装载在行李架上。搬运者将货物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时,先将行李架内的货物搬运至转动组件上,向行李架外侧拉动货物,转动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旋转,进而将货物快速地从行李架上卸载下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转动轴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中第一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中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中第三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中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架体,11、第一架体,111、第一底架,112、第一护栏,1121、第一安装孔,1122、第一定位件,12、第二架体,121、第二底架,122、第二护栏,1221、第二安装孔,1222、第二导向孔,13、第三架体,131、第三底架,132、第三护栏,1321、第三安装孔,1322、第一导向孔,1323、第四安装孔,1324、第二定位件,20、支座,30、转动组件,31、轴本体,32、轴承,33、轴套,34、挡圈,40、扰流板,50、反光灯,60、安装组件,61、安装座,611、滑槽,62、支架,621、滑块,63、槽塞。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的车顶行李架,包括架体10、支座20和转动组件30。架体10设置在车顶上,支座20设置在架体10上,转动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架体,所述架体用于设置在车顶上;/n支座,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架体上;/n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用于设置在车顶上;
支座,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架体上;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轴本体、轴承、轴套和挡圈,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轴本体的端部,所述轴套设置在所述轴本体和所述轴承之间,所述挡圈套设在所述轴承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轴本体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将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架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三架体相连接;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第一底架和第一护栏,所述第一护栏至少设有三个,所述第一护栏设置在第一底架上;所述第二架体包括第二底架和第二护栏,所述第二护栏至少设有三个,所述第二护栏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架上;所述第三架体包括第三底架和第三护栏,所述第三护栏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护栏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伟彬陈昌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锐创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